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祭祀观念及其礼仪是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异域传播学说的引进,运用国外传播学理念解读本土的文化现象成为阐释研究的新方法.文章运用互动仪式链的基本原理来阐释儒家的祭祀文化.研究的路径是将线索缩小到《论语》中有关祭祀礼仪的言行举止上.在互动仪式链看来,《论语》的祭祀礼仪要素表现为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在场;传播效果表...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新闻界》1987年第二、三期上,笔者连续发表了《也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再论传播学方法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两篇文章(以下分别简称为“也论”、“再论”),论述了笔者对传播学研究的如下认识:受人类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特定的社会、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的传播学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都过于侧重传播现象的社会属性,而传播现象的自然属性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这种思想方法使研究者们不得不避开信道等与信息传递这一自然属性关系密切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就重视“传播”的作用,他们的传播思想在世界传播史上居重要地位。这一论点,是新出版的《大众传播学总论》一书中着重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在与洛克同时期的社会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想到过什么“传播理论”,但是,在传播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能够发现他们的著作里对传播思想的隐约触及。在洛克的哲学巨著《政府论》和《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的“自由”、“交流”、“语词”、“反思”等理论,为后人研究传播学给予了源头启发和理论丰富,在西方传播思想史的银河中依然是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儒家的传播活动多是“道德教化“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抛开儒家思想上的传播优势不讲,其成功的传播策略也值得认真研究。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论语》要求传播者必须是“仁人君子“,因为“己身正,不令而行“。在传播的叙事策略上,《论语》提出了“述而不作“的传播立场;在对受众的把握上,提出“道不同,不相为谋“,要求“对中人以上,  相似文献   

6.
黄经纬 《青年记者》2017,(27):28-29
按学界的共识,中国传播学研究肇始于1982年施拉姆访华.施拉姆给当时的新闻研究界带来了具有启蒙意义的美国主流传播学.但是,师承美国传播学的中国传播学带有先天的不足.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到传播学科危机 1.“本土化”由来已久.据孙旭培教授梳理,1994年前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对美国传播学理论“译介-研究-自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问题被提出.1994年《新闻研究资料》更名《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期便发布了“讨论传播研究中国化”的启事,“本土化”开始了系统性思考.同期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新闻学的学科建制.新闻学有容纳其他社会科学的宏愿,而传播研究被认为是其实现宏愿的路径.在此背景下,传播研究面临两个议题:“为新闻学服务”和“传播学理论本土化”.“本土化”有两个方向:其一是结合传统文化和西方理论建立本土理论框架;其二是以传播学理论回应本土问题(潇湘,1995).往后的“本土化”工作主要是沿着这两个方向推进,但这个夙愿至今仍没有实现,甚至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张婧 《传媒》2021,(21)
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高效推进,我国已逐步建成覆盖海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华文化传播推广体系.中西方传播学思想的交流交融对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视野的开创大有助益,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华夏传播学和西方传播学相关理念,通过东西互鉴构建中西传播学对话情境.由谢清果等所著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新境界:中西传播思想的分野与对话》一书,在借鉴西方传播学成熟的学科分类基础上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中西传播学新领域从舆论传播、身体传播等方面对华夏文化传播进行探讨,不仅阐明了中西传播学的分野与交融,还展现了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9.
闫坤  杨健 《新闻窗》2013,(2):66-67
《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0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文,网络热词“给力”一词竟然上了《人民日报》,而且是头版头条,此举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被官方承认、“转正”的标志。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热词的传播动力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11.
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作者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强调时间上的维系和延续,其重视的是参与者(受众)参与之后在描述和强化其世界观时所扮演的角色,将传播学研究重新归入了文化研究范畴。在凯瑞看来,学界对于传播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着重强调控制观的偏差,当下传播学研究同样也尚未摆脱这样的质疑,结合新的传播语境,重新审视传播的仪式观,对开阔传播学的研究路径会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媒介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跨文化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时代的到来,跨文化传播的“媒介”或载体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出新。在信息化传播时代,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为现代传媒如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视觉传播是最直接的手段。因此,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媒介的选择上,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视觉形象意识。毕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对于西方人来说又比较难学,运用传统的文字手段向外输出中国文化,效果是肯定大打折扣的。正像许多现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从香港电影武打明星李小龙身上开始的,而不是从学习《论语》、阅读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入手的。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一切思想文化阵地,都应成为我们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要增强阵地意识”,做到“守土有责”。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建立违纪违规报刊警告制度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报刊特别是小报小刊等传媒阵地的管理”,“严格宣传纪律,不给错误的言论提供传播阵地”。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严格执行新闻工作的各种法规,使新闻舆论阵地坚持确立和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华北民兵》杂…  相似文献   

