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2.
项目初步提出3个层次的泥石流和滑坡预测预警判据体系,包括泥石流和滑坡空间预测识别判据、泥石流和滑坡状态预警判据及泥石流和滑坡临界时间预报判据。其中,滑坡状态评价的分数维判据,滑坡临界滑移的位移比判据和破裂长度判据是第一次提出。初步提出滑坡发生的3类宏观机制,即滑动面控制机制、滑体控制机制和两者组合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浙江是中国降雨型滑坡(包括降雨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最频发的地区之一。对降雨-滑坡关系的研究是对降雨型滑坡进行预报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本文通过对浙江地区在1990至2013年间发生的有日期和位置(坐标)记录的1467个滑坡和125个泥石流以及2457个雨量站记录的雨量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浙江62个丘陵山区县(市、区)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降雨强度(I)-历时(D)阈值。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基于降雨强度-历时阈值和滑坡泥石流易发程度区划图的预报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4.
最近,我国汶川特大地震过后连续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和滑坡等继发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引起各界的关注。什么是泥石流和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常造成严重危害。当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  相似文献   

5.
洪水、滑坡和泥石流是中国西南山区较为普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特别是滑坡、泥石流常与山洪相伴生,出现多种灾害相互迭加或同时遭遇的险恶局面,往往酿成惨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1990年,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积极响应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在全国开展各类减灾工作。在该减灾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于1990年向联合国减灾委员会提出了“中国西南山区洪水滑坡泥石流综合减灾示范工程研究”的立项报告。在报告中,我们选择了多种山地灾害较集中、当地原有减灾工作基础较好且有较高积极性、减灾后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趋于增强的地震活动扰动下,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显著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活动异常活跃,重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扰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和威胁.白龙江流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地区之一,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山体陡峭,泥石流沟谷的沟床比降大,同时也是受到地震扰动的区域.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内发育的泥石流有其特定的地域环境,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地形上表现为沟床比降大,相对高差小,两侧山坡坡度大,流程短,流域面积小;地质构造上表现为泥石流沿深大断裂成带状分布。泥石流发育的三区特征有:浙江泥石流形成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易于形成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流通区窄、陡且短小;泥石流往往在流通区下部沿沟堆积,使得堆积区和流通区界线不明显等特征,泥石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人为工程活动强烈,人为因素引发的泥石流多;植被对泥石流的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历史证明每次大地震的情况都具有独特性,但经常的情况是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大于震灾。次生灾害包括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水坝河堤决口造成水灾;易燃易爆物的引燃造成火灾、爆炸,或由于管道破坏造成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包括火山喷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一切成灾的地质活动。其中滑坡、泥石流与土木工程的关系最密切,通过对滑坡灾害的认识以及对滑坡灾害防治工程方法的讲解,以实际案例的形式来进行风险评估,并以此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兰州某多发滑坡泥石流区域段为试验对象,根据滑坡灾害发生前岩体开裂产生低频声波的特点,采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非周期性信号,提出对滑坡与泥石流产生的危险信号进行分析的观点,通过改进傅里叶分析法对非周期的不平稳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处理,得到信号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特征;但信号含有大量的噪声需运用小波去噪的方法对信号进行分解、去噪并重构,使输出信号误差值低,达到通过危险信号预判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兰州某山区段为试验对象,对其产生滑坡与泥石流的信号通过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去噪处理后,得到能够判断滑坡和泥石流的预警信号,为兰州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预判提供报警作用。  相似文献   

11.
滑坡、泥石流是山区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往往伴随地震、高强度降雨等发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财产积累的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近年来,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呈上升态势,对所在地区的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滑坡、泥石流研究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科技文献能够反映科学研究的发展动态[1],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关于2004~2012年国内泥石流灾害分析与预警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关于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易通贡藏布扎木弄沟特大型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成因分析,使人们了解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和影响其滑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玛纳斯县地处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由南至北依次为山区、平原区、沙漠丘陵区。县内的地质灾害点类型主要有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滑坡和地面塌陷,其中以崩塌为主,泥石流、不稳定斜坡、滑坡次之,地面塌陷较少。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县内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人类工程活动有着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成为了阻碍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以广东省兴宁市某公路工程为例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及周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不发育,评估项目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为崩塌(或滑坡)和地面沉降。尽管本研究提出来多种防治措施,但不同地质灾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苏鹏程  韦方强 《资源科学》2014,36(2):273-281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质背景以及独特的气候特征,澜沧江流域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以及严重的山地灾害而闻名于世。作为重要的非工程减灾措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和分区能提前识别灾害危险区域,进而合理的规避灾害风险。基于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本研究选择灾害形成的地质、地貌、地震、降雨、人类活动等五类因素,包括坡度、地形起伏度、活动断层密度、地层岩性、地震能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降雨量变差系数、土地利用类型等8项评价指标开展了澜沧江流域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分区。基于大量的野外考察、多源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了澜沧江流域715处滑坡、986处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滑坡、泥石流灾害点的空间分布结果与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直接验证了本研究的危险性分区结果,为流域灾害防灾减灾和规划安全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项目简介 我国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人类生命财产巨大损失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减轻地质灾害是关系到受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在全球地震频发以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之三峡、高铁等重大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质破坏,我国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日益加大.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是一种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区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特别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群死群伤的现象基本得到遏制,但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隐蔽性较强的地质灾害依然存在预报困难的问题,防治任务依然十分繁重。  相似文献   

19.
陕县为河南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发育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崩塌和滑坡共占总数的88.2%。境内地质灾害受大气降雨控制明显,雨讯期的6~9月份产生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79.6%。针对重大工程建设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强化管理,统筹安排,按近/远期规划,对重大地质灾害点进行有效监测或治理,并逐步完善区内监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20.
中巴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区,战略意义重大。受特殊的自然条件控制,中巴经济走廊滑坡泥石流灾害广泛发育、活动性强、危害严重,是走廊建设与民生安全的重大威胁。文章聚焦中巴经济走廊滑坡和泥石流的空间格局,评估灾害风险,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性提出相关应对策略。中巴经济走廊共查明滑坡584处、崩塌116处、泥石流1 669处,主要分布在走廊北部山区。总体而言,走廊北部区域危险性和综合风险较高,东南部较低。在未来极罕遇地震情景下,中巴经济走廊高与极高滑坡易发区域的面积将由多遇地震条件下的0.01%显著增长至1.4%,且主要发生在艾肯尔特断裂带北部段和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北部段之间、米亚断裂北部段和布伦口断裂中部断裂区域;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降雨和温度都将呈不同程度增加和上升趋势,大部分流域的泥石流易发性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易发流域将达到总数的13.5%,较之前明显增多。建议加强中巴经济走廊孕灾基础数据采集和重点灾点详查,开展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同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