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统计,2013年我国迎来了史上最大"海归"潮,留学归国人数达40万。对比2011年的18.62万、2012年的27.29万,2013年中国的"海归"人数涨幅十分惊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预测,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增长到66.6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则预计,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大于出国人数的历史性拐点。为什么会出现"海归"热潮?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家庭团聚是留学生回国的主要原因。其中有90.9%的留学生因为不想远离父母而回国,78.4%的留学生因为对国内发展有信心而回国,66.7%的  相似文献   

2.
庞泽欣 《留学生》2014,(24):44-45
正12月5日至7日,主题为"打造海归人才创业归谷、高端项目聚集热土、中外文化交流平台"第二届留学生节在广东珠海举办第二届留学生节暨2014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12月5日上午在广东珠海开幕,7日圆满闭幕,为期3天,吸引了约1000名海外学人齐聚珠海。本届留学生节定位是"打造留学人才创业归谷、高端项目聚集热土、中外文化交流平台",其间举办了海外学人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总决赛、海归青年圆梦座谈会、海归创业论坛等12项活动,联系了海归,  相似文献   

3.
昨日,启德教育集团下属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归就业力调查",共回收超过8000份有效问卷样本。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海归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虽说海归的起薪并不高,但后劲十足,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高达32.7万。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67.2%起薪不足6万。无论4  相似文献   

4.
《留学生》2014,(5):5-5
【留留学】日前,作为深度研究中国国际人才和海归问题的中国国际化智库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详细披露了中国海归选择回国的原因。调查显示,9成留学生选择归国工作,主因是“恋家”。出国费用不低,使得出国深造成本短期难以“赚回本”,但海归们依旧喊值。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江苏对于海归创业政策扶植力度较高,成为第二大海归创业的钟情地。  相似文献   

5.
观点     
《神州学人》2004,(2):41-41
留学生回国创业,创业地点首推中国沿海,尤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为最佳。这些地区与内陆地区相比,地方官员服务企业意识浓厚。如果自备资金雄厚,去中小城市可以减低营运成本;否则当以京沪为首选,因为风险资金基本只会在这两个城市找到。留学生回国创业有四大优势:国际视野,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海外资金。留学人员勿期望依赖政府安排工作,因为中国的人才体制已经基本市场化了,政府不可能以大量资源解决“海归”就业问题。中国目前的发展,使“海归”前途乐观。目前在医学、教育等公共部门,“海归”空间比较大;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业,“海归”…  相似文献   

6.
《出国与就业》2008,(6):52-55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中国机会凸显,"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海归"正愈来愈显示出一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趋势。了解这些趋势与特点,对于"海归"自身发展和广大关心"海归"的社会各界了解"海归"群体都有很积极的意义。趋势一 "海归"大批回归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李玉珠 《留学生》2009,(4):25-29
他是中国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又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中央国家部委工作的公务员;他是中国大陆最早一批出国攻读MBA的留学生,也是最早一批在大型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大陆留学生,也是第一拨在中外政府都工作过的大陆人。他还是留学生当中最早回国创业的一批海归,打破国际封锁为三峡工程引进第一笔国外贷款:他也是著名创业海归当中最早转型要做公益事业的社会企业家……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2013,(2):11-11
一位海归说,真正成功的海归,100个中也就只有一两个。显然,成功梦想并非属于所有海归。80后留学生,因缺乏国内工作经验,大都不能立即实现;而在海外生活多年的海归,渐渐与中国疏远,回国很难再重新融入。但一些人在国内成长,对本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当下谈起留学生就业,总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 “我国去年海归人才超30万”、“海归就业遇冷”、“海归精算学生遇尴尬”、“海归就业战,你的心理够强吗”……时时扑来的媒体报道,为即将结束留学生涯、真正扛起社会责任的留学生带来了种种揣测和不安。 无论是留在海外还是回国,就业考验着每一个留学生对梦想的坚持。这个过程充满了眼泪与欢笑、期待与失落、坚持与放弃、失去与收获。  相似文献   

