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闫倩 《新闻传播》2006,(5):14-15
所谓民生新闻,其实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大体上可解释为关注百姓的生活、生存、生计的新闻。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关注百姓生活,而且大多笔法平易,强调人文关怀。一般来讲,都市报、晚报、早报等的社会新闻基本都定位于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因其贴近性强,活泼、实用,与一些板着面孔的报道相比,受欢迎得多,因此在近些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笔者在翻看几家报纸时发现一个普遍的让人忧虑的现象:民生新闻中有关城市的、市民关心的内容太多,而有关农村的、农民关心的报道太少,形成一个“重城轻农”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民生新闻的情感元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受众需求日益多元化,再加上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于是情感元素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从民生新闻中的情感元素产生、民生新闻的研究对象以及情感信息的表达方式着手分析情感类新闻存在的优缺点,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元素在民生新闻有着一定的发展空间,但必须跳出情感表达的既定框架,谋求新的出路、尝试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路在何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静  孙阳 《新闻世界》2010,(11):62-63
民生新闻走过了人见人爱的亲民性初期,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面临"生存危机"。民生新闻到底该向何处走才能走出一条"生路"、才能在"后民生"时代继续保持活力?本文将对民生新闻的现状、民生新闻的弊端、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等三个部分进行梳理,提出民生新闻"融入主流是必然趋势、强调策划是生存之本、舆论监督是制胜法宝、人文关怀是终极品格"的观点,以期能为民生新闻找到走出困境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靖娇 《大观周刊》2011,(19):66-66
我国民生新闻随着中国媒体人文精神的复苏而兴起。进行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的功能定位和社会责任,也是受焱的期望需求。内容零碎、避重就轻;批评报道表面化;报道肤浅、缺乏深度;无谓炒作,使其偏离新闻本质是目前民生新闻的播报中主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应把握“人文关怀”的核心,从生活关怀、理性关怀、生命关怀、进行舆论监督等方面加强民生新闻中的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主持人应该做到平衡心态,客观报道;转变播报方式;转变主持风格,才能使民生新闻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相似文献   

5.
浅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俊 《新闻传播》2010,(1):56-56
笔者结合当下国内的一些典型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探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思索,探讨我国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的出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丹东 《记者摇篮》2009,(10):28-28
“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众价值和人文关怀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闻,它的目标受众是广大民众。”所以,民生新闻的标题一定要比其他新闻的标题要更加具有感染力,要更加能够突出新闻的要素以求达到“导读”的效果,要有更加鲜明的时代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张春果 《报刊之友》2013,(9):134-135
如果从1999年北京《第七日》和福建《现场》算起,我国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电视民生新闻问世以后,为我国电视新闻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被学者称为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的“第三次革命”。然而,在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主要从电视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内涵、现实需要、缺失与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民生新闻人文关怀的问题,以期促进“以人为本”思想的广泛传播与贯彻落实,并为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给新闻工作者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形势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西双版纳报》立足边疆、民族、边境的实际,加大民生新闻宣传报道力度,并在报道中努力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强化了传播效果,还营造了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塑造人的氛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龚丹 《声屏世界》2006,(3):67-67
在南昌有几大电视和平面媒体都在做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听上去很美,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遇到不少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各个媒体的民生新闻取材雷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大同小异。如反映市民遇到的停电停水事故、出行不便、住户投诉、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报道所采取的手法基本接近,主持人“说”、“调侃”、“幽默”的风格并无本质区别。这就形成了民生新闻刚刚摆脱了传统新闻取材“跟风”问题、表现形式“说教”格式,又掉入了另一种更为狭小的竞争空间,给观众的印象似曾相识。大量可以创新形式、拓宽领域的新闻素材没有被真正发掘,这种非健…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标题除了具备一般文体标题的提示功能外,还具备其他文体所不具备的信息概括功能,即提取新闻的主要信息构成标题,从而有利于受众接受,掌握新闻的信息主题。同时为了表达传播者对新闻内容的价值评判、提示新闻的重要程度,新闻工作者在拟制标题的时候,常常美化调剂版面,使标  相似文献   

11.
眼下,打着“民生”旗号的电视新闻正在屏幕上走俏。“民”,百姓也,“生”,生计也。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它能以百姓的诉求为主旨,以解决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为己任,从而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然而,随着各地电视新闻大战的升级,这种被称之为反映“民生”的都市电视新闻中的“暴力”行为已开始突显,在有的地方,甚至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2.
民生新闻坚守社会责任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新闻题材琐碎,新闻价值低,报道新闻深度不够,报道角度处理不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直接影响了其承担反映民意、架设沟通桥梁、舆论监督等社会责任的发挥.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坚守新闻宣传纪律原则和秉承人文关怀原则,才能保证民生新闻健康有序地发展,进而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家电视台都把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低俗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亚待转型与提升,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随着栏目品牌的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建立高品质的栏目品牌,在如雨后春笋般淋漓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广大新闻人考虑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湖南经视频道《都市- 时间》、江苏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江西卫视《都市现场》等节目为代表的一批关注百姓生活、反映百姓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收视率、社会反响和公信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时间,电视界刮起了一股“民生新闻热”,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有学者认为,“《南京零距离》、《都市-时阃》等栏目在报道内容、形式、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和公信力的迅速树立,为现阶段我国的新闻改革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路。”从学理角度看,民生新闻不是一  相似文献   

15.
欧黔 《新闻世界》2010,(10):73-74
新闻策划是开展新闻工作的一种智力投入,新闻策划不仅仅是报道计划,而且要对事实进行连续的、系统的、有层次地规划。通过对民生新闻资源的整合,提高民生新闻的受众认同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电视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是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根本核心是民本取向,即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这种。民本”取向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真正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以百姓的视角去看问题;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以拉近电视和百姓的距离。电视民生新闻的这些基本理念正好融合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言百姓事”、“说百姓话”,大到形势政策,小到柴米油盐,成为百姓的“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应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主体之一,必须在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信念,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如此才能获得公信力、竞争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区小鸣 《视听》2016,(7):41-42
"家长里短"貌似只是邻里之间的小纠纷、小是非,民生新闻节目通过电视镜头把"家长里短"放大,使个性事件引发大众讨论和社会共鸣。新闻评论的功能,除了对新闻片的内容进行补充,也起到把握导向、引导观众思考的作用。文字编辑通过撰写新闻的导语和评论,正如策骑师通过把握手中的"缰绳",调节"家长里短"的奔跑方向。  相似文献   

20.
温少杰 《大观周刊》2012,(40):19-19
目前,各家电视台都把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之而来的是观众和业界对电视民生新闻同质低俗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电视民生新闻亚待转型与提升,已经成为业界共识。随着栏目品牌的不断增加,竞争也日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建立高品质的栏目品牌,在如雨后春笋般淋漓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是值得广大新闻人考虑的又一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