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里,父权的地位不容忽视,其强硬的威慑力影响着整个家庭决策和子女性格的养成。《红楼梦》中贾政大刑杖责宝玉,是传统家庭中父权和礼教权威的体现,在明清现实社会可以找到礼法依据和实质依据。宝玉挨打,隐藏着父子"簒弑"的冲突,也打开了中国传统教育生态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许雅惠 《考试周刊》2011,(47):23-25
法国大革命中,父子之间、夫妻(男女)之间产生对峙的焦虑,成为当时社会普遍的心理特征,父子之间的冲突,最终以子的胜利逐步结束,了结的是国家层面的王权以及家庭层面的父权,王权转化成父权潜入新秩序中的家庭内部,与苟延残存的父权相结合,转变为男权。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市民社会秩序中企业伦理展现两个传统的伦理原则,即儒家伦理和新教伦理。但在后传统社会中,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共同的道德传统的有效性基础已经全部丧失了,这两种伦理精神在当代企业活动中的规范作用也失去了其合理性。企业伦理作为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必须借助于对话伦理学,企业伦理规则的制定不是寄望于传统伦理的所谓“普遍原则”,而是根据具体的行为背景,通过当事人的对话,达成相互理解的规范以解决相关群体的冲突。对话原则成为当代企业伦理的建构原则,由此决定了传统企业伦理的当代转向。  相似文献   

4.
辅助生殖技术通过对自然生殖过程进行人工干预为一些不育症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社会伦理特别是基督教伦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有悖于生命神圣性原则、影响婚姻关系、割裂性与生殖的必然联系三个方面。发挥基督教伦理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动态规约作用,使辅助生殖技术有可能符合"生命本原之真""婚姻幸福之美""道德生活之善"的人类生殖本性,同时有助于基督教伦理自身的世俗性转化,弥合辅助生殖技术与基督教伦理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在岭南传统社会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礼教观念给岭南带来巨大冲击,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从而出现了“自梳”与“不落家”等现象,这亦是中原文化和本地传统相调适、父权与夫权冲突与折衷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汉代以来,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伦理逐步成为中国儒家宗法社会下的核心伦理。16世纪时,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提出了三种秩序理论。尽管相距一千多年,三纲伦理与三种秩序理论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在封建社会解体或等级社会衰落的背景下,都对君臣、父子和夫妇三种伦理关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旨在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前现代社会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的普遍伦理。  相似文献   

7.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引起的市场伦理冲突所带来的市场障碍,已严重制约着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伦理决策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任务。文章认为,社会责任是当前企业营销伦理和顾客消费伦理共同面对的主题;文章分析了文化差异导致消费领域的典型伦理冲突表现;文章提出了从价值层面和关系层面评判企业伦理水平,从人与自然和谐、物质与精神和谐的原则构建中国当前消费伦理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从“父子冲突”母题嬗变的角度,阐述了《现代青年》《似水流年》两部小说的传统保守的道德伦理型的民间化取向。  相似文献   

10.
法的精神纵穿整个历史长河,绵延不绝。自汉至清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封建法律的演变是一部关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法律史的演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父权思想,在中华文明的演进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也是法律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促进法律的文明与进步,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法律所体现的父权思想,认识父权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伦理困惑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众多机遇和福祉的同时 ,也对社会伦理产生了冲击和挑战。处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信息共享与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存在诸多伦理困惑和道德冲突。必须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研究 ,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目前 ,应确立和强调以下伦理原则 :为人类共同利益原则、关怀人性原则、公正原则、自主原则、责任原则和自律原则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亲”在“家国一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着特殊的内涵,在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父亲形象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关于家庭、国家、社会和文化想象的重要能指符号。在不同时期的电影中,父亲形象呈现出不同姿态。中国早期电影展示了父亲威严的悲剧性失落;第四代电影塑造了革命的父亲,并在文革后重建了父亲形象;第五代影片经历了消极病态的封建父亲向人性化父亲转化的过程;第六代影片反映了当下父亲形象的多样化;港台电影提出了父亲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面前的策略……本文通过对中国电影中父亲形象的回顾,探讨了随着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中父子(女)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伦理难题进行界定,认为生命科学技术时代的伦理难题是善与善之间的选择,是在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原则之间的艰难选择,是现代生命科技带来的伦理空白。生命伦理难题主要表现在死亡伦理、基因伦理、生殖技术伦理、器官移植伦理等方面,生命伦理难题源于生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伦理多元化、利益复杂化等。解决伦理难题,必须革新传统伦理理论,建立生命伦理委员会,确立解决伦理难题的程序,强化科学家的伦理责任,发挥政府的理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守节寡妇们的权利是传统社会中女性三权--生存、协理、代管权的特殊形态,具体表现为:伦理共有制度保障下"妇承夫分"的承夫依养权、父权传承体制赋予"妇代夫权"的赡育理业权,以及纲常伦理传统激励下"代祖教化"的助子御媳权.三权的行使,使她们成为父家长统治管理系统中出现缺环时的补位,并为维护家族网络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故备受各级父家长的推崇和保护;但其代理权也会相应地受到父权的干预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制度为根基,而父权伦理则是家族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反对封建父权的文学书写,此后一系列以家族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从对“父亲”形象的解构和批判来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和父权伦理的弊端,产生了诸如高老太爷、金铨、蒋捷三、姚思安、白嘉轩和鹿子霖等多维的“父亲”形象,他们或霸道或顽固或阴险,已成为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6.
《淘金记》《困兽记》与《还乡记》通称"三记",是沙汀个人创作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收获。既有的"三记"研究,侧重于人物形象刻画、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其实,沙汀这"三记",在客观上呈现出了1940年代川西北农村地区的家庭伦理关系。通过对父子伦理、婆媳伦理、兄弟伦理、夫妻伦理的分析,文章认为,沙汀在"三记"中既有对旧时代影响下不合理的父子伦理、夫妻伦理的批判,也有对新时代的婚姻伦理、朋友伦理的肯定,还有对旧时代背景下婆媳伦理的深沉思考。沙汀对家庭伦理的强调,真实地反映了1940年代中人性的复杂,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铸剑》是对民族文化中最为阳刚,最具血性的复仇伦理的重新书写。作为启蒙作家,鲁迅对传统父子伦理中僵化、刻板的一面有严厉的批评,但从《铸剑》的故事原型以及鲁迅的思考来看,他并没有走到彻底否弃父子伦理的地步,毋宁说从反面展开了对父子之情的极端表达。父子伦理的本源性也为暴君以及暴政的文化政治批判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尺度,是鲁迅重建自身主体性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利用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天津市R社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深入分析,呈现了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存在的五类伦理困境,包括案主自决与家长主义的冲突、案主利益原则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选择性"所导致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面对不同对象的困境以及双重或多重关系导致的困境,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多元性、角色冲突、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专业教育存在不足以及专业化程度低是形成伦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并从社会工作角度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后,西方伦理思想纷至沓来。中西伦理由于异质异文,相互冲突与激荡。在激烈交锋中,中国传统伦理一点一滴地发生了近代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中西义利观的尖锐冲突,导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转型;三纲五常与自由平等的冲突,促成中国近代个人权利意识的生成;忠君报国与"国家"意识的较量,促成中国近代国家伦理的生成;圣人君子与自由平民的对垒,造成中国近代平民化人格的形成。这些新伦理的萌芽,标志着汲取了西方伦理精华的中国近代伦理已在中西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