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浅探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娟 《科教文汇》2008,(3):177-178
本文着重探讨并分析艺术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如何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和谐发展。设计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本文浅探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及其怎样、如何使二者之间更好的进行整和。并对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做出了一个很乐观的预计和推断设计终将走向艺术与科学结合之路,相信不久的将来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成果之花将在设计中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璀璨艳美。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艺术与科学的出发点是共同的,二者都在不断寻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进步和人类福祉。然而,虽然双方互有启发和补充,但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实际情况看,科学之于艺术的影响似乎更为明显。科学技术从科学观念、科学原理、具体的技术进步等各方面对艺术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从艺术的功能特点、艺术的分类、艺术与科学、艺术与道德等方面阐述艺术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统一性,并提出了艺术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吕皓 《科学生活》2007,(6):82-85
"2007年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于5月10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今年,展会首次以"展览—论坛—公演"为主线,全方位演绎"让科学走进大众,让艺术融入生活"的宗旨,集科学性、艺术性、创意性、国际性、专业性、互动化为一体,让参与者都能体验科学与艺术的融合给生活带来的无限魅力与遐想,给思维带来的无限灵感与创意,给设计带来的无限生活与活力。展会设置七大展馆,分别是"院士画廊馆"、"科学发现馆"、"科学探索馆"、"创意设计馆"、"科普艺术馆"、"科学与艺术教育在学校展馆"和"国际馆"。展会期间还举行了"中国数码艺术教育论坛"、"多媒体音乐演奏会"和"科学与艺术交响音乐会"等系列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更深层次、更专业的科学与艺术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对于诗与哲学,艺术与科学的文化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代表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一个确立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另一个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一个基于灵魂从意见到理念的转向,对真理的爱欲建立了从艺术到科学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另一个则根据对生命的悲观体验,为生活辩护的需要确立了从科学到艺术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他们对于古代两种文化争执的裁决将启发我们如何来解决现代的两种文化之争。  相似文献   

6.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已广泛、深入地进入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对科学寄予了越来越多的信任与尊重,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学习理科。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更喜欢科学的语言,不喜欢艺术语言;擅长科学逻辑,不擅长艺术逻辑;擅长从物质的角度思考,不擅长从精神的角度感悟;长于抽象思维,弱于形象思维。"[1]这种思维特点显然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以艺术设计品的材料为切入点,从介绍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到当代的设计作品的材料来阐释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说明技术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艺术都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从教60年,教学、科研成果丰硕,他的创新思想、创新成果还在不断涌现。涂院士在重庆文理学院(兼职教授、名誉院长)领衔研究材料科学,开启人生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在西安交通大学参与第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第二次创业在四川大学创建稀土纳米材料研究所,第三次创业在重庆文理学院创建材料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他的办学理念、美学思想、科研方法、创业精神等推动着重庆文理学院的发展。涂院士对材料科学研究有突出贡献,在哲学、管理学、美学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从美学角度看科学与艺术》一文融合科学与艺术的美学观,闪耀着科学家的美学思想,科学中的艺术美(七分科学,三分艺术)、科技工作者要有艺术修养是涂院士教学科研实践的总结;高等教育要打破文理隔绝,做到文理兼修、文理兼备,是涂院士的办学理念。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艺术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涂院士正带领一批学者研究科学美与艺术美、科学与艺术对话、不同质的美有相同的表现形式、科学与艺术同行。这些研究将丰富科学与艺术交叉的内容,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引领科技工作者提高艺术修养。我们期待着涂院士的创新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科技》2006,(12):6-23
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是当代文化建构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21世纪人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本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以“当代文化中的艺术与科学”为主题,旨在通过国际国内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展示、艺术与科学在当代  相似文献   

10.
究竟是料学属于艺术,还是艺术属于科学?科学与艺术本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他们相互依存地诞生。科学发明不断改善着人类的生存面貌,艺术则在发展分化中展现出独特个性,记录者人们的喜、怒、哀、乐,激发着人们对希望、幸福的向往和对生存的进取。艺术需要科学的温床,科学需要艺术的滋养,真正的科学家和严肃的艺术家是同一个创造家。  相似文献   

11.
科学对绘画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对美的认识到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绘画手段、绘画材料的改进等方面都有过深刻的影响。回顾历史,人类在科学上的进步,往往推动着人类绘画艺术的发展。在欧洲文艺复兴时前,由于科学上对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双向图的内涵分析,寻求一种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动态联系。以便于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推动艺术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世纪中叶,欧洲先进知识分子借助他人嫁衣弘扬自家理念的思想文化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带来了一场艺术与科学的革命。近代科学革命发生在西方不是偶然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从一个鲜明的角度对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给出解读,同时也为当今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和创造的知识特点,来探讨管理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的问题。首先界定了科学与艺术的含义,强调了这里所谓的艺术是指一切带有创造性的、带有鲜明个性的活动和工作。然后研讨了知识的类型(显性与隐性,个人和集体)及其在各类管理活动中的运用。由于目前的管理科学依靠显性知识还不能用来解决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管理问题,还得依靠经验、直觉,依靠隐性知识,带有很强的情景依赖性和个性,所以管理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种艺术,不论是运作管理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是科学与艺术的不同程度上的综合运用。文中着重从管理的创新和创新的管理中各类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生成来探讨管理的科学属性与艺术属性,并提出使两种属性相融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敏 《中国科技纵横》2014,(24):213-213
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的提升,使得企业的管理工作成为一门科学与艺术,而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政工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科学,这要求政工领导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使其管理达到最优的结果。本文先阐述了政工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并分析了其必要性,然后对电力企业的政工管理艺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科学唯美主义是对科学思想史上前人的思想观点的总结与体系化,是对唯美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科学唯美主义以"为科学而科学"为理论核心,强调科学的形式美与相对独立性。它是艺术与科学的交融,更是科学对艺术的借鉴。它的诞生不仅为学界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体系,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美——科学中美的哲学和科学中的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因斯坦曾说:“在那不再是个人企求和欲望主宰的地方.在那自由的人们惊奇的目光探索和注视的地方,人们进入了艺术和科学的王国。如果通过逻辑语言来描绘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科学:如果用有意识的思维难以理解而通过直觉感受来表达我们的观察和体验,这就是艺术。二者共同之处就是摒弃专断.超越自我的献身精神。”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些科学者都曾思考、探索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从科学美中享受科研的乐趣。一、科学美的概念科学研究是探索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奥秘,发现新现象揭露和认识新规律,积  相似文献   

18.
艺术与科学存在着内在、深入的联系,但艺术或科学都所具有其的独特特质。在相对独立的艺术与科学之间,人文精神是协调两者的线索,并不是混合两者的搅拌器。艺术与科学不是绝对独立的两条平行线,而应该是人类文明文化发展运动过程中统一着的两个不同方面。  相似文献   

19.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可用作研究教学艺术的理论武器。教学艺术辩证法将赋予教学艺术以活的灵魂,并揭示其主要范畴的规律性联系。本文提出的适应与超越、理论与实践、系统与重点、主导与主动、直接与间接、质量与效益几对范畴,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证了成人教育教学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师生地位、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以期对教师树立辨证的教学艺术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赵小凤 《科教文汇》2008,(17):47-48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也可用作研究教学艺术的理论武器。教学艺术辩证法将赋予教学艺术以活的灵魂,并揭示其主要范畴的规律性联系。本文提出的适应与超越、理论与实践、系统与重点、主导与主动、直接与间接、质量与效益几对范畴,分别从教与学两方面论证了成人教育教学目标、人才规格、教学内容、师生地位、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以期对教师树立辨证的教学艺术观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