10.
《留学生》2007,(1)
2006年10月28日,上午9时。北京凯宾斯基饭店大宴会厅,人潮如流。上千名来自国内的海归和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在此汇聚一堂,参加欧美同学2006北京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这是近些年来最大的一次海归的聚会,用著名老海归陈章良的话来说,是1847年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以来的最大的留学生聚会之一。本次大会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由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承办。  相似文献   

11.
《出国与就业》2008,(9):35-35
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教育处网站消息:为体现国家对广大自费留学生的关怀,鼓励优秀自费留学人员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鼓励他们回国工作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03年设立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自该"奖学金"设立以来,已有25位在新加坡留学的自费博士生获得该奖项。他们有的已学成回国,有的正准备回国  相似文献   

12.
张韦韦 《留学生》2009,(2):11-12
上海一直是海归云集之地。金融危机下,不容乐观的海外就业现状,让大批中国留学生纷纷收拾起了回国的行囊。然而,归来后该在何处“落脚”?人才竞争愈演愈烈的上海依然是他们的选择吗?  相似文献   

13.
周娟娟 《留学生》2011,(8):15-15
《留学生》:1992年,您曾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并取得硕士学位。1996年回国后,您成功创办了加达国际商务投资咨询公司。作为一名成功的“老海归”,您认为,新海归在求职与创业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09,(18):128-128
以往有望留在国外发展的留学生们在近期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现实,纷纷选择回国就业。中华英才网近期对13305名留学回国人员进行求职状况调查发现,当前创新型、创业型、专业技能型这三类海归人员最为抢手。  相似文献   

15.
萧杨 《留学生》2013,(12):1-1
对于中国海归人才来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为何是最坏的时代?因为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今日海归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远超他们的前辈改革开放以前,包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海归数量非常少。2000年左右,每年回国的海归大约只有两万人、但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每年回国海归是27万人,而在出去的40多万人里,很多人未来也可能回归.海归人数的增加,让昔日的“抡手货”不再那么吃香,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海归”变“海待”,就是最好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今年3月发布的留学工作相关数据显示,1978年-2016年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中国的“人才磁铁”效应逐渐明显。与此同时,海归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其就业压力更甚从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和海外归国人员的持续增长,在西方高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回到中国高校任教的"海归"教师已经逐渐成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但是学界对海归教师回国任教状况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从学校的角度对这些海归教师作用发挥状况的调查研究还很欠缺。研究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对20所中国大学的校长进行深度访谈,在每个访谈的录制、转写和编码的基础上聚焦五个主题的分析和讨论:聘用海归教师的原因;聘用海归教师的标准、要求和期望以及对海归教师的满意度;海归教师的优惠政策;海归教师的优势;海归教师的劣势和困难。最后提出了海归教师重要作用的再认识,海归教师优惠政策的再落实,海归教师优势的再发挥和海归教师劣势的再克服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海归"指的是海外留学回国创业的人员,谐音为"海龟",海归这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然而,仅仅在国内学习语言的学生数不胜数,这必然为他们带来挑战。本项目以苏州地区为例,探讨英语专业学生受"海龟返潮"现象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2013,(6):8-17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统计表明,2012年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29万,较2011年增加8.67万人,增长了46.57%。如今,超过70%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中国留学生“新回国潮”正在到来。中国正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  相似文献   

20.
国内某教育集团下属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海归就业力调查",共回收超过8000份有效问卷样本.调查结果表明,超过70%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人数越来越多,海归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虽说海归的起薪并不高,但后劲十足,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后,平均年收入高达32.7万. 调查显示,中国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起薪不足4万,67.2%起薪不足6万.无论4万还是6万,都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数字.相反的,这两个数字与国内毕业生的起薪相差不多.既然起薪相似,那么,海归们的留学价值又体现在何处?他们的留学是否纯属多此一举?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要知道,起薪只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既不能决定职业生涯的走向,亦不能决定职业生涯的成就.对任何一名职场中人来说,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不是起薪,而是日后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