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市人力车夫群体的成因是:鸦片战争之后,被辟为通商口岸的广州市发展迅速。人力车夫来源为大量破产的农民。人力车夫的无奈的生存状态表现为:他们要遭受严重的剥削,生活无比艰辛。人力车夫这一阶层的存在带动了广州市人力车制造业的发展,但许多人力车夫染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而且,有些人力车夫也从事一些非法的勾当。面对这种形势,陈济棠主粤时期政府对这一庞大的群体作了一定的整顿和救济。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人力车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济南人力车夫群体具有基本维持万人以上的规模,数量较为庞大;他们虽然劳动强度很大,但从经济方面说生活尚不算是十分苦窘。济南落后的城市现代客运交通、山东严重的农民离村现象及山东人"闯关东"是影响济南人力车夫群体数量及经济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陪都西京时期(1932-1945),人力车夫逐渐成为西安市内数量最多的劳工群体。因其缺乏城市立足所必须的生存资源,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亟需救济的群体。为此,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人力车夫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救济,包括对人力车夫日常生活的救济,和旨在提高人力车夫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救济。本文通过分析对人力车夫救济方式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认为处于近代城市转型时期的西安,政府对于社会福利活动的权力由"参与"向"主导"和"控制"转变,而近代公共福利事业也实现了由建立在个人捐赠基础之上的传统的民间慈善向以团体占主导地位、非个人负责的公共事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领袖人物很重视人力车夫的疾苦,并努力帮助人力车夫找到解除疾苦的途径,还对人力车夫进行启蒙活动。  相似文献   

5.
何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01-103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小说中以人力车夫为题材的作品《薄奠》《骆驼祥子》和《走运的一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力车夫形象。这些人力车夫虽身处中韩两个不同的国家,但由于两国类似的社会状况,他们身上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他们在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和旧制度的压迫下,经济贫困,生活艰难,爱情悲惨,家庭破碎。他们没有向命运屈服,满怀希望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却最终难免心死、人亡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6.
从人力车看近代上海城市公共交通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 74年人力车传入上海后 ,一度实现了对轿子等旧式交通工具的超越 ,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虽然人力车的种种优势使其在机械化公共交通工具被引入之后仍然在上海的公共交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 ,作为一种依靠人力拉动的交通工具 ,人力车的废除又是历史的必然。然而 ,在近代上海独特的社会背景之下 ,人力车的被取代终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梁德智 《天中学刊》1998,13(4):47-48
老舍一生为后人留下许多中下层市民的艺术形象,而以城市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形象在老舍的小说中占有特别显著的地位。如人力车夫、老巡警、拳师、剃头匠、棚匠、娼妓、艺人等等,而人力车夫又在这中间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本文试从文化心理角应对老舍笔下的人力车夫形象作以分析。“五四”时用的知识分子,由于受“劳动神圣”思想的彩门,他们曾将人力车夫问题和人力车夫形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和担写对象。在诗歌颂拉,有胡适的从力车夫》、沈尹默的认力车夫》、面颇刚的《春雨之切、刘半农的(车毯》等。在小说方面,有鲁迅的卜件小…  相似文献   

