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搞"文化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本文分析了"恶搞"文化的本质、特征及流行的原因,指出它有作为生活中润滑剂的一面,但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对于正在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马可 《今传媒》2013,(1):53-54
本文通过早期恶搞现象与当下恶搞现象的对比,从文化角度分析恶搞文化的现实走向。认为,恶搞文化在恶搞主体、客体、恶搞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的现实路径为:前期发展阶段,边缘文化为了靠近主流文化采取迂回的方式颠覆主流文化;当下发展阶段,边缘文化突破主流文化的限制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和主流文化局部自身的瓦解。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通俗文化理论,分析了最近流行于互联网上的恶搞短片问题。文章认为,恶搞短片的出现在于对主流文化形态以及对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抵抗”。它是当代审美文化普遍娱乐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民间影像传播蓬勃兴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3):33-37
本文借助符号学的视角,审视网络恶搞图片何以能引发网民的创作及传播热情。研究发现:"网络恶搞图片"在符号编码上,借用"图形同构"原理,通过"不变的符号+可变的符号"的元素构成以及"像似性与反差性"的组合模式进行创作,产生1+1>2的效果。在符号意义层面,"网络恶搞图片"通过解构经典符号的正统性、现实生活的秩序性、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以及传统审美的高雅性,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草根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5.
自胡戈制作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互联网上蹿红后,各种各样的"恶搞"作品充斥网络空间,"恶搞"成为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的一种形式。"恶搞"者主要运用戏仿、反讽、变形、拼贴等手法来解构权威、彰显个性。从文化上看,我们可以将网络"恶搞"看作是一种青年亚文化,它具有抵抗性、边缘性、娱乐性、颠覆性等特点。但是,在"娱乐至上"的时代,纯粹追逐娱乐快感的网络"恶搞"不利于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恶搞"文化进行反思,把握好"恶搞"的度。  相似文献   

6.
程思 《东南传播》2016,(6):39-40
201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康康"从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其不讨喜的3D版造型,而被众多网友吐槽、恶搞。从恶搞吉祥物"康康"已经演变成了"红绿灯版康康"、"表情包版康康"、"美少女版康康"等等,然而在春节联欢晚会的当天,"康康"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登上春晚舞台。这是否就象征着主流文化向青年恶搞文化的妥协?本文将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青年人为代表的恶搞文化的起源、界定、表现手法、形成原因以及恶搞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东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 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恶搞"是运用现代科技或多媒体手段,对大众所熟知的人或者事物(如图片、文学作品、歌曲、影视作品等)进行的具有讽喻、夸张、曲解和幽默意味的二度创作和颠覆性解构行为."恶搞"文化作为后现代语境中的一种亚文化,在近年达到了一个高潮."恶搞"文化具有三大特性:即互文性、去中心性和集群性.对于"恶搞"文化现象,应审慎思考,合理引导.  相似文献   

9.
网络恶搞:"狂欢"背后的后现代陷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恶搞文化的审美特征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对中世纪狂欢节的论述存在着有趣的类似,但是不加思辨的简单类比往往会遮蔽本体和喻体间的本质不同.一方面,要以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媒介环境为背景来理解网络恶搞文化;一方面需要抓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精神的本质--"永恒辩证".恶搞文化在本质上不同于狂欢节精神,而更接近后现代文化.值得警...  相似文献   

