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元昊称帝到西夏灭亡的一百多年中,宋夏战争从未停止过。宋代许多文人都亲历了这场战争,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御夏的戍边生活为他通往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然而此后庆历新政的失败又使他跌入仕途的最低谷。在经历战争与改革的数年间,范仲淹的人格心态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通过考察其诗词创作,揭示范仲淹在宋夏战争前后由积极御战到力图归隐的心态转变,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宋夏战争对当时文人心态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范仲淹在宋夏战争中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仲淹曾在北宋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西北军务.此地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使得能否正确处理各民族关系成为关乎宋夏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范仲淹上任后认真分析了这种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族政策.他时待诸羌恩威并施、安抚笼络,并对其中的熟户、生户,采取不同对策以争取民心.这些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当地民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羌民为宋所用,巩固了宋代边防,扭转了宋夏战争态势.  相似文献   

5.
词体遣兴娱宾的娱乐消费功能在晚唐五代得以定型,至北宋已形成一种稳定的创作传统。随着宋夏战争的爆发,北宋的政治格局与文学格局都发生了重要改变,词人的生存状态与创作心理也受到这场持久战争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北宋词突破艳科藩篱,并开始承担更为广泛的社会内容,词学审美风貌也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宋夏战争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夏战争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逐渐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造成这种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持续近百年的宋夏战争。从战争期间草场焚毁和森林利用的角度出发,探讨宋夏战争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变化,得出宋代是黄土高原环境变迁的一个关键转折时期,而宋夏战争对植被的破坏又是造成这种转折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9.
北宋一朝,始终处于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间的冲突是边患的主要矛盾。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环境激发士人积极进取、革新政治的精神,与之相应的文化心态也发生变化,表现为以道自任精神的复活,人格精神的重新确立,这对整个宋代的士风、学术建构、文学创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宋夏战争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士人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宋边塞词中表现的征人渴望立功边塞与久戍边地而思乡的矛盾心态,闺中少妇对征人的思念与关怀等主题,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士人对边塞复杂情况和战争特点的认识,直接影响边塞词的创作。宋夏战争激发了士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在民族矛盾激化的历史环境中,边塞词突破了花间词派和南唐婉约词风,将边塞生活、民生疾苦写入词中,创造出雄壮激荡的风格,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11.
北宋政府在应对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时会采取各种政策招降以削弱其力量,其中对西夏的招降最为典型。自李继迁叛宋以来一直到北宋灭亡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宋夏战争不断,为了更好地削弱西夏的力量,北宋自始至终贯彻了对西夏的招降政策,且方法多样。夏人归降后,北宋政府对西夏降人采取优待措施的同时也相对地予以限制。招降政策使得大量人口流向北宋,为北宋争取了一定的战争优势。然而,长期的推行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剧了北宋的经济负担。大量人口的归降也必然会导致宋夏矛盾加剧,爆发一系列的战争。  相似文献   

12.
自北宋中叶宋夏正式交战,北宋西北边境诸州军的战略地位陡然上升,其中尤以位于延路北端的延州为重。作为宋夏交通线上的枢纽,延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着重要职责:在战争时期,北宋政府于此积极修筑堡寨、发展屯田,使之成为军事要塞和后勤补给地;在和平时期,该地不仅是宋夏交聘往来的指定地点,亦是宋夏争夺周边少数民族支持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3.
北宋对外的种族战争从开国以来一直进行不息。拋开契丹(后称辽)不谈,宋廷和西夏的军事和外交关系,历真宗、仁宗、神宗三朝,一直都很紧张。西夏国主李元吴经常强兵压境,宋廷虽先后起用夏竦、范雍、范仲淹、韩琦等著名将帅,但也不曾收复广大失陷的土地。到了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廷终于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与西夏达成协议;由宋册封元昊为西夏国主,岁赠大量银绮绢茶等物,军事上才算告一段落。然而宋夏之间断续的战争足足经过十年之久。宋廷在作战期间,军需浩大,向人民征(?)频繁,而公役的苛重尤使当时人民备尝说不尽的苦累。一方面国內贫富悬  相似文献   

14.
北宋西北地区因其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北宋经略西北,战争频繁,对宋夏边境蕃族人口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战争及运粮过程中北宋兵力与民力的损伤也极其严重;北宋民众的劳役负担逐渐加重,沿边居民的生活亦受到影响.战争影响下的民生是认识北宋经略西北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刘春霞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58-61,65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其文集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范仲淹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宋廷积弱、战争屡败的情况下文人儒士普遍关注兵学问题的士风有关,也与其经略边防的实践经验密不可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主要包括:关于改革朝廷军事政策的观点;反对冒然兴兵、主张以"和"、"守"为主的边防政策。  相似文献   

16.
从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看韩范的攻守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承五代纷乱之局,“内无大臣跋扈,外无藩镇专横,独夷狄为可恶”1。在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为中国患者,先后有辽夏金元四国。北宋虽然为新兴的金国灭亡,但实际困扰宋室最久、削弱中国最甚者则为西夏。西夏自李继迁倡乱,侵扰日甚,叛服无常。宋廷旨在招纳怀柔,一再予以优容。及元昊僭号称帝,仁宗下诏征讨,双方开始长期处于敌国地位。宋夏战争时断时续,几乎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给北宋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所要探讨的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仅限于从北宋建国至宋仁宗时两国攻守之势的变化)。在宋夏的长期战争中,攻守之势不断发生变化,北宋对西夏时…  相似文献   

17.
宋夏对峙时期,镇戎军(今宁夏固原)是北宋在宁夏军事防御前沿地带设置的一级军政合一的高级军事指挥机构。战争并没有将双方的各种交流彻底隔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仍有过充分地交流,有不少遗物传世。固原博物馆馆藏文物中,就有一些较为珍贵的西夏文物,主要包括西夏铜牌、各类印鉴、西夏瓷扁壶等,它们是宋夏对峙时期留在镇戎军境内的文化遗存,体现了西夏历史时期各类文化的形成背景与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8.
北宋建国以来周边一直存在少数民族政权,到中晚期,西夏犯边,致使西北地区堡寨兴筑.本文通过钻研史料丛历史学的视角分析北宋中晚期特别是宋夏战争期间的西北地区堡寨的形成,作用,特点以及功能的转化.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堡寨做宏观上的介绍,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宋夏战争中熙河之役期间兴起的堡寨.第三部分分析了堡寨多修筑在险要之地的特点和拥有防御和驻扎等多重的功能.第四部分阐释了堡寨由军事功能逐步转化成具有商业特点的贸易据点的过程.最后得出堡寨在北宋中晚起的政治军事领域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青白盐问题是由宋夏战争引起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战争的发展,双方政治、军事对立的扩大,一直没有能够解决,搞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对整个宋夏关系的研究。青白盐问题缘起及暂时平息青白盐问题缘起于困李继迁。公元982年,李继迁反对族兄李继捧投降宋朝,献出世居的四州八县之地,出奔地斤泽,他利用蕃部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心理,联姻豪族大姓,组织反宋联盟。公元985年攻下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当时正是宋朝与契丹处于战争激烈阶段,继迁利用  相似文献   

20.
<正>狄青出生在北宋一个贫穷的家庭,不甘平庸的他从小刻苦练功,骑马射箭样样精通。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次上阵都披头散发,戴上铜面具冲锋陷阵,有勇有谋,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在一次次的战争磨炼中,他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战功累累的名将,和南宋的岳飞齐名。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为枢(shū)密副使,手握军事大权。从"穷二代"到"官一代",狄青的前半生是典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