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面临的严重困难,边区脱产人员的增加扩大了物资需求和消耗,边区经济状况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国民党的军事政治封锁,加剧了边区供需矛盾,这是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边区政府经济管理经验不足,在边币发行、出入口贸易、公营商店管理等方面造成一些失误,是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党的各项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甘宁边区党和政府贯彻执行了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推动了边区抗日斗争和各项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 ,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为了巩固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在边区采取了减租减息、开垦荒地、发放农贷、推广植棉、兴修水利、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劳动力、发展畜牧业等一系列旨在发展农业的措施 ,推动了边区农业的发展 ,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答: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是党为了巩固和扩大国内团结, 更进一步发展边区抗日民主的力量,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于1939年1月成立,至1946年曾先后召开过四次参议会大会。参议会是于1937年7月以后在边区普选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届参议会在1939年1月15日召开,为时19天。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会上作了关于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会议制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的经济建设,是我党战胜严重困难的伟大创举。它支持了长期抗战,促进了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党的影响,提高了党的威信,改善了党政军民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从而为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运输管理机构的设立、交通运输业的主要任务、边区运输业的政策和措施、边区民间运输业的组织方式、边区的运输合作社和边区道路的修建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交通运输业进行研究。就会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边区的交通环境得到改善,运输业得到发展,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教育评论》2007,(4):121-125
高等干部学校教育是陕甘宁边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教育的目的在于:使“边区的青年成年均能便利的去受高等教育,以求得军事、政治、艺术、卫生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参加抗战各方面的工作”。“同时,给了全国数万个青年以求学的便利。”①以往的研究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  相似文献   

8.
拥军爱民贯彻于陕甘宁边区建设、发展的始终。1939年前后,面对因种种困难而引起的军民矛盾,边区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广大军民也响应号召,互相学习、竞争,彼此慰问、帮助,互助互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延安精神,大力发展生产和开展广泛的文娱文化活动,改善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提高了革命积极性。对边区战胜困难、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如何保障军粮供应对保证中共在边区的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甘宁边区军粮供应是在中共边区党委和政府的总体统筹下,经过预测、生产与采购、仓储、运输、调剂和供给等五个环节的系统运作,走出了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特色的军粮供应之路。边区军粮的有效供应,对稳定边区物价、保证粮食安全、抑制通货膨胀等有重要作用,不仅基本满足了边区军队对粮食的需求,而且对其他根据地具有经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为了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带领边区人民进行了经济文化建设,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周恩来是中共最早懂得武装斗争和革命军队极端重要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开拓中共军事工作的先驱,是中国人民军队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在长期武装斗争实践中,周恩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开创了十个最。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学术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引入了新的理论视角,探讨辛亥革命时期的武装斗争,其研究主要关注孙中山、黄兴的武装斗争思想,武装斗争的战略策略方针,武装斗争战役,武昌首义及各省光复斗争和武装斗争的作用及评价等问题。但武装斗争的研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因而仍是一个极具拓展空间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坚持武装斗争,以古大存为首的“五县暴动委员会”于1928年8月在广东梅县畲坑胜利地发动了武装暴动,给东江西北梅州地区人民树立起一面坚持革命、开展武装斗争的旗帜,为东江地区积累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在广东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而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思想提供了新的例证,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素材。  相似文献   

14.
廖磊作为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新桂系的主要成员,在举国抗战的大潮中,毅然率部进驻大别山区,开辟敌后游击根据地。他从政治动员、军事、组织及改组地方武装等方面着手,把豫皖鄂边区游击区建成为国民政府最为巩固的敌后游击根据地。  相似文献   

15.
商城起义是土地革命早期大别山地区继黄麻起义之后又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武装起义,是河南省在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取得成功的一次武装起义,是奠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麻、商城、六霍三大武装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大起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商城起义也是土地革命早期河南、湖北两省地方党组织跨省协作、周密部署、共同参与领导的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成功范例,是一次具有兵运性质的农民武装起义,将兵运与农运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是将社会关系网络运用于革命斗争、服务革命大局的成功范例。商城起义的成功,改变了大别山地区敌我斗争的格局,壮大了鄂豫皖革命斗争的力量,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次起义建立了河南省第一支正规红军部队,建立了河南省第一个县级人民政权——商城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有力地推动了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的进一步发展,为统一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其结果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湘鄂渝黔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要建立和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边区教育结构的改革应立足于支持边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构建和发展上,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合作社事业是边区政府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从发展经济、巩固政权出发,开创的适合发展经济、满足广大人民利益的一个伟大工程。在边区,合作社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公营到民营、再到公助民办,从消费为主到生产为主的三次转变,并在体制模式、管理方式、依靠力量、服务对象等方面实现了自身的创新,适应并推动了边区生产力的发展,开创了战争年代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陕甘宁边区先后办有20余所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能够适应革命战争与边区建设需要的“干校教育模式”。该模式有其特定的办学宗旨和指导思想、课程内容、办学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这种“干部教育模式”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