10.
曾几何时,一提到主播的声音生产实践,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字正腔圆的音声形式.这种代表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审美文化的声音生产实践的框架与惯例即为国家声音美学.它以社会主流文化为最大公约数,发声状态饱满,音声语势上扬,声音掷地有声,营造出宏大叙事和集体主义的声音景观.智媒时代,网络空间中喊麦、吐槽、恶搞配音以及谐音戏仿等声音形式与传统媒体主播的准确、规范、悦耳的有声语言表达风格不尽相同.一方面,这些亚文化的主播声音对象征文化领导权的"主流—精英"的国家声音美学造成干扰、解构及抵抗,形成反主流的音声符码——噪音;另一方面,受众的听觉接受模式和交往行为有可能在高倍语速、高分贝音量、剥离情感的AI语音播报等声音景观中被重塑.因此,再造具有审美影响力和文化领导权的专业主义主播声音景观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徐园媛 《东南传播》2010,(4):122-123
山寨和恶搞凭借第三媒体网络开始迅速地由下而上对当今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作为亚文化的一种,在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文化的博弈中,为了生存,山寨和恶搞不得不学会妥协。从山寨和恶搞的兴与变中,"元媒介"电视可以反观自己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今日新媒介空间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青年恶搞亚文化,这些恶搞文化借助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运用互文性、拼贴、戏仿和反讽等手段,抵抗主流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空间;但另一方面,今天媒体的发达和恶搞的泛滥,也使得不少恶搞文化蜕变为一种超文本奇观和符号游戏,不仅丧失了抵抗精神,甚至沦为一种话语暴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2):58-62
恶搞文化是当今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网络文化,其借助网络技术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本质上说恶搞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样式,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同时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恶搞传播的是一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颠覆,表现出一种抵抗的精神。本文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传播学理论,从文本层面、主体层面和文化层面对恶搞文化进行解读,探索恶搞文化表象下的一些深层次规律,通过对些深层次规律的把握,辩证的看待这种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中国当代网络"恶搞"文化现象与社会话语权结构的关系及网络"恶搞"文化管理对策。网络"恶搞"现象与话语权的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信息社会、公民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本文分析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弊端,为健全我国网络"恶搞"管理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文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网络原创视频的生产,从以"恶搞"为代表的UGC模式到以微电影为代表的PGC模式,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草根视频向精品节目转变,必然带来话语形态的变化——从消解主流话语到表达主流价值观念,实质是文化属性的变化。在网络作为主导媒体的语境下,这是商业资本逻辑和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一种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高宇东 《东南传播》2012,(12):88-90
在我国,"红色经典"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给予一代人深厚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价值理念多元的社会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被炮轰甚至恶搞的现象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被恶搞深层次的原因和社会危害,最后运用传播学的一些知识提出了媒体面对"红色经典"被恶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8.
受众视域中的网络恶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崛起,媒介样态的改变,为受众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恶搞文化,给受众摆脱传媒强势、确立自我认同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希望。本文援引文化研究学派的"抵制"概念分析了恶搞群体的身份建构策略,继而从观展/表演范式出发探讨了恶搞群体特殊的文化心理,最后以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理论为支撑点阐述了在恶搞文化中受众主体性所受的结构限制。  相似文献   

19.
话语是交往的重要媒介,网络话语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质,使得主流话语面临被解构的危机.而要在网络时代进行主流话语的重建,必须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团体各界之间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需创新话语权表达方式,建构“共在”的网络场域 随着网络大众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断“刷屏”带来的是“信息过载”,造成了“浅阅读”,呈现出信息消费的快餐化.“在后现代的解构之维中,复制与拼贴已成为恶搞文化的两大后现代性状.”①“恶搞”过程中渲染的“个性”“时尚”“好玩”等元素与青春期心态“异质同构”,青少年网民在戏仿、戏编、复制、拼贴中反叛现实、抗拒主流、消解崇高.网络话语与“新新人类”的结合,形成了“去中心化”的话语性状.  相似文献   

20.
山寨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寨文化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通过模仿正统文化而挑战主流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山寨文化的历史久远,从过去的山寨政权、山寨历史、山寨文学到当今的"恶搞"绵延不绝.其基本特征是挑战性、"仿""造"性和平民化.第二媒介时代"拟仿文化"、名利驱动、符号化消费需求是山寨文化盛行的原因.山寨文化利弊互现,某种山寨文化的前途是或主流化、或被剿灭,但山寨文化现象将与人类发展史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