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虚假诉讼是指行为人以捏造事实、伪造证据、虚构法律关系等方式,向法院提起诉讼,促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或裁定,从而获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虚假诉讼系当事人滥用诉权的表现,其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无论使用"诉讼诈骗""诉讼欺诈"还是"恶意诉讼"来表述虚假诉讼行为,都是不恰当的。从应然的角度看,虚假诉讼罪存在的范围不应当仅限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应当包括仲裁程序。虚假诉讼的实行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从这个意义上讲,虚假诉讼罪属于结果犯。《刑法修正案(九)》针对侵财类虚假诉讼罪想象竞合犯的定罪问题以及司法工作人员构成共犯等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  相似文献   

2.
诉讼欺诈不同于诉讼诈骗,其外延比诉讼诈骗更广。诉讼欺诈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定性在理论界争议颇大。立法依据的先天不足与理论界的观点分歧导致我国现行法律对诉讼欺诈进行法律规制困境重重。准确定性诉讼欺诈,增设和改造相关罪名,积极推动完善立法是有效规制诉讼欺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诉讼判决的预决效力制度是证据法的一项重要制度,承认判决的预决效力可以节省诉讼时间,提高诉讼效率,增强判决的稳定性,然而承认判决的预决效力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从证明标准的角度初步探讨预决实施适用的条件及不同的判决对行政诉讼的预决效力。  相似文献   

4.
既判力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范畴,它以其客观范围为核心。既判力客观范围是以确定判决中所裁判的诉讼标的为限的,它涉及诉讼标的、判决理由、诉权等多项诉讼法学理论,是研究既判力理论必须经过的桥。在诉讼标的和诉权理论不断发展,判决理由进一步充实化的今天,对既判力客观范围的再研究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既判力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范畴,主要是以其客观范围为核心.既判力客观范围是以确定判决中所裁判的诉讼标的为限的,它涉及诉讼标的、判决理由、诉权等多项诉讼法学理论,是研究既判力理论必须经过的桥.在诉讼标的和诉权理论不断发展,判决理由进一步充实化的今天,对既判力客观范围的深入研究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诉讼标的”概念可分解为“当事人希望法院对此作出判决而将其作为申请事项”的诉讼标的与“为了使作出的判决被赋予判决效力”的诉讼标的,诉讼标的具有两面性。在诉讼标的两面性的框架下,处分原则与约束性辩论原则各自作用范围中的法官释明适用领域各有不同,进而产生对新旧诉讼标的理论的影响。因此,诉讼标的理论的新视角下探讨其法官释明问题之间背后的逻辑联系和价值指向,可以为诉讼标的理论的争论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特点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理念奠定了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属性,其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时扩张至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后,包括不可预料性事由和预测性判决;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多元性"属性,其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从当事人双方扩张到其他未参加诉讼的适格主体(国家机关、有关组织和公民);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公益维护"属性,结合判决结果合法公正的司法实践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制度设计,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应从判决主文扩张至判决理由。  相似文献   

8.
随着民事、商事法律关系日益复杂化,当事人利用关联诉讼进行恶意诉讼、欺诈诉讼的现象呈蔓延趋势。受前苏联诉讼理论的影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判决效力绝对化的观念,导致法院在处理关联诉讼时面临困境。司法解释对于前诉判决认定的事实在后诉中仅简单地以免证事实来处理,为不诚信当事人制造关联诉讼提供了可乘之机。确立判决效力的相对性观念,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原则上仅约束案件当事人,其对后诉法院的拘束力也应当仅限于前后诉当事人相同的情形,可以为法院处理关联诉讼提供合理的裁量空间。规范判决书的书写,明确判决理由部分对于事实的认定,限制不当扩大认定事实的范围,严格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制裁措施,都有利于规制不当的关联诉讼。  相似文献   

9.
行政权限争议的司法解决——论我国机关诉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权限争议纳入诉讼解决范围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机关诉讼作为以解决行政主体之间权限争议为内容的新的诉讼类型,其在原告、受案范围、管辖、审理方式、举证责任、判决种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一般诉讼类型的特殊性,我国应当以这些特殊性为基点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关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事诉讼中目前尚无诉讼系属中之判决的相关规定,有关先行判决的研究,理论界也尚属空白。有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的先行判决为部分判决。事实上,纵观世界各国民事诉讼之立法规定,除部分判决(即一部终局判决)外,尚存在临时判决、中间判决、混合判决、即决判决等先行就诉讼事项作出裁决的规定。本文旨在对先行判决理论进行初步梳理,以期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在实践中,诉讼欺诈行为表现为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企图诱导或者已经诱导人民法院误判,依靠法院的强制力达到其非法目的的行为。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侵害客体的双重性,在国外和我国对其定性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在目前司法条件下,应当对诉讼欺诈行为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本在对证券欺诈行为的外延作了恰当界定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证券欺诈与一般民事欺诈的不同构成要件,并就完善我国证券欺诈民事责任制度的因果关系、归责原则和损害赔偿额等难点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舞弊总是与不良的学习习惯相伴而生的。结合舞弊三角形理论,尝试探析大学生考试舞弊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打破舞弊三角结构的具体措施,以期实现考查方式的变革。变革具体为五个方面: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减少闭卷考试形式,增加开卷考试形式;减少识记性知识考查;增加应用性的作业;严格考试纪律,重视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本身带有的复杂性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其也无明文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和处罚结果差异甚大,刑法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在目前刑法尚未作出专门评价的情形下,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又因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独特性,以诈骗罪论处不足以全面和准确评价之,我国刑法应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15.
论信用证欺诈的种类、形式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证欺诈有其产生原因和各种表现形式。本文试图探讨信用证欺诈的种类、形式及防范措施,并提出选择FOB贸易条件和适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作为我国企业进出口贸易防止被欺诈的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区分刑法中合同诈骗罪与民商事活动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对当事人、司法部门及社会公众皆有重要意义.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行为人欺诈程度、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7.
龚凡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6):66-67,88
我国现行刑法规定集资诈骗罪主观构成条件是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这里的占有不同于民法上的占有,是对财产所有权四项权能的全面侵犯。在司法实践中,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应当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针对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并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的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舞弊对社会经济的危害也愈来愈明显。为此.应当深入探索会计舞弊的特征、规律、表现形态、常用手段及审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合同诈骗行为不仅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并且国家经济利益、集体经济利益以及个人的经济利益也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侵害。所以,我们要对合同诈骗犯罪问题进行研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搜集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挖掘出引发合同诈骗犯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标本兼治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