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体现地理课标准的基本理念,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对生活、社会和终身发展有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广泛蕴藏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教育资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曹红艳 《考试周刊》2011,(33):153-153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区域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进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科学与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高中地理是一门集中了“天文、地理、人文”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文素养。社会新闻是生活中突发的社会事件,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将社会新闻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是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手段之一,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5.
虞军 《天津教育》2024,(7):162-164
<正>地理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人地协调观素养是指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然而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仍然存在形式化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认识到如何采取行动使人类与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马正国 《学周刊C版》2019,(22):102-102
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人类的活动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让学生对地理学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地理学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的内涵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存空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人地之间、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是人类进行各项认知行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空间思维观念是在地理空间知识学习和空间能力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效的思维系统,通过对地理现象的分布及空间关系的认知,能够建构学生地理空间意识,有助于学生透彻认识人地空间关系和形成正确的生存观,更好地进行地理学习。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9.
张强 《内蒙古教育》2009,(18):39-40
“地理”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揭示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美育素材。学生既可以在初中区域地理课上通过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感受“雄、奇、险、秀”和“自然美”;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上通过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感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特别是必修1自然地理部分与高中数学、物理相结合的内容比较多。然而,在高一必修1地理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知识存在脱节现象,这给地理必修1的教学带来了难度,特别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文章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为例,浅析如何处理教材,教授好这部分知识,巧妙处理好地理教学中遇到的不同步的理科知识。  相似文献   

11.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高中地理新课程兼跨人文与科学两大领域,教材内容多处明显地体现出与其它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教学中采用多学科知识,辅助教学,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下面以新课标教学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人类历史是一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的宏伟画卷 ,“地理”作为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 ,揭示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学科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美育素材。学生既可以在初中区域地理课上通过多姿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 ,感受“雄、奇、险、秀”的“自然美” ;又可以在高中“地理”课上通过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感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 ,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美” ,中学地理教学的美育价值就产生于地理学科丰富的美学特性。一、中学地理学科的美学特性1.形象性形象性是美的首要特性 ,黑格尔指出“美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学>是地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该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环境演变的时间线索,及时补充历史和古文知识;积极利用诗歌等文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空间的概念;切实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强化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从地理学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紧紧围绕人类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进行研究的,因此研究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地理现象本身就是地理的研究内容。如高一必修教材中的“常见的天气系统”,研究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影响天气的许多因素,如台风、锋面雨等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正>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综合作用下,文学同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类社会现象一样,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理分布格局,这种文学的地域分布形态或空间存在状态便是“文学地理”的研究范畴。在中国文学地理影响因素构成中,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等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而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等则是变数较大的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了中国某一时空的文学地理格局的形成。探究中国文学地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学演变过程中的地域特征、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的深入解读,这有助于构建出中国文学与地理空间变化之间的关系框架。20世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9.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对于地理学科来说,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中学地理教材把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作为核心内容,在各章节中突出人地关系,进行环境教育,培养环境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道德教育。例如,在讲“人类活动与气候”时,笔者先展示了一组幻灯图:人工造林、修建水库,使当地气温变化趋于缓和,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