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有不少诗人写过咏五人墓的诗,仅笔者见到的就有以下12首:明林云凤五律《五人墓》、清陆次云五绝《五人墓》、清桑调元五律《五人墓》、清张进五律《五人墓》、清孔传铎五律《半塘吊五人墓》、清蒋士铨七绝《五人墓》、清彭定求七律《五人墓》、清林明伦七古《吊五人墓》、清杨素蕴五古《过虎丘奠五人墓作》、清邵长蘅七古《五人墓行》、清舒位《虎丘竹枝词》、清陈维  相似文献   

2.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3.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4.
张溥于《五人墓碑记》的篇末,点明了他的写作意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他觉得为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因奋击阉党而殉难的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不仅要记其壮烈牺牲的事迹,而且要说明其慷慨捐躯的意义,这才能很好地表彰死者,激励后人。因而本文既叙且议,叙议结合,事约理明,相辅相成,使行文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这种写法,颇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有这么一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第99页,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7.
《五人墓碑记》描述了明朝末年的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与魏忠贤之流英勇斗争的事迹,歌颂了其中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主题思想。文章字数不多,但生动形象,感人肺腑;这除了内容真实、选材典型外,尤其...  相似文献   

8.
现行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五人墓碑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教参》上注释为:“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显然《教参》上把“过”释为“经过”。这样理解准确吗?笔者揣摩再三,觉得不妥。  相似文献   

9.
《五人墓碑记》中的缩略互补陕西田永明《五人墓碑记》一文,其叙事简捷明快,其议论干净利落,其气势一泻千里,其感情汹涌难遏,为世人津津乐道。读此文,浩然之气扑面而来;掩卷遐思,回味悠长而余音袅袅。为什么一篇不长的文章,会如此之厚重,如此之动人心魄,如此之...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11.
〔忠介〕这是崇祯皇帝给周顺昌(《五人墓碑记》中人物之一)死后的谥号。一个“介”字,表明周顺昌耿介不阿的个性特点。他一身正气,不畏强暴,面对阉党爪牙,他张目叱之,“至京下诏狱”,虽遭“拷打倍酷,身无完肤”,可仍“骂不绝口,无一语哀气。”阉党许显纯“椎落其牙,自起问曰:‘复能骂魏上公否’?顺昌噀血唾其  相似文献   

12.
说“生祠”     
《五人墓碑记》中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中提到的"魏阉废祠",即为太监魏忠贤所建造的"生祠"。祠,即祠堂,生祠就是为活着的人所立的"纪念馆",或设塑像画像,或立姓名牌、立碑,像祀神那样供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14.
《五人墓碑记》多次选入高中教材,也可谓是名篇之一。文中抒发了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的崇敬之情,阐述了人生的生死价值问题,而正写五人的却相对较少,只在第四段中有这样的几个句子:“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渐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那么文章是如何写这五人的呢?先说五人的身世。文中是用对比的形式来表现的。与缙绅相比,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然而不易其志,通过对比,就显得突出了。再说事迹,文中看不出五人干出了什么大事。第一段介绍说:“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  相似文献   

15.
《五人墓碑记》一文,既叙且议,叙议结合.相得益彰,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1.叙中带议。第一段记叙五人因“激于义而死”,所以苏州人民为他们厚葬、修墓、建碑的全过程.侧重于叙述。在本段末尾,作者适时地进行了议论,突出五人之死的惊天地、泣鬼神。草野出身的五位义士,地位卑微,但死后却十分显耀。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7期发表了曹茂昌老师的《〈五人墓碑记〉中的几组隐藏对比》一文(以下简称"曹文")。在论及《五人墓碑记》中"贤士大夫"与"缙绅"这一组对比时,"曹文"中说:"在古代,士大夫和缙绅其实同义。"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笔者上网搜索有关《五人墓碑记》的教案设计、教学实录等,发现持这种理解的教师还不在少数,实有辨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文言文中有许多数词,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现做总结如下:一、表基数。一种是名词前直接加数词,一种是数词前用“有”字。①秦阳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与吴。(《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④夫五人之死,去分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⑤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王恐其害之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二、表序数①公瞿…  相似文献   

18.
《五人墓碑记》记叙明末为声张正义、反对阉党的五人的英勇事迹。全篇叙事可歌可泣,五人英勇的行为,高尚的风范力透纸背。作品强大的感染力除事件本身的典型性之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通篇以衬笔的手法,通过鲜明的对比,来揭示事件的深远意义和人物形象的高贵品质。首先,作者用“富贵之子”“得志之徒”死后默默无闻的境况,和五人英勇就义后的被人所崇敬怀念的状况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生前显赫一时,死后却“湮没不足道”的“富贵之子”,“得志之徒”的可悲可叹:反衬了生前虽无名,死后却英名长存的五人的可歌可颂。此比中有比,对比叠出。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第二册(1991年10月版)的《五人墓碑记》中,对“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注释是:“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死生,指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不同的生  相似文献   

20.
周日,我一大早就来到了五人墓。昨天我和学生约定,今天在这里碰头,给他们讲讲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五人墓是一个极其僻静的地方,虽距离虎丘不远,却远离了热闹和喧嚣。门房的老头儿已然悠悠地泡了杯茶,准备一天的守候了。"要泡茶吗?"老头儿问我。我摇头说:"不忙,我等人。"老头儿戴上老花镜,翻着昨天的晚报,有一搭没一搭地和我聊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