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高素质高技能是对高职人才的基本要求.高职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由职业核心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所组成.其中,职业核心能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分析核心能力的内涵入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明确了核心能力培养对于高职人才形成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解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核心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培养核心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需要尊重企业的话语权。文章从企业的利益诉求出发,根据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嬗变,剖析了企业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的趋化规律,指出了这一规律对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诉求——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弱化需要职业能力超越岗位定向并应对职业流变,探知了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发展取决于企业内外的职业迁移,进而设计了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确定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主体是校企共同体;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层级的纵向高移;明确职业能力培养的横向校企合作化路径,推进校企合作化形态的科研育人和文化育人的路向进程。  相似文献   

3.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铁路站段生产技能和班组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而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是各站段的薄弱环节。本文从站段业务的沟通、技术的引领、操作的示范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并总结出了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四项措施为: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实现动态管理;重视高技能人才的企业地位,实施其技术上的引领;建立现代高技能人才制度,开拓其职业发展途径;规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方式,完善其培养与评价制度四项措施。希望通过此项措施的运用,能为铁路站段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陈跃华 《成人教育》2013,(10):35-38
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发展的内化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颇多。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具体分析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和乐业各因素,进而从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方面探讨培养高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职业技能适应、职业心理适应、职业环境适应和职业人际适应四个维度对近五年来在江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获奖之后的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以技能大赛优秀选手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等因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适应性的对策是:优化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外环境;构建大赛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格局;通过技能大赛形成积极健康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资源结构。  相似文献   

6.
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除需要科学的培养模式外,还需一套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本文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研究高技能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探析指标体系的变现方式及评价结论的形成,对企业人才的选择和国家正在进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应用型本科要担当新型职业教育的重任。基于现代职业教育观,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从学术知识学习导向转向高层次技术技能型职业能力培养导向。本文探讨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现代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正致力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构建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高技能人才培训契合了这一社会需求。其重点是以提升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培训。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培训目标与实践应用培训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满足了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要求,是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一种独特的培训途径。本文论述了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探讨了校企合作在高技能人才培训中的实施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培养高技能人才,就要使学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文章从综合职业能力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及培养途径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功能、教育体系上充分体现了职业发展性、社会适应性和终身教育性特征.我国创新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技能、职业能力、社会适应性均提出极大挑战,使终身教育成为其提升职业能力的理性诉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规格、人才成长通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障碍,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进程.要从理念、制度、改革等三个层面推进高技能人才的终身教育,即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关注终身职业发展;完善制度体系,保障终身教育需要;深化高职专科教育改革,实现与应用型本科沟通衔接.  相似文献   

11.
实践教学『三课堂』联动 培养高技能人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本质特征是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一部分是由知识转化而来,但更主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加以培养,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彻底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应建立起"以能力为目标、以学分为纽带、以基地为栽体、以双师为保障"的三个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高等职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所以应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探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提高技术工人素质的有效途径;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改革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学习制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职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培育出"好使用"的高职人才,也即具备高技能、好品质、高度责任感与良好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本文结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例,从课程教学、校企合作以及榜样示范三个层面,探讨"好使用"人才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特征,有利于掌握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开发多元化课程是校企合作的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在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职业能力的多元化与校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开发多元化课程是其共有的基础。校企合作的多元化必须要有多元化的课程来实现,只有开发高质量的多元化课程才能真正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械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开发中,我们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专业基础理论内容与工作岗位技能有机整合,进而形成新的专业课教学体系。新教学体系具有以工作岗位为依据构建教学体系,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的职业特色,使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创新能力,满足了行业、企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对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促进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了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从职业技能竞赛现状入手,阐述了职业技能竞赛的定位、功能,指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现状,以及职业技能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能力、职业道德,以及强化专业技能、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等具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当今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职业技术院校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方向和人才规格培养的定位。为此,我们在青岛选定了20多个企业进行了“高技能人才职业基础素质的需求以及高技能人才对自己职业基础素质的要求”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深刻地认识到高技能人才职业基础素质教育势在必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加强高技能人才职业基础素质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自我开发是高技能人才挖掘自身潜力、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隐性知识的特征、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及企业培训的局限性等要求自我开发成为高技能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必然选择.从企业实际情况来看,基于创新能力提升的“自我钻研”途径、基于隐性知识习得的“干中学”途径、基于技能水平评价的“技术比赛”途径是高技能人才自我开发的三种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校企合作在高职学生职业化修炼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在成为职业人时应该具备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他们自己的职业心态、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形象素质,这四项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即职业化修炼的过程。根据国内外积累的经验,发挥校企合作在高职学生职业化修炼中的作用,有助于高职学生成为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