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抗战后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简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抗战以后,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各地商会联合成立了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成立后,联合会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拓展海外市场,尝试采取多种措施和途径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合法的途径参与国家政治,希望最大限度地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尽管政府认识到商会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却无意赋予它在政治、经济参与方面更大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2.
1949年6月30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新中国将会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它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对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这对我们今后外交政策的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相对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言的,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去年开始在全国部分县进行试点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具有经济政策属性和社会政策的属性,属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范畴,有着坚实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基础.它对于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新农保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需要在今后的制度建设中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4.
"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贤 《教育探索》2008,(9):79-80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促进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它的实行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然而,这一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不少问题,陷入困境。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强立法,给予“两免一补”政策法律上的保障;加强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合理制订“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5.
"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促进农村落后地区义务教育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它的实施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然选择,然而目前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多方面问题和挑战,因此,促进“两免一补”政策顺利实施和稳定发展就要从资金投入、教育立法和行政监督、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6.
国家企业租借政策是苏维埃俄国新经济政策时期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它对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主经济建设起了重要作用。租借政策原则早在1918年已经提出。当时,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些工业国有化的法令中,规定可以允许以前的资本家在过去属于他们的企业中担任厂长或管理人员,业主有责任为本企业提供经费,并可获取一定利润。这类企业实质上处于租借状态中。由于旧业主抵制、破坏和严酷的战争中断了经济建设,国家企业的出租并未真正推行。 1921国家正式颁布租借法令。自此到1930年私人资本最后被排除,租借政策前后实行将近10年,其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1—1926年,当时苏俄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积极鼓励原企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开展对外贸易,以及如何开展对外贸易,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经济贸易的理论。实践证明,它不但促进了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而且对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学精神在人学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黄科人精神”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背景。它既是一种校园精神,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9.
从政策学视角看,“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总政策。它的形成经历了政策问题建构、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三个过程。尽管在执行它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但它仍是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意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以党的政策为载体成功解决了建国初期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光辉典范。从政策学视角对它进行解读,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制定政策时,务必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政策黼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从政策学视角看,"双百"方针是党和国家在文化领域长期坚持的一项总政策.它的形成经历了政策问题建构、政策规划和政策合法化三个过程.尽管在执行它的过程中出现过曲折,但它仍是我们党从具体国情出发,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以党的政策为载体成功解决了建国初期遇到的社会问题的光辉典范.从政策学视角对它进行读解,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制定政策时,务必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国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高教建构理论已经不同于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实用主义教学,高教基础类型的建构与工具、工程、项目的融合,高教应用建构与地方经济、国家战略融合,高教的发展从来都是"全社会"机制,形成"时代-制度-强国"等全社会分布式的成长,高教具有"自我建构-产教建构-教育建构"的新的发展路径。基于"问题-现实-社会"现代高校教育基础的延伸,确立现实化能力与社会化体系的高教应用体系的战略机制,提升了高校基础"融合-拓展-建构"的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新时代"服务对接匹配"的社会主义人才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特征。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研究可发现,多余人是当时社会一部分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从社会历史文化方面探索作品主人公奥涅金作为多余人存在的深层内涵,可以揭示出作者由自己的文化积淀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刁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要以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为前提,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要通过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远程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乃至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必经的中间阶段,同时,我国已取得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总体小康社会”相比,是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新世纪之初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引入人民性的概念,并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对臧克家建国前的诗歌进行考察,从三十年代的"尽力揭破现实社会黑暗的一方面"、抗日战争时期的"为民族解放而歌唱"的抗战诗歌到其后的"向黑暗的‘黑心'刺去"的政治讽刺诗,他的诗歌都表现出了丰富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8.
"递延权力"是国家行政人员掌握的公共权力,经过亲友或身边的工作人员之手,实现私人利益的行为."递延权力"是一种由来已久且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的政治腐败现象;"递延权力"现象的出现,具有复杂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政治基础;防治"递延权力"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有效约束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发展价值观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目的、意义的哲学理念。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主要弊端的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其最有效的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一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活动实现"价值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它表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增加国民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幸福,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观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民幸福,而突出"民生"本位,注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则更是新的发展价值观的突出要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40年代后期,以《讲话》为依据的“当代文学”确立其全国性支配地位的过程,不仅是国/共军事、政治力量对比的结果,同样重要的是其建构的合法性表述。除却冷战格局造就的阶级话语的重要性外,民族主义话语也在“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讲话》建构了一种以“政治社会”为主体、将90%的“人民大众”整合于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构想和文化动员机制,从而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市民(国民)社会”为主体的民族一国家构想。“当代文学”在创建这种“政治社会”共同体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使自己超越了作为“国民文学”的“五四”新文艺传统。论文首先通过对三个历史文本的分析描述了“当代文学”生成的轨迹,进而通过对政治社会/市民社会对于现代国家主体的不同构想,讨论有关知识分子(作家)的功能,及文学赖以传输的文化生产机制之间的差别,从而具体剖析“当代文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