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人们已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蒙蔽了双眼,模糊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与正确的认识。庄子的幸福观提倡一种放任自由、在宥天下、逍遥自在的幸福观。这种幸福观为化解现代社会由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为人们追求幸福找到了一条"自我拯救"的出路,真正彰显出庄子幸福观的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儒道两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庄子的幸福观各有特色,本文从幸福的物质维度、精神维度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孔子、庄子都热爱生命,对物质需求不高,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孔子追求的是道德理性的内在满足,强调共乐;庄子追求的是单个人的心灵自由,精神逍遥。文章从孔、庄的生活背景、各自生活经历和理想人格观角度分析孔、庄幸福观的差异性原因。两者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文化繁荣的社会,也是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精神疲惫的社会。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呢?在于我们现代人的心态!所以,忙碌的我们停下匆匆行走的脚步,用心感悟庄子的无挂无碍,让我们紧绷的神经进行一次解放,任精神驰骋,洗尽铅华,神清气爽,轻松前行。  相似文献   

4.
教学《逍遥游》,不禁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鲲鹏展翅,扶摇天外之感。翩跹之余,竟想到几个庄子。晋庄子苏轼《石钟山记》:“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此庄子,指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魏绛的谥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重新阐释庄子的"逍遥"所确立的自由价值观,以及这一自由价值观对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带来的启迪。  相似文献   

6.
幸福问题现在已成为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幸福感缺失的现象。我国传统文化对幸福观的研究颇多,有《尚书》完满的幸福观、儒家重义轻利、注重社会整体利益的幸福观,道家的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的幸福观,墨家兼爱天下的幸福观以及道教注重养生保健的幸福观,他们不仅对国人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构建更加幸福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自由思想的合理性及其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哲学的核心问题便是人生观中的自由问题,他的自由思想以“自然无为”为特征,以“心斋”、“坐忘”、“齐物”为途径,以“逍遥游”为最终目标,为中国的思想开辟了一条追求自由的道路。但是庄子的自由思想也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其最终也没能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庄子行文意蕴丰富,历来解说纷纭。论文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几家较为通行的注译(如《庄子注译》、《庄子集释》、《庄子补正》、《庄子内篇新释》、《庄子今注今译》、《庄子注疏》、《庄子译诂》等)的比较,试图对其中几处的注译"鲲"、"天池"、"息"、"小知不及大知"、"汤之问棘"、"数数"、"致福"、"宋人与尧"、"大樽"等加以辨析,以求得到更为合理的注译。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之一,其《逍遥游》典型地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及精神追求,也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身处乱世之中庄子的处世哲学和价值取向。尽管有退隐避世的成分,但也有洞悉世态人情,畅想和谐社会的积极一面。因此,在说不尽的《庄子》美文思想当中,对《逍遥游》这样的经典名篇也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认知原则,不断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以便于更好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人类文明进程,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幸福观教育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课题,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对幸福观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对幸福观及幸福观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当前,国内对幸福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幸福观教育意义的论证和价值探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现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探讨,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幸福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存在脱离实践的弊端。因此,幸福观教育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基本内涵,构建幸福观教育的理论体系,并拓宽研究对象的涵盖范围。  相似文献   

11.
追求幸福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观念的社会性、对象的主体性、操作的实践性和系统的层次性。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和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逍遥游》一文,一方面塑造了许由和藐姑射神人形象,从"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个侧面来揭示作品主旨,也就是作者庄子所向往追求的精神修养的最高理想境界,即无条件(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游"大道。一方面又塑造了大鹏和二虫、斥安鸟这两类对比鲜明的形象,用二虫、斥安鸟非笑大鹏来领起贯穿全文的"小大之辩",以破除"小知""曲士"对大道的非笑。同时还通过巧妙的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逻辑思路,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展示了作者明确的是非观点、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因此,从实事求是地,具体地,而不是架空地分析作品塑造的诸形象入手,顺着破字当头,破点结合的巧妙的逻辑思路来解读作品,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应世之情不是恒定不变的,其情状有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庄子因为深怀爱世之情,所以他才对这个世界上的丑恶现象痛心疾首,由此引发了他的愤世之情,使他对其所处的黑暗社会痛加挞伐,展开批判;庄子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洞彻个体生命将无可逃脱地面临诸多困境,人之存在将面lI缶难以克服的悲剧性,于是他慨叹人生多艰,他的愤世之情也由此演化为悲世之叹;然而,慨然悲叹终究是徒劳无益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必须为生民找到走出人生困境的途径,于是庄子殚思竭虑,提出了他的游世畅想,展现了他的游世情怀。庄子希望在他的游世情怀感召下,芸芸众生能放飞心灵,自由遨游。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庄子是位优秀的心理调节大师。就庄子给予我们灵魂的启迪简作论述。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它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揭开了逍遥无待的主旨,即真正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地,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人格构成上,<逍遥游>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创新思想及其设计方法。本文以此为题,探讨了庄子的创新思想;作者认为庄子提出的“人工”与“天工”的关系,“无以人灭天”,“不以人助天”的思想,以及“相天”与“合天”的理论,对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创造性思维,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大鹏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频率很高,并且极具生命力的意象。该文着重探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形象原型的内在涵义,以及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使用大鹏这一意象的两种价值取向──作为远大志向的象征和作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诞生于希腊晚期,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原子论为其哲学基础,坚持感觉论和唯物主义立场,强调个体自由,崇尚理性与社会公正,反对宗教迷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代社会生活中幸福观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逍遥游》中说:"三餐而返,腹犹果然。"对这句话中的"三餐"一词,历代注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单从概念来讲,此处的"三餐"实为周礼中"三饭告饱"的"三饭"之意,表示"三口饭",或说是"三把饭"、"三抓饭"。庄子借"三餐"表示内容与饭量情况,而对"三餐"这一概念的应用并非庄子对周礼的自觉接受与敬畏,实则是在符合庄子写作风格下对夸张与讽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周礼进行贬低与讽刺。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所表现的超自然性是庄子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写物大之大是为了烘托另一种比物大更大的超自然之大,即道的无限广大,并由此而探讨了人类的小知与大知问题。在此基础上,庄子又直接揭示了逍遥境界的不同层次,即有待逍遥(自然性)和无待逍遥(超自然),而庄子追求的是高层次的无待逍遥。庄子还从人、事、物的功用角度出发,进一步阐述了无待逍遥所表现的无为与无用的超然价值,并最终表明了其无为人生与无为政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