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精康 《语文知识》2003,(11):42-43
《教师教学用书》《勾践灭吴》译文有值得推敲之处,兹依序胪列,略作辨析。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译文: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兄弟“父辈兄弟”“同姓兄弟”概念含混交叉。“子姓”指“子孙一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  相似文献   

2.
3.
4.
《勾践灭吴》是一篇优美的散,在以朴实无华而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在选人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教科书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6月版)时,却被删去了原的第二段。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这一段主要描绘了伍子胥和伯舾两个人物,好像与主要人物勾践没有多大关系.实则谬矣!岂不闻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吗?  相似文献   

5.
最近,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言文注释,略有所得。一《勾践灭吴》的最后一段:“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汉,又郊败之。遂灭吴。”“果行”,课本注释:“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这个解释抄自王力主编的《古代散文选》(上)。与课本相配的《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译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本文前面的一段记载越国决定伐吴的经过。首先是越国父兄请战,勾践推辞,父兄又请战,勾践同意并聚众誓师,是伐吴的决心已定。如果再将“果行”解释为…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语第一册《勾践灭吴》一,课注释和《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有几处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虽有删减,但仍是高一语文教材中一篇时间跨度长、牵扯人物多、故事情节复杂的文章。课文注释中有一些历史背景没有交代清楚,同学们在学习时产生一些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学中要把下列知识扩展给学生,以帮助他们理解这篇难懂的先秦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8.
范敬龙 《学语文》2002,(3):18-18
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勾践灭吴》:“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注曰:“疾疹(chen),指患病的人。贫病者,指贫苦和重病的人。”《教师教学用书》译为:“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教材和教参都把“病”译为“重病”,似乎欠妥。  相似文献   

9.
《勾践灭吴》中的一些词语看似寻常,词义却较为生僻,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稍有不慎,就会以今律古而造成误解,影响我们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因此,很有必要提出来加以探讨。现择数例,略陈浅见,以就正于课本注家及教学同行。1.孤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此句中的  相似文献   

10.
刘伶 《文学教育(上)》2009,(18):138-138
人教版高一教材《勾践灭吴》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它的意思是“不是勾践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没有向国人征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有《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上,云:[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13.
经过再次改革修订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在古文的选取上删去了一个文言单元,减轻了学生的负担,确实起到了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作用。入选作品基本上都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几篇典范的优秀古文的学习、引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让他们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素养。所以选什么样的文章就显得十分重要。就拿高中语文第一册来说吧,《劝学》、《秋水》因为篇幅太长.只好节选其中的几段,就像《离骚》不可能全文搬上高中语文课本一样,  相似文献   

14.
15.
1.“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语》教科书第一册,言注释需作修正改进处,本讨论了二十一条,供编采择、语老师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艳梅 《考试周刊》2014,(14):12-12
<正>一、"当室者"释为"嫡子"不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3月第2版)第14课《勾践灭吴》"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一句,课本注释"〔当室者〕指嫡子"。笔者认为,此注释有两个问题值得斟酌:其一,只指出谁是"当室者",并未释出什么是"当室者"。当室者,指主持家事的人,当家人。既然已加注,那么为了使阅读者更准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一内涵的揭示似乎不宜省去。  相似文献   

19.
周正 《语文知识》2003,(5):36-37
新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兰亭集序》的注释问题较多,现提出来就教于广大读者。一、岁在癸丑。课本只注了“癸丑”,“岁在”二字及全句何义未注。这句话直译是“岁星所在的星空区域是癸丑”,意译为“(永和九年)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第一册《鸿门宴》一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课本注释为:“[王之]就是以他为王。”按此解释则“之”指代“他”,复指“先破秦入成阳者”,单就此句看似乎能讲通,但联系上下文看就会发现问题。“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