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的女性观与其人生体验,思想文化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女性观就是拒绝简单的男性与女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拒绝对女性的神化和丑化,她以自己的作品,去掉了人生的浮华,在凡俗的生活中揭示出女性最基本的,最平实的生存本相,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从来就是艰难的,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的叙述和表达更是面临着多重困境。当代电影中女性主题叙述和表达有三种方式:以女性的视角来破除男性的"观看",充分体验女性的自我生存;用暴力的方式反抗男权文化,拒绝男性社会的规范;用真正的失语对抗男性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作品书写中颠覆了传统的父权至上的观念,或把男性家长放逐于文本之外,或采用"去势模拟"的书写手法,使男性角色在其女性文本中丧失某种主导身份,并在精神和肉体层次上贬压男性特质/父亲形象,从而使其作品成为以女性为叙述主体的无父文本。  相似文献   

4.
现今评论界对萧红本人及其作品从女性主义角度作了大量的文论阐释,主要凸现作家以其个人经历和创作展示生活在男性文化空间里的女性的反抗与愤懑的决绝姿态。笔者则从作家早期的小说与散文作品中发现,萧红在成为对传统女性生存处境之边缘性的“叛逆”之前,曾经也是欣然接受传统习俗、伦理规范下的女性角色,并进一步揭示女性的“自恋”天性是其体认传统角色的促成机制,这一点笔者试从女性主义批评关于对女性的定义解析中找到理论依据,从而想填补萧红研究领域中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的多部小说有一种相同的叙述方式:以男性作为角心人物,而角心人物同现实之间,同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之间又存在着双重距离,男性是意义的发现者与意义的赋予者,女性及女性美成为意义的载体.本文从叙述方式入手,分析川端康成的男性形象在他作品中的地位与价值,并探讨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反传统文化是鲁迅创作小说的要旨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鲁迅小说始终采用的是男性书写策略。如果我们对《呐喊》《彷惶》两本小说集中的二十五篇作品作一个大致的扫描,就会发现:在作者始终一贯的男性叙述中,男性人物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即使在他为数不多的几个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相似文献   

7.
在代表作《我的安东尼娅》中,薇拉·凯瑟运用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来叙述和书写女性,以父权制下的男性文学传统为障眼法获得主流社会的接受和认同。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东尼娅是融合了女性气质和男性特征的人物,虽然处于被叙述、被书写的地位,却处处彰显她的女性主体权威。通过作品的分析,文章旨在阐明作者在深厚的男性文学传统中,通过男性话语的叙事策略,颠覆传统社会权力运作中的男性主导权威,建构女主人公的主体性权威。  相似文献   

8.
《饥饿的女儿》和《杀夫》是当代女性主义作品的重要代表,虹影和李昂这两位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关照海峡两岸社会底层女性在男权社会下恶劣的生存状态,勾勒出具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女性文学和探索现代女性的独立生存之路提供了优秀素材。本文主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压迫、男性中心文化的解构、女性意识的觉醒三方面,挖掘两部作品中造成女性生存困境的缘由,透视作品中女性绝望背后觉醒的意识并探求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语境、西方文本镜像与华裔女作家笔下,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认同和叙述方式具有现实符号与文化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三代美国华裔女作家的创作风格存在内在精神之间的传承关系,这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作品与其生存心态和文化心态之间的多元对应关系.美国主流文化中华裔女性群体形象的出现既是华裔女作家女性视角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文化关照,也是华裔女作家对西方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认知定式的抗争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0.
唐代言情传奇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 ,作品中塑造的许多女性形象非常有特点。中国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以男性作家为主。在唐代言情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性本位的传统文化思想 ,折射出传统文化制约下的男性情爱心理。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对古老历史的好奇还是对现代职场的想象,在网络类型文学中的现代女性职场和古代后宫文学表现出了"同质异构"的特点。它们在专属女性场域中共同探视了男性文化圈囿下的女性生存困境,以及为了摆脱传统文化束缚而将男性虚幻成为拯救者形象,她们在不同时空下争权夺利的背后透视的是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并折射出女性群体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完成了她对女性的书写。在作品《金锁记》中确立了曹七巧的疯女形象。通过曹七巧对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的反叛,张爱玲强调了女性被男性扭曲的心路历程。通过压抑处境的书写,张爱玲叙述了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在宗法父权体制下所承载的性别、经济、人格上的剥削和压制。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性家长身份在男性家长缺席的情况下得到了确认,张爱玲把处于从属压抑位置上的女性纳入叙述主体。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领域,涉及两性关系的作品大多是以传统的男性视角来叙述,然而多丽斯?莱辛却大胆的从女性视角出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开放的女性世界,莱辛在两性关系的认识上摆脱了传统的性别模式,使女性处于话语中心,解构了男性中心论。她不仅看到了当代西方社会两性关系的病态,意识到缓和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对两性关系的积极看法,主张建构一种和谐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春兰 《考试周刊》2012,(63):28-30
苏童的女性系列作品,多从勘探女性生存的角度虚构故事。本文试对苏童文本悲剧女性命运及其悲剧原因进行分析,透过女性生存的悲苦表象提出父权制度下女性的人身依附意识导致了红颜悲剧,以期唤起男性中心文化下女性的自省。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小说形成一种极为相似的叙事模式:以男性作为角心人物,他的感知成为小说的叙述角度,以女性作为其艺术呈现的视域选择,男性是意义的发展者与赋予者,女性及其特点成为意义的载体。这种叙事模式极为特殊,既吸收了西方现代小说的先锋叙述技巧(采用"内视点"的叙述方式及淡化情节结构的叙述技巧),又融入了日本传统的叙述方式、结构特点、审美取向,因而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意识视阈出发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女性承继并践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设定,依附于男性,在男权的夹缝中求生;二是女性试图通过"出走"以摆脱男性控制,重获自由;三是女性凭借某些强于男性的能力赢得尊严争得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萧红通过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第一、第二种生存方式的否定,认为只有自强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曹文轩的长篇少年小说以展现男性少年成长为目的。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男性少年形象。而女性也成为这一类小说不可或缺的形象,这些女性具有美丽、善良等特有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类型化、概念化的特征,女性作为一种性别符码在小说中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男权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王爽 《林区教学》2013,(1):64-65
结合乌利茨卡娅的成长环境,对作家不同年代作品涉及的女性形象予以归类分析,剖析她们的性格特征。这些女性形象有着乌利茨卡娅本人的深刻烙印,更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浸润,且兼具犹太文化的熏陶。作家青睐俄罗斯女性"温顺"的性格特点,其作品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9.
解读张洁和陈染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男性形象的残缺。在女性写作中,解构男权中心的文化传统,重建女性自我是一普遍特质。但是在这之中男性以残缺的、物的形象出现却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男性话语的叙述作品,在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描述中体现了作者的女性观。以往的评论者往往忽视《森林》中男性话语霸权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忽略其美好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男性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而在直子和绿子的选择中所暴露了男性叙述者的男性中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