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鲁迅与野史     
野史对鲁迅思想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鲁迅与野史的关系,是从一个新角度来研究鲁迅思想。野史使鲁迅对一切冠冕堂皇的事物持怀疑态度,养成他多疑的性格,坚定了他改革社会的志向。他在追求社会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从野史获得启发,使他有许多重要发现,他进而把这些发现升华为具有“野”的特征的思想,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他关注野史,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改革意识,以收取启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 ,治清史学者把乾嘉时期的历史考证学家划分为不同学派 ,这对于深入认识乾嘉史学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出现因区分过细反而混淆学派界限的问题。把赵翼、钱大昕、王鸣盛和崔述等人归到不同学派 ,就是如此。赵翼对野史文献的认识与利用 ,和钱大昕、王鸣盛、崔述相比 ,只不过是考史侧重点有所不同 ,并不存在学派分野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著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剔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言,思维,文化三者密不可分,融入翻译之中。本文旨在从东西方思维模式视角出发,对比鲁迅作品集《呐喊》及其威廉.莱尔译本,研究不同思维模式的作者及译者在处理作品语言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育的情况一直不容乐观,究其根本是传统思维作祟.鲁迅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批判思维对传统思维有着积极的纠正作用,有望成为鲁迅作品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7.
8.
从史学谈明清小说野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古已有之,到明清已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明清小说野史蔚为壮观,大致分为纪实、传说、神话和幻想四部分,纪实部分的史料价值最高。其可被视为民间历史者,与“官史”、“正史”大是不同。所记述民间的现实的重大和一般的社会问题,为正史所不及,观点更是相悖,如前者反映的科举问题比后者更深刻、更有批判性。小说野史可补正史之阙,可纠正史之讹,具有存在的必然性,是研究历史的资源之一,应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龙衮的《江南野史》成书于1022—1029年间,其史料来源有二:一是龙衮家乡吉州当地的口头传说;二是其他文献记载。《江南野史》一书秉笔直书,实录其事,同时也有彰善瘅恶、以申劝诫的用意。作为第一部纪传体南唐史,《江南野史》在南唐史料的保存和整理方面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0.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生活经验有很大关联,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不但提供给鲁迅观察社会世相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影响着杂文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言说策略。鲁迅晚期杂文往往在都市文化与租界体验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解剖国民劣根性在租界社会的变异,批判沪上文人对金钱物质的依赖,挖掘知识分子流氓人格在洋场文化中的发酵与扩大。鲁迅还通过剪贴与备考的方式,缩微出一个真实的言论环境,使得晚期杂文具有一种对话感与互动性。  相似文献   

11.
论鲁迅的文学史评价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对文学史这一学科的开创和发展的功绩甚大 ,其独特的文学史评价标准对今天的文学史学建设仍极具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试图从鲁迅的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作品中流露出的感情阐释他的寂寞。生活经历的切肤之痛,对鲁迅的影响不可小视;在心理上,孤独已成为鲁迅生命意识的一部分,对鲁迅来说,寂寞不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个先觉者对黑暗现实的忧心仲仲。鲁迅是孤独的巨人,巨人是他的本质,孤独是他的气质。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身前还是身后,鲁迅总是难免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这源自鲁迅刚硬的文化人格、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追求等因素,即所谓"异端"。若细加寻绎,可窥察出越文化传统对鲁迅独特的文化人格形成所产生的深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章通过对鲁迅小说思想意义的分析,揭示了鲁迅小说蕴含的“立人”思想,并提出了用鲁迅的“立人”思想来教读鲁迅的系列小说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杂文的“理趣”是他的杂文创作的主要特征。他杂文的“理趣”主要表现在对批判对象的独特开掘和概括,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地方揭示出的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作风格,超常逆反的创造性的诗性思维和通过寓言式、漫画式、象征式的形象体现为一种意象的创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一个以心发现心的人,在其剑拔弩张的杂文背后,隐含着一股情感的激流,熔铸着他浓烈饱满的爱憎之情,然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较为外露,有的则倾于内向。无论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扬,还是沉郁含蓄的抒而不发无不体现出其“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仅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两种文化之系统之间的冲撞与磨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翻译时所处的文化背景受到更多关注。从译者选材到译作的出版的各个阶段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甚至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特殊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历史,身处这一时期的鲁迅翻译在选材不断变化,体现着主体文化的要求,具有密切服务于现实实践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鲁迅,可谓"一代之杂家",杂家乃其本色,杂学乃其当行,其杂学的知识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杂文创作。其杂文的观念、杂文文体的多样化、及其杂文区别于他人杂文质素的"个人性",都与其丰赡的杂学学养紧密相关。杂学的志趣决定了鲁迅的文化气质,使得鲁迅成为有史以来杂文领域内创造这种文体的大宗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