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文分析课文讲的是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追求真理,破除迷信,通过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一个错误论断的故事。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以理论事,线索清楚,说理透彻。课文的第三段比较难理解,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而  相似文献   

2.
如果让一张纸和一个纸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那么孩子们肯定会说纸球先着地,因为纸球是个球体,受空气阻力小,而纸会飘,所以下落速度慢,实验过后确实是这样。如果让一个轻的铁球和一个重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呢?从孩子们的猜测记录上发现:重的铁球先着地,轻的铁球后着地,为什么这么猜?解释:因为重的物体下落速度快一些。真是如猜测的一样吗?准备实验了,做几次呢?有的说两次,有的说三次,或者更多,听到一个声音“越多越好”,是的,取得的数据越多越能说明问题,至少五次吧。孩子们开始实验了,他们有的站在桌子上,有的站在椅子上,小组内有同学…  相似文献   

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进行科学试验的故事,阐明了,对待“真理”应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心思想。课文叙述条理分明,逐层深入,逻辑性强。教学时拟从以下方面入手。一、辅导自学研讨分段 1.简介伽利略事迹,出示自学思考题:(1)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2)“真理”是什么意思?人们是  相似文献   

4.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伽里略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作了生动的记述。该文论理性较强,长句子较多,给四年级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九义”六年制八册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运用导读法,让学生在读中练语感,导中训思维。一、扣住重点句段,读中练语感1.抓住重点词句,在导读中练习语感。首先我以“信奉”一词为突破口,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个词后,追问:人们是怎样信奉亚里斯多德的呢?导读:“谁要是怀疑亚里斯多德,人们就会  相似文献   

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大胆进行试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结合本组课文读写训练重点“注意段与段的联系”,教学这篇课文应在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的各段是怎样联系的,进而认识写文章要先安排好表达顺序。可采用如下教学步骤。一、从结束语入手,找出课文中心为使学生明白伽利略公开试验的深层意义,可从认识课文基本内容开始,逐层剥脱,最后显露中心。学生通读全文后,要求勾画出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是这样教学六年制第八册21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组织学生也做一次两物体落地的实验。这个实验要求不高,只是选择的物体不能太轻,以免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使实验效果不理想。物体的轻重比越大越好,高度尽量大一点。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教学要求 :1 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2 结合课文内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自主读书 ,诱导感悟1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大家已经预习过 ,现在书就在你手边 ,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可以默读 ,可以放声读 ,也可以同桌一起读 ,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  相似文献   

10.
吕茜琳 《云南教育》2002,(16):31-32
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和特点。《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不迷信权威,敢于对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论述提出质疑。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  相似文献   

11.
学习第5自然段“胆大妄为”“固执”两个关键词,进行前勾后连,在寻根溯源中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伽利略品质的可贵。  相似文献   

12.
一、第一个句子:“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是一个难理解的句子,因为它结构复杂,是个?..  相似文献   

13.
一、比较伽利略与亚里斯多德的名气新课开始我向学生提问:伽利略是一个什么人?他对亚里斯多德的两个铁球落地的看法质疑时是一个怎样的人?亚里斯多德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在释疑的默读中知道伽利略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本课中他提出怀疑时只是个25岁的年轻人。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深受人们的爱戴,对他的学说深信不疑。后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4.
15.
教学现场师:老师这里有两个玩具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10磅重的铁球和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教师做两个玩具球同时下落  相似文献   

16.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男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师: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懂,怎样才能将其中所含的道理读出来呢?生1:“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我读时强调“亚里士多德”,是因为他是当时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伽利略却用事实证明了他的结论是错误的。生2:“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我读时突出“大”和“全”是为了说明亚里士多德虽然是权威,但他有时也会犯错误,伽利略敢于怀…  相似文献   

17.
一、回顾,速写人物形象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设计意图:本课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伽利略这个人。  相似文献   

18.
一、回顾故事,感知人物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在学生的回答中,提炼出一对反义词"怀疑"和"信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所做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实验震动了比萨大学的校长、教授和宁肯相信古人金科玉律,不愿相信眼前科学证明的人们。  相似文献   

20.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比较特殊,既不像写人记事的文艺性课文,也不完全是常识性的说明文.文中关于加利略的分析、推理过程和涉及到的"落体定律"等方面知识,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一、以疑促读"学贵有疑".我考虑到:既然学习本课有困难,何不从疑入手,启发学生去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