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在农村以青壮年为主的大量劳动力开始流向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引起了流出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流出地的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固始县农村劳动力向发达地区与城市的流动,对固始县的农业、农民增收、城镇发展、人力资本积累、资金积累及公益事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初步调查,归纳分析了到目前为止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固始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是重大且正面的影响和效应.  相似文献   

3.
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马建富自80年代起,我国农业劳动力开始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历史性进程,进入9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了跨产业、跨空间的流动。面对这一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教育尤其职业教育如何为之服务呢?本文试图从当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各种限制政策的取消,导致“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民工潮”。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有组织的仅占8.7%。这种无序流动的状况,加大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地区间供求平衡的难度。同时,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压低了行业基础工资,造成城镇失业、下岗职工特别是年龄偏大者再就业困难。为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就业问题,市(地)就业管理部门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流动与职业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的一体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也逐步走向国际化,跨国间的劳动力流动大大加快。就我国国内而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得到逐步调整。传统的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将逐步萎缩,代之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信息业和服务业的兴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呈现出劳动力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的特点。而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大批的下岗…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或者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流动劳动力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河南省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与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镇职工子女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相似文献   

7.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长期由农村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到了90年代。这种“离土不离乡”由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方式已趋饱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跨省、跨地区流动,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据统计,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14亿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学校性教育状况的调查蒋有慧一、调查目的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先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中学生中开展了青春期性教育,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与城市相比,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性教育却基本上处在贫乏状态。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性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状...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政策建议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骆友生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业梯度和区域跨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和层次:一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从人民公社时期以粮食生...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市周围地区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层次较低,外出具有稳定性、周期性,有组织外出比例较低,流动半径小。劳动力外出动园在于对外出预期收益与流动成本对比做出的理性选择。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1.
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大规模发展,有其基本推力的基本引力,现实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矛盾正在加剧,本在深入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促进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三个面向理论务农──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简介华中师范大学科研处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以该校科社研究所政治学研究室的教师为主体,以研究中国农村政治、政策、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制度等农村问题为主的学术研究机构。自80年代中期以来,该中心...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资源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地区和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地区和部门流动是一种世界性现象。我国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是从农村向城市,由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1990年到1995年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5227万,年均871万,比80年代的平均水平增加了近1/3。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劳动力绝对数量庞大、隐性失业严重,行业分布失衡、一产占比畸高,就业充足率较低。通过在农业内部行业间流动、向本地二三产业流动、向国外流动,可多渠道吸纳、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因而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就业充足率的有效途径。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流动意愿增强等一系列有利条件,加速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为此,应通过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降低农村劳动力流动成本等措施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为农村、农业与农民服务,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为推动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部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其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中,积累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经验。(一)在目的与功能上,表现为面向”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从农村与农业的实际出发,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中部地区大都是农业大省,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各地在发展农村职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迁移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自70年代末期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导入,激发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活力及其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产出效率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及经济的发展。本文即以此为对象,主要考察和分析了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人口迁移态势的变化及动因、迁移人口特别是乡—城迁移劳动力基本状况及迁移特征、农村劳动力迁移效应及其对推动区域发展的意义、政府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乡—城迁移相关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及其动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国人才回流的社会成因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国人才回流的社会成因及启示刘昌明陈昌贵研究韩国人才国际流动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80年代是其重要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前,韩国是典型的人才外流国,90%左右的留学生学成不归,而进入80年代以后,此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人才回流开始出现;9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18.
以异地转移为主、就地转移为辅的模式从 80年代以来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种传统转移模式已受到新形势的严重冲击而出现转移障碍。新形势对四川农村劳动力传统转移模式有五个方面的冲击 ,应从稳住能人、发展教育等方面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长期由农村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进入城镇。到了90年代,这种“离土不离乡”由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方式已趋饱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跨省、跨地区流动,到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成为“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据统计,2003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达1.14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3%,其中举家在外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6-14岁义务教育段的儿童约643万人。由于这些农民工不具有流入地城市的户籍,因此其子女的义务教育主要有以下5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市把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新时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势的变化,研究确定培训新思路,注重培训实效,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率。自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万人,使2万多人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