14.
艾历克斯S.艾德斯坦博士系美国华盛顿大学传播学教授和“国际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艾德斯坦曾执教于欧、亚洲大部分国家,并以访问学者身份曾在香港中文大学“胡文虎传播研究基金会”担任传播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大众传播学概论》、《传播与决策的用途》和《信息社会:日本、美国经验比较》等。  相似文献   

15.
教化传播是中国古代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类型.<论语>是中国古代较早阐述教化传播思想的重要文献.在社会流动性加剧的时代背景下,<论语>表现出的对传播导向重要性的认知,提出了人文价值观作为教化传播的价值目标系统,并设置了"君子"文化传播符号,以此作为教化传播的核心信息载体.<论语>在中国传播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士"对传播话语...  相似文献   

16.
高琪 《新闻通讯》2013,(6):49-50
访谈作为一种文体出现,或许可以上溯到《柏拉图对话录》和《论语》。它们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高度,仰之弥高,也使我们确信这是一种可以引领人类精神的传播形式,更使我们在做访谈时心怀谨慎与谦卑。这谨慎与谦卑不是对采访对象而言(在采访技术上,对名人有时更需要平视),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事、所面对的关于“人文”的命题而言。  相似文献   

17.
张芹 《新闻界》2006,(5):87-88
陈独秀在著名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曾经强调,“科学”与“民主”对“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具有重要意义,并表示“断头流血”都将拥护之。从而高扬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④因此,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也如同重视宣传新思潮、呼唤民主政治一样,成为“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化传播媒介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内容。详细考察身处于新文化传播热潮中的《晨报》附刊,不难看到它作为新文化传播媒介中重要的一份子对“赛先生”的全面传播,  相似文献   

18.
数字时代如何更好地推进传播研究,从而不断加强学科自主性,建构中国自主的传播学知识体系,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进入“万物皆媒”的数字时代,詹姆斯·凯瑞关于传播研究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仍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具体言之,只有将“人”作为价值标尺,才能深刻把握媒介和传播技术的本质,从而为传播研究注入思想和理论的“活的灵魂”;超越狭隘的媒介观,紧紧抓住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这个关键变量,重点思考如何将其从“背景地位”提升至“前景位置”,这不仅是夯实传播学学科基石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提升传播学学科地位的重要之举;数字传播形态相较传统媒体时代发生了质的变化,传播如何以促进公共生活福祉为核心旨归,通过共享的符号体系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播研究的格局和高度。  相似文献   

19.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办的都市类报纸,是承载河东文化的主要平台;《黄河晨报》副刊是刊登河东文化的主要版面,对传播河东文化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传播学者拉斯韦尔的"5W"模式对《黄河晨报》河东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河东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以期促进河东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芮必峰 《新闻记者》2006,(11):68-70
20多年前接触传播学至今,心里始终有个疑问:传播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问?一方面,老师和教科书告诉我们,传播学是一门经验的、定量的、侧重于效果研究的学问;另一方面,常识告诉我,这样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只能是表层的、浮浅的甚至片面的。因为人不仅依赖经验,更超越经验;社会关系不仅是简单的“量化”关系,更是复杂的“质化”关系;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传播,许多情况下是没有目的(起码没有明确目的)、不计效果(起码不计那种直接的、显在的、即刻的效果)的文化行为。于是,我对传播学开始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