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从宋代至明初,成就斐然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中叶之后,文人画渐呈衰微之势。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理论影响画坛,其中“南北宗”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的画派,奠定了既要古典传统又要变革创新的文人画理论基础。自此,文人画的发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4.
气韵生动为中国画“六法”之首,对文人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重点讨论气韵生动与文人画之逸格及文人画笔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画家画是中国唐宋时期绘画的主流 ,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 ,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 ,个性凸显 ,传习之风亦盛 ,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 ,作画却由来已久 ,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人画常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文人画对于笔墨发挥的极致,使之加强了相对脱离写生物象的某种抽象意义和主观表现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应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人画常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的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文人画对于笔墨发挥的极致,使之加强了相对脱离写生物象的某种抽象意义和主观表现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应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前提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9.
中国画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象征,历代来形成了以代表文人士大夫思想感情的“文人画”为主流。中国画中写意画是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以达意、畅怀为目的。“以线造型”的独特方式决定了它有别于西方艺术客观再现对象的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画的“造型”特点、历代大师成功的先例、经验及初学者认识“形”的重要性等方面加以论述,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所要表达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画家画是唐宋时期中国绘画的主流,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个性凸出,传习之风亦盛。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作画却由来巳久,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11.
莱辛、黑格尔将绘画的构成材料(媒介)看成是物质性的,它诉诸人的视觉,而将诗的构成材料看成是精神性的,它诉诸人的想象,并由此得出诗比画的表现面更为广阔,诗比画更优越的结论。莱辛、黑格尔的观点不能用以分析作为异质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的文人画、因为中国文人画 的表现目的、欣赏手段、语言材料都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12.
工笔重彩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周、秦、汉、唐的绘画深沉博大;魏、晋、隋、唐时代是工笔重彩画最灿烂辉煌的时期;宋、元文人画的兴起,明、清以来绘画的主流水墨至上。20世纪多元文化的交融,工笔画振兴;现代重彩画传承民族艺术之精神,借鉴西方绘画之手段,具有综合性、兼容性、装饰性的艺术追求及特征,使这一画种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主,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中国画课堂教学能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感受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和艺术魅力。依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及我国美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和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实现对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经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试测,证明此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能比较全面地评价中小学中国画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芥子园画谱》的美学之维从其美学思想,美学特征,美育影响三个层面展开。画谱从南北分宗、师承与开拓、胆识之变、因文传画四个维度对绘画史的流变进行了梳理,突出画史因文传画的特点,坚持从有法到无法的美学原则,从"抓古人痒处"与"抓自己痒处"的同一来说明复古与求变的同一。全书体现了意象程式化积淀的美学特征,开拓了中国古代绘画美育的第四种形态:以去贵族性为特征的自学形态,并影响了日本江户画坛和日本绘画美育。  相似文献   

15.
张大千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国画大师,其"师古人、师造化、求独创"的艺术见解极具代表性。他所创造的泼墨泼彩画法,极大地发挥出了色彩的能量,色彩效果极为明丽、绚烂。张大千的绘画艺术既保持了东方艺术之神韵,又对复兴中国画色彩艺术、促进中国画现代化变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工笔人物画家当立足于时代,立足于本国文化,吸收中西方文化的优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学养。建立在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基础上的现代绘画同样崇尚才情甚于功夫,崇尚个性表现甚于自然再现,也因此画家个人学养的提高,自身文化涵养的积淀是必须的。我们可以也应该在工笔人物画中表现“文人气质”。人物造型能力的提高,工笔人物画中“文人气质”的表现,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中国画传统教学存在着很大的被动性。其原因:一是学生中国画基础差,二是认识上存在误区。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加强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其次是提高对传统国画的认识,加强传统技法的训练等。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中最简单与最便捷的表现手法就是线条,从我国远古时期的象形绘画到顾恺之等名家的绘画艺术,都是通过线条的表现与拓展来构成的艺术生命力。可以说线条是艺术峰巅的支点与骨架,更是构成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画具有深厚的文化韵味与人文精神,主要以线条作为绘画造意的基础与方法,这来源于中国哲学中的"意"与"象"的深刻内涵。本文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线条美的特征与内涵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绘画线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种。关于对造型的认识,水墨写意人物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着西方绘画的引进,中国绘画在绘画造型观念上产生改变,西方绘画的造型艺术与中国绘画造型方法相融合,丰富了中国画的画面效果。这种造型观念的改变,使中国画坛上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水墨人物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优秀成分,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