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烹饪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等烹饪留学生教育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及进一步推动烹饪留学生教育事业,能扩大来华高等烹饪专业留学生规模,并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国饮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我国扩大对外合作的先头兵。但他们在语言、文化和学科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使现有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受到了极大挑战。为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两个层面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树人 《教育文汇》2013,(20):4-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与境内外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双边或多边教育、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完善公派出国留学管理机制,注重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鼓励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或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大力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拓宽招生渠道,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留学生教育学科专业,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和层次。充分利用安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交流合作办学项目日益增多,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我们必须找准中等职业学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定位,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勇于实践,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探索出一套具有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和模式,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娜 《高教论坛》2010,(9):115-117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广西的来华留学生规模随着中国—东盟合作而得以快速扩大,但留学生教育质量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生源质量与教育管理水平不高、师资力量与学习动力不足等方面。因此,加强政府、学校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成立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委员会,加大投入留学生教育科研力度是提升东盟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结果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在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保障、学术成果国际交流以及教育智库建设等方面也存在限制性因素。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情况,提出双方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路径:一是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四是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相似文献   

7.
黄瑛 《现代企业教育》2009,(18):212-213
近年来,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无论从规模还是学历层次上都有了明显的扩大和提高。留学生管理者应转变思想,树立服务留学生的理念;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增强服务留学生的能力;建立有效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良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热在世界上不断升温,新疆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频繁,中亚来疆留学生人数显著增多。要实现新疆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认识新疆发展留学生教育的优势,扬长避短、创造条件、采取措施,加快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步伐,制定适合新疆高校实际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这对促进新疆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来疆留学生规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宝 《比较教育研究》2015,37(11):77-86
近十五年来,总体上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迅猛,层级分割显著;学历教育留学生数量日渐上升,但高层教育留学生持续偏少,奖学金留学生比例偏低.高等教育比较优势、教育合作政策构建、华裔的文化维系与追寻、全球留学教育发展和世界汉语热等因素共同推进了东盟来华留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务必警惕教育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陷阱",积极优化留学教育结构,同时继续扩大中国—东盟学历学位互认政策构建,并着力培育和打造若干个东盟留学集中区.  相似文献   

10.
《神州学人》2012,(9):47-49
前言目前在日中国各类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0万人。日本政府最近推出继续扩大招收海外留学生的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留学生来日留学。日本虽然有许多针对留学生的社会福利和设施,但专门语言教育援助、法律援助、医疗援助等体系还不健全。刚到日本的留学生由于文化习俗不同,承受着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在融入当地社会等诸多问题上,也偶尔会遇到一些麻烦或纠纷。为方便广大在日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全日本中国留学人员友好联谊会特编辑了  相似文献   

11.
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关系到留学生教育的持续发展。对北京某高校留学生群体的学校认同感调查,发现:①留学生的学校认同感水平较高;②奖学金状况影响着留学生的学校认同感;③从学校的软环境上看,政策管理、学校环境对留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影响较大。丰富学生的学校文化生活、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措施有助于留学生学校认同感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事业的生命线顾学柱我校是国家教委批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重点学校之一,10多年来,从第一批7名留学生到现有在校生200余名,增长了30倍,为促进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促进培养各国对华友好人士,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整体实力大幅提升,我国的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也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期。来华留学工作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重要内容,不仅在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华文化传播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留学生教育甚至成为一个国家抢占教育市场和扩大国际影响的媒介。在"全球化"语境下,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日渐重视本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在高校留学生教育  相似文献   

14.
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基于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优惠的留学政策,吸引学生的留学选择.近十余年来,韩国政府制定出系列的留学拉力政策,有效促进了国际留学生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借鉴韩国国际留学生教育政策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我国留学事业的发展,需要扩大中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完善"一站式"的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向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后期以来,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加;教育的国际交流朝着教育贸易方向发展;教育国际交流的主体改变了;世界留学生的规模急剧扩大;教育的国际化使各国教育课程发生了显著变化;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超越学校教育的范畴;教育向社会的全方位渗透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马来西亚渊源颇深,文化与教育存在一定共通性,这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先天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化,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呈现繁荣发展之势。总体上,双方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路径主要包括留学生的境外消费、国际合作项目、以政府部门间合作为纽带的高等教育合作和以民间交流活动为纽带的高等教育合作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学习汉语的火热程度在世界上不断升温,新疆地区与周边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非常的频繁,这就促使中亚各个不同地区来新疆留学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多。为了帮助促进来疆中亚留学生教育事业上的不断稳步的提升,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和认识新疆在发展留学生教育方面的优势,这样才可以不断的加快来疆的中亚各个国家留学生的教育步伐,制定适合新疆各个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策略,这必然会对促进新疆各个高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会,并对扩大来新疆的中亚留学生规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黑龙江省留学生教育整体出发 ,阐述了黑龙江省留学生事业发展的现状 ,及黑龙江省在发展留学生事业方面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不足 ,提出了在省教委统一领导下 ,发挥各院校的优势 ,开拓渠道 ,扩大接收留学生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新闻     
《教师》2014,(18)
正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开展教育战略合作签订21项教育合作协议、设立宁波市政府中东欧留学生奖学金……首届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周9日下午在浙江宁波拉开帷幕。来自中东欧16国的政府代表和教育界人士与宁波市政府、学校和教育国际交流机构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就合作办学、师生互访和文化艺术交流等开展战略合作。(来源:新华网)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国际学生尤其是学历生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中外学生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起步最早、人数最多、管理经验最为丰富的高校,率先进行了改革,撤销原先专门管理留学生的留学生处,将其并入学生处,从管理体制上实现了中外学生的融合教育,开启了中外学生统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