8.
近代人力车夫群体意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车夫是伴随着人力车的传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城市下层社会职业群体。该群体由城市贫民、进城农民和其他失业人员构成,人数众多,具有素质低和流动性、分散性等特点。他们通过相互之间的微弱联系和与外界的比较形成了同行意识、同乡意识和穷人意识等初级的群体意识。经过知识界的启蒙和共产党的教育,他们的群体意识提升到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的高度,并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文章指出,人力车夫群体意识的提升有赖于本阶级的认同,社会的接纳,国家的帮助,有赖于启蒙、灌输、培养。人力车夫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对他们更多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1945-1949年,汉口市政府、人力车夫职业工会和人力车商及其同业公会构成了管理人力车夫的多重权力网络,面对影响人力车夫生存的内外矛盾,通过三个管理方之间的博弈及其管理方与被管理方的互动,人力车夫的利益得以很大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人力车,又名洋车,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都市里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伴随着人力车的流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人力车夫。当时的作家给予了这个社会群体以很多的关注,胡适写过《人力车夫》,刘半农写过《人力车夫歌》,鲁迅写过《一件小事》,郁达夫写过《薄奠》,集大成者当数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作家们不约而同地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运用最经济的笔墨,去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时,善于借助于标点符号,描摩人物的语言、举止,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现在以《一件小事》为例来加以说明。当老妇人被人力车把兜着,跌倒在地之后,小说中写了人力车夫和“我”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虽然不到二百字,但塑造了人力车夫的高大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友爱无私、勇于负责、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崇高品质,同时也反映在事发之初“我”的自私和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冷漠态度。在这一段叙述中,标点符号同文字配合使用,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这里的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哈尔滨市道外区人力三轮行业的调查发现,该行业具有劳动强度大的特性,从业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且生活水平低,从业者社会归属感和社会安全感普遍偏低。该行业在城市中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社会问题,其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既能从主观层面分析又能从客观层面解读。人力三轮的历史趋势必定是退出城市公共交通,如何解决失业车夫的出路,妥善安置剩余劳动力,应当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应从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和个体竞争力等方面对此问题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13.
在老舍小说中作为第一个城市个体劳动出现的是车夫赵四,以后小说中又陆续出现了车夫春二、张二,王五、王四等。反映车夫生活是老舍反映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到(《骆驼样子》,老舍则以他对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深刻认识,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一生的坎坷道路和苦难挣扎。车夫祥子成为城市贫民个体劳动的典型代表。(《四世同堂》作为沦亡后北平的市民生活画卷,在车夫小崔身上,体现了民族的不屈精神。车夫形象塑造贯穿于老舍二十年的小说创作,其中我们可以窥见老舍思想和艺术发展变化的足迹。  相似文献   

14.
河南南阳霍子敬老师的回答: 在《语文世界》220年第2期的“这个问题谁来答”栏目里,陕西延安的刘欣同学问到“骆驼祥子”名字的由来,这是一个文学常识问题,中学生应该掌握。 “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他本来是30年代旧中国的一个破产农民,为了生计到城里当了人力车夫。《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就是取自祥子当人力车夫时的一段描写。这时候的他仍只叫“祥子”,还没被叫成“骆驼祥子”。后来祥子被军阀的匪兵抓走,而且千辛万苦挣来的人力车也被抢了去。祥子冒着风险从军营里逃了出来,还牵走了三匹骆驼从…  相似文献   

15.
农民素质与农村职业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改变贫困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状况,尽快使一部分生活仍然比较贫困的农民脱贫致富,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低下是导致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在近期组织开展的对黄冈市四个贫困县市农村劳动力素质及相关问题的调查中,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一、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贫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首先,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受教育的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水平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贫困县市农村劳动人口中小…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前后的一两年间,还处在开拓期的中国新文学园地里,出现了~批以人力车夫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其中在迄今的现代文学选本里还经常看到的有胡适、沈尹默的同题诗《人力车夫》和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两首《人力车夫》发表在1918年1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上。这~期《新青年》推出了包括上述两首诗在内的白话诗九首,是中国新诗的首次公开面世。《一件小事》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北京《晨报·周年纪念增刊》上,似是白话小说描写人力车夫的第一篇。这些作品,篇幅短小,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效应”,也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在清末民初是一个交通落后的城市,交通工具的落后给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电车这一新生事物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电车公司的创办,使城市客运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善了公共交通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意味着北京现代公共交通工具的起步。  相似文献   

18.
很多西方人一想到中国,脑海里马上朦胧浮现出孩提时从书里看到的画面,或电影里看到的图景:鳞次栉比的水稻田,向父亲鞠躬的恭顺儿子,小脚女人,拉人力车的赤脚车夫,摩肩接踵的人群。以上画面充满了异乡情调。自马可·波罗时期以来,中国一直令西方着迷。同时,中国又使人联想到—个既奇特,又落后的国度。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贫困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贫困,而农民贫困的根源就在于有限的土地承载的劳动力过多。如果众多的农民不能从极其有限的土地中转移出来,农民就不可能富裕起来。因此,今后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改革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的贫困成因是多方面的,资源禀赋不足、制度安排缺陷、人力资源不足、价值观念落后等都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而城乡割裂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所有原因中的主导因素,如果能够放开户籍制度,促进劳动要素的流通和转移,赋予贫困地区农民以更多的发展的机会和权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机理和根本动力,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