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娟 《现代英语》2023,(11):54-57
从古至今,关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将其作品放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文章将以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分析文本,引入成长小说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奥斯丁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姜杉 《文教资料》2013,(31):127-129
作为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贝娄一直在创作中探究人类究竟应该如何生存、如何才能得到生存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和不朽。通过分析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可以窥见现代人的精神生命在异化、荒诞的世界中的失落和匮乏。贝娄小说中的寻找主题展现了人类在孤独感和放逐感中对爱与生命意义的渴望与追寻,并体现了贝娄对人类未来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孙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154
按照族裔来划分的话,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可以归纳为非裔、华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别.在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开始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类型小说在内涵、思路与方法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厘清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伊坦·弗洛美》是伊迪丝·华顿的一篇突显成长主题的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经历了迷惘、诱惑、反抗、逃离的成长过程,并从中获得了顿悟。本文将探讨该小说是如何运用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展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的。  相似文献   

5.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丽丝·莱辛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作家,但是,学术界对其成长小说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成长小说是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一类,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以《木施朗加老酋长》《草原日出》《穿过隧洞》等短篇小说为中心,着重探讨了莱辛成长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刻画出了特定年代中一群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在“文革”这个特定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早已被时代所决定,不得不面对事业、爱情和死亡等成长主题,同时还必须承担个体认同的重担,这时的个体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铁凝的长篇小说《玫瑰门》的分析,力图以点带面地考察当代女性小说的反成长主题的特点。作者认为《玫瑰门》摒弃了传统的超性别写法,而是把以苏眉为代表的女性身份和女性经验放置在小说的中心位置,从性别立场出发来展示人物的人生体验,从而显示出其性别身份所带来的文化困境和独特的生存体验。小说带有反成长意义的结尾,在当代女性小说中具有普遍意义,它表明女性对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成长的悲观态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杜鲁门政府实际上的外交决策者,时任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成为二战后美国政坛标榜遏制政策的旗手。苏联对希腊、土耳其的觊觎,使艾奇逊确信苏联对美国已经形成重大威胁,开始从倡导大国合作转向推崇冷战政策。由于对《杜鲁门主义国情咨文》的起草以及《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实施过程的高度参与,艾奇逊逐渐成为冷战初期西方政坛的关键人物。至此,普遍主义的思维导向潜移默化地主宰了美国政府的外交理念。通过结合最新档案文献对杜鲁门主义之缔造历程进行的研究,势必可以发掘出以艾奇逊为代表的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从而更好地分析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动因。  相似文献   

10.
加勒比英语文学是英国文学传统和加勒比流散族群文化记忆结合的产物,在英帝国文学经典系统内部打开一种颠覆/创新、解构/重构以及边缘/夹缝的视角。从简·里斯、维·苏·奈保尔、牙买加·琴凯德等当代流亡作家多部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英语成长小说中,清晰可见的是加勒比流散族裔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之间交织互动的转喻关系,以及“加勒比英语成长小说”这一文类与一系列现代性的文学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约瑟的故事是《圣经·创世纪》里最完整、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故事之一.它短小精悍、语言质朴、形象鲜明,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称赞.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解读,分析主人公约瑟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之旅,阐释《圣经》如何成功地描绘人物的成长、成熟和塑造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相似文献   

12.
《茉莉香片》、《心经》等作品反映了人的成长历程,冷漠、不幸、荒诞、错乱是其主色调。成长者的心理或无奈,或变态,或轻狂,或自毁。这些,源自作家对人生、人性的悲观和失望。导致作家悲观和失望的是她的坎坷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她早年的不幸遭遇。  相似文献   

13.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身份”一词在中英文语境中发生的语义变迁来分析文化研究领域中“身份”研究扩展为“认同”研究的重心转化过程,并指出这种变化源于后现代主义身份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纳丁·戈迪默在小说《伯格的女儿》中描述了一位年轻女性——共产党员伯格的女儿罗莎的成长经历.文章通过运用"成长理论",探讨罗莎的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起初,无知带来的悲惨童年;其后,在"舒适"的巴黎生活中困惑;最终,在顿悟中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戈迪默始终坚持人道主义观点,深刻剖析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16.
《追风筝的人》作为全球畅销的温情小说,并非仅仅依靠作者感人的笔触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其中所涉及的历史变革和文化交融更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文章由阿富汗移民现象,引出了作者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迷离和困惑。流散在美国的阿富汗人相对于美国本土居民来说是"外来人",相对于坚守在阿富汗的人来说,他们又是"美国人",这种双重身份的认知,让流散在外的阿富汗人对民族文化身份产生了巨大的恐慌,从而反思民族文化身份缺失的原因,踏上追寻确切的民族文化身份之路,这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课程拓展共赏识,学有所乐促成长,是成长赏识型课堂的核心所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成长赏识型课堂开展课堂互动,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和提升。伴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推进,老师们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成长赏识型模式的建构,这种新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更好的提升。这种模式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结合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通过互动策略的高效应用,帮助成长赏识型课堂更好地构建,全面推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期风格的代表,小说《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强有力的女性书写的体现。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精致的笔法表述女性的困境。在谍战的故事话语中,王佳芝因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而陷入自身身份的认知困境之中,并最终完成了从“猎人”到“猎物”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探讨了主人公的社会性成长,分析了他如何融入社会、建立社会身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道德升华,从而解读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20.
身份困惑困扰着阿莫司.奥兹笔下的20世纪巴勒斯坦犹太移民,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危机四伏。伴随着大流散,犹太人分散地生存于异质文化中。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文化同化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关系取向。文化同化使犹太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犹太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与自我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