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区县人大换届选举年,为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全面完整地保存反映普陀区换届选举工作的真实记录,普陀区档案局于近日举办区、镇人大换届选举档案培训班。全区各选举工作组等相关单位档案干部近30人参加。  相似文献   

3.
6月11日在普陀区宜川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召开“上海市社区档案服务机制创新现场会”。市档案局巡视员仓大放、普陀区副区长景莹出席会议并讲话.各区县档案局分管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普陀区各街道、镇档案干部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采访“两会”的记者总结出三大必备动作:跑、堵、抢。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采访“两会”是对记者意志、品质、业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考核。  相似文献   

5.
搞新闻的朋友在一起侃大山时,常因采访时“俘虏”不到对象而困扰。当你兴致勃勃地找到采访对象时,而他(她)却遮遮掩掩或动辄生厌,在你面前临时搭起一堵“墙”(即戒备心理!)将你隔开。这堵无形的墙不推倒,就无法让你的采访对象吐露真言。采访中,如何推倒这堵“墙”呢? 首先,从采访者自身角度看,采访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访的成败。被采访者对采访者产生戒备心理,有许多是采访者本人主观造成的。采访者常常有:1、自己是个名记者,采用居高临下、傲慢待人的方式“逼供”,给采访对象一种心理压力;2、不会察颜观色,  相似文献   

6.
先从一篇稿子谈起。今年春节前,我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一位通讯员写的一篇消息,说的是某乡镇春节前买了1万册科技书给种大棚菜的农民送科技“年礼”。我粗略地算了一下,1万册书少说也得5万多元,据我了解,这个乡镇并不富裕,如果能拿出5万元给农民买科技书,确实不简单。恰巧我也想在春节前写一篇各级干部给农民送“礼”的稿子,觉得这件事可以成为自己这篇稿子的采访线索,便打电话联系采访,一连问了这个乡镇的3名干部,均告知不知此事。  相似文献   

7.
那是1953年的事。当时,我是河南日报驻南阳地区记者组记者。元月下旬,我去内乡县采访,在县委听一些机关干部议论说,最近有干部带头囤粮,扰乱粮食市场。开始我没在意,一天县委办公室一位同志向我反映。县粮局干部苏明山囤积粮食。我想,身为粮食局干部,对国家管理粮食市场的政策是熟悉的,明知故犯,性质严重。第二天我就到县粮食局采访,局党委负责人向我介绍了内乡山区县的特点,说明了市场粮价出现波动的原因。他说,苏明山是县粮食局的总务干事,元月16日在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我采写发表了两篇通讯,其一为《群众冷暖挂心间》,另一篇是《百姓的事最重要》,均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想法盘桓脑际,道出与诸位同仁共勉。深入生活,捕捉“鲜鱼”,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色。翻翻采访本,为写这两篇稿子,自己共花费了17天时间,采访了23个县直单位、11个乡镇,行程250多公里;在田间地头、瓜棚庭院、机关食堂,与80多名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记下了近3万字的采访笔记……采访深入细致,掌握丰厚素材,是写出好稿的第一步。为了把唐河县广大干群崭新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我仔细消化采访内…  相似文献   

9.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0.
我在写稿过程中,养成了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几年来,写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稿子。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某连队采访,一位连队干部对我说:过去,连队战士都抢着跟干部出差,可现在叫谁去谁不愿意去。战士为什么不愿跟连队干部出差?我带着这个问号,通过调查得知,战士不愿跟干部出差的原因是,个别连队干部带战士出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12.
深入采访,是搞好新闻写作的基本功和重要手段之一。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都必须注重这一问题。过去我总认为,采访就是到处转转、看看、问问、记记。因此,采访时象柳絮一样,飘得很,总是深入不下去,往往听到一点东西就忙于写稿,结果,稿件的命中率很低。有的稿件即使被新闻单位采用了,也没有什么新鲜感。前年七月的一天,我去如泉县磨头镇采访,一位干部向我反映了天阳小学校长朱千进,拾到汽车上掉下的价值上万元的五匹毛料布,及时送到了镇政府,交给了失主,我马上就写了一则快讯,发到上级有关新闻单位,可是没有一家选用。原因是材料单一,写法一般化。后来,我又去找朱千进同志认真采  相似文献   

13.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新闻学者说:记者是同人打交道的职业。这是有道理的。不学会与人打交道,不学会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采访对象打交道,就难挖掘出真实、生动、深刻的“新闻”来。我在这几年采访实践中,注意对接触到的采访对象进行了一些观察和分析,把他们分成五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采访,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第一类,是愿意与采访者配合,又“能说会道”的。一般采访知识分子阶层和机关干部或者是文化水平比较高的普通市民中常遇到这种采访对象。他们既了解新闻事实,又具备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他们谈锋颇健,有“事”、有“理”、有“论”,有时,他们的谈话稍加整理就是一篇完整的稿件。采访这类  相似文献   

15.
采访科技新闻,事实上是采访科学家的学问。科技成果是科学家的劳动成果,要报道科技成果,必须采访科学家,写科学家。 采写专家学者不,同于其他干部、工人、农民、军人。首先,专家学者是从事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来讲不愿接受采访。二来专家学者知识渊博,难以接近。三是记者采访时受知识的障碍,采访难度大。四是报道科技新闻主要是科学家的意志、智慧和创造精神,不是谈技术过程。 采访专家学者难。怎样才能成功地采访专家学者?我想关键之举有两点,以情感动人,以丰富的知识动人。  相似文献   

16.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第一次见面,彼此互不了解,难免之间隔着一堵“墙”。采访者如何主动出击,拆除这堵“墙”,取得被采访者的信任,迅速达到采访的目的,这是采访中的一大难题。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套近乎”是一种有效方法。其基本做法是:共同兴趣法所谓共同兴趣法,就是通过畅谈被采访者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而达到  相似文献   

17.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8.
“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这是最近在齐齐哈尔到牙克石的火车上,几位火车司机知道我是记者以后,向我,自然也是向我的同行们提出的希望。他们都是有文化的年轻司机,他们提出许多当今社会存在的大问题来和我讨论,很有见地。这说明他们读过许多,想过许多。也说明,他们提出“你们记者应该是思想家”,是严肃的。我还曾在西北采访时连着向四个县的县委干部问过:“要是让你们选,你们选谁当最佳记者?”他们都是提的在报道中对我国改革勇敢地拿出过独到见解的记者。我想,这决不是几个火车司机,几个县委干部在那里说三道四,是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记者队伍中出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陈小虎 《视听界》2001,(5):20-21
优秀援藏干部任国庆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人们是从煤体宣传报道中了解的,而我是从目睹他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的。作为一名初涉电视新闻的年轻人,采访这样的人真是幸运,不但受到了深刻教育和精神洗礼,而且在电视采访业务方面接受了一次学习、锻炼、提高的机会。缩短距离走进采访对象心里2000年4月,电视新闻中心安排我和同事们一起全程跟踪采访任国庆。遇到的第一桩难题是,长期  相似文献   

20.
被称为“土记者”的通讯员,同专业记者比起来,在采写新闻稿件上有明显的劣势。但是,也有专业记者比不上的优势。 我是地地道道的西安灞桥人,在此地工作了几十年。因此,对这块土地上的山水草木,我就比一般外来记者熟。这便是我写家乡新闻报道的一个优势。在平时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说起那个乡镇那个村组,我明明白白,就不需多问。最近,我在采写区上发挥水利设施抗旱保秋的稿件时,区水电局干部介绍打的机井、修的渠道、埋的管道,大多是我平时耳闻目睹过的。所以,采访十分顺当,稿件写出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