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实践 ,我深深地体会到 ,应用文课堂教学应该也必须渗透思想教育 ,我采用下列几方面的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的积极性应用文没有记叙文那样有生动的情节 ,感人的形象 ,充沛的感情 ,也不比议论文那样富有令人折服的道理和雄辩严谨的语言 ,因此缺乏吸引人的魅力。按照我校的教学安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讲授应用文 ,学生往往会觉得乏味 ,产生厌学的情绪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寻得一种“兴奋剂”激发学生自觉学好应用文的积极性。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大都是从事财会工作的 ,要想在涉足社会后能独挡一面 ,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四化…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寓情于理 ,理利相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理性教育 ,要给学生讲授许许多多的道理 ,要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做出合乎道理的阐述。如何使学生对老生常谈的道理乐于接受而不厌烦(学生从上小学那天起就有思想品德课 ) ,这是高校德育教师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思想教育是一门说理艺术 ,要把一个道理说清楚、说明白、说到人的心里去 ,即“入耳入脑”。我们的思想教育曾有过被人们讥笑为“说教”、“假、大、空”的时代。无视人的情绪和感情 ,思想教育变成了生吞活剥、死搬硬套的“填鸭式”教育。于是很多人…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新的内容和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是现实形势迫使我们作出的抉择。因为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学生“爱情事件”时有发生,其造成的影响往往是严重的,有的学生因为“遭遇爱情”而荒废了学业,也有的学生因“感情纠纷”而与同学发生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无论何人,对别人的忠言,劝告,尤其是批评,往往难以接受,如何才能找到一种恰当的批评方法,使忠言不逆耳,从而起到劝诫的作用呢?我们或许可以从医生给人治病中得到一些启示。医生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开始动手术前,往往先给病人施行麻醉剂。其实,病人仍然要受刀伤之痛,但麻醉却能减少或消除苦痛,为手术的成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批评学生的过程中,为了收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开刀”时可先注射“麻药”,“给药”时不妨加上“糖衣”。让学生听着悦耳,并从中悟出道理,最终收到好的…  相似文献   

5.
学生一般会认为,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它讲究的是道理充分,逻辑严谨,跟感情没有什么关系,感情是抒情散文的事。这实在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也是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一种缺陷。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课本里的作品,很多文章都是感情洋溢,让人为之荡气回肠。就我们学习过的文章来看,  相似文献   

6.
祁红 《班主任》2002,(1):17-17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细致工作,它要求班主任老师在以理服人的同时,还要以情动人。在做班主任工作的过程中,老师以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而学生却不会想到,他们的行为也往往会打动老师,使老师深受感动。这种感情的互动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情感的满足、一种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是要依靠教育及其具体的学科教学来进行的。生物科虽是学科之中的“副科”,但亦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我们不是希望每个学生都会成为创造的伟人,但重要的是如何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例如上《鲫鱼》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先观察,再几个人动手解剖,学生知道了“鲫鱼”的鳞片、侧线、鳍、体形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知道了“鱼儿离不开水”的道理,鱼与陆地上生活的脊椎动物的特点区别。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道理,这也可以说我们实施的是创新思维。可见创新并不神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一种以创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8.
通过《中国近代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施教 ,方能收到良好效果。一是通过讲述帝国主义侵华史 ,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感 ;二是通过揭露国内反动统治阶级对外投降卖国的罪行 ,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阶级感情 ;三是通过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荣斗争史 ,增强学生的民族气节 ,继承我们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反侵略光荣传统 ;四是通过讲述落后挨打的屈辱史 ,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 ,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是用历史事实向学生阐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以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一种认知,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而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却偏偏省略这个“过程”。   在思想教育上,往往告诉学生要这样,不要那样,直硬硬地灌输道理、规范行为,或教师讲清道理之后,学生不能再有错了。这就是不允许学生有个过程。教学上则更为普遍。教师往往用自己的认知来代替学生的认知,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告诉学生有一个什么定理,这个定理如何应用,这篇文章主题是什么,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等等。认为讲清了学生就会拥有,而不去思考学生的认识过程。   人的认知是需要过程的,认知一个事物或道理,不…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就,一个做教师的人,应该对学生传播做人的道理;教授赖以生存的技能;解答迷惑不解的问题。教师的工作中,“授业”、“解惑”固然重要,然而最重要的应该是传播做人的道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实际上,“授业、解惑”是教书,“传道”为育人。  相似文献   

11.
为何追求“语文课的文化意味”?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有文化,这似乎是一个寻常的道理或原则,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然而“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更不是‘吃饱了才有时间去想’的风花雪月。  相似文献   

12.
学语文是需要感情的。麻木的人只会学死板的语文,当然也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更要讲一个“趣”字,一个“情”字,一个“活”字。我们常常高喊让学生去感悟、去感知、去体验,但我们往往少了些耐心,少了点童心。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总是以理想的人作为对象来研究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学也常常把学生看成是“理想的学生”。于是,我们探索出许许多多以“理想的学生”为目标的规律和模式,以为它们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发挥教育作用。当然,这些规律和模式都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导和借鉴,但实践中往往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这是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理想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近期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大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用微波炉“烤狗”事件,让人感叹: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这不仅是一个心理健康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来到世间,从懂事到长大成人的过程,凝结了多少教师的心血。然而多年的“教”和“育”却会培养出连起码的做人的道理都不懂的学生,这里面虽然包含多方面的原因,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也存在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教条化或随意性的教育内容是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根本因素任何一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我们的德育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这一…  相似文献   

15.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就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法国作家雨果说过:“假如人世间没有真爱,太阳也会死亡的.”这些都说明,人世间需要感情和爱,这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教学中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就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发挥“情感效应”.这一作法,同样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识过程的统一,成功的教学往往建立在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体验和深化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在文章中看到:花会微笑,草会招手,山会唱歌,水会含情……这是怎么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作者写作时注入了感情.这跟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所说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是同一道理.写动物也不例外.只要注入感情去描绘,文章就会生动,就会丰满,就会吸人眼球.  相似文献   

17.
老师教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总离不开“说”。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化,“说理式教育”恐怕都是我们实施教育的主要方式。 但是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那些老教师,越“说”越皱眉头,越“说”越困惑:以前一“说”学生就“听”,一“说”学生就服;现在要学生接受一点道理,真难哪! 我认为,这个“难”字固然使人苦恼,但也说不定是好事,至少说明现在的学生,其思维独立性、自主性在增强,不轻信,不盲从。而过去我们“说”得“容易”,学生“服”得“痛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首先应热爱本职工作,爱自己的学生,和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这里所说师生感情,主要是指师生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古人云:“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在班主任工作中,往往也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喜欢班主任,因而在各方...  相似文献   

19.
田富中  张梅红 《广东教育》2008,(2):11-11,57
记叙文是考试作文常用的一种文体。在写人记事的作文中,要做到“感情真挚”,有赖于“生动感人”的典型细节。许多同学也明了这个道理,但是一到写作文时,还是“想到写不来”。“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也决不简单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等。  相似文献   

20.
章立早 《教书育人》2001,(17):37-38
一、“照镜子效应”。所谓“照镜子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恰似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当我们微笑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微笑;当我们皱眉时,镜子里面的人也皱眉;当我们大喊大叫时,镜子里面的人也大喊大叫……“照镜子效应”对班主任的启示是:对待学生时,只要我们付出真挚的爱,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事情,让他们体味到被爱和被尊重的滋味,学生才能以同样的方式给以回报。我们过去常提倡要“尊师爱生”,其实,班主任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