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翻译对等历来都是翻译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但传统的翻译研究只集中于语言形式、意义、信息、功能、效果等层次上的对等,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因素这一本质特征,很少从认知对等的角度去研究翻译。鉴于此,本文以陕北民歌的英译本为语料,通过对意象图式、隐喻转喻、框架映射、原型理论、映射等认知方法的分析,来具体说明译者如何通过这些认知手段使原文和译文达到认知性对等。  相似文献   

2.
对等是翻译研究中颇具争议的概念之一.本文在系统功能语篇理论的框架下,从语类和语域变体两方面对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等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律翻译工作者在法律文本翻译中遇到最大的难题就是如何在目标语中找到能表达源语本意的、恰当的法律术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遵循语义对等的原则,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与法律术语匹配的对等词。笔者将分析在法律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使用上下文线索、文本外语境和文本内语境、语法及语义、词义扩大及补偿翻译、借词及造词等一些策略,处理常遇到的法律含义与普通含义不同、一词多义、对等词缺位等几种翻译难题,达到法律文本翻译中法律术语的语义对等,以期为法律翻译工作者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词汇层面的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语码转换过程,其只注重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了翻译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也侧重翻译标准及翻译技巧的研究,重结果而轻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说,翻译就是特定认知体验在两种语言文化之中的移植和再现,词汇翻译中涉及人的认知及心理基础。本文应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理想认知模式,研究词汇层面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词汇意义的获得过程,意在为词汇翻译研究提供认知角度的理论支持及视角。  相似文献   

5.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运用及其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作者通过分析翻译的交际特性,指出语用学的理论可以被采用作为研究翻译问题的工具,因为作为语言学分支的语用学本身就是在交际研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并且.将其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相联系,作者提出了语用对等的话题.同时。也从语用对等角度探讨了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两个等效理论的基础上。对翻译中在实现语用等效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困难和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认知视角对经济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探讨了从源语到目的语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归化映射和映射移植三种主要翻译方法。适当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正确理解经济语篇中概念隐喻的文化内涵,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复杂的再创作的过程。在翻译中,译者要寻找对等语,也就是强调再现原语信息,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原文的意思可以用不同长度的句子来表达,其作用和表达效果的不同,要求译者根据其具体特点来翻译。在小说《灿烂千阳》中文译本中,通过分析其长句、短句和长短句交替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探讨如何在译文中实现与原文的对等。  相似文献   

8.
隐喻就是把彼事物的名称用于此事物.翻译从表面上看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之间进行的语码转换,即翻译主体对原语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其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隐喻认知结构不仅能创造意义,也能改变意义.同一客观事物在特定语境中因认知个体的体验不同可以产生不同意义解释.从汉语译文文本对《哈姆雷特》研究的问题进行考察与阐释,把哈剧的汉语文本置于本民族语境下进行解读分析并提高哈剧学术研究的价值,有必要对该剧的隐喻在认知视角下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对等是翻译研究中最具争议概念之一,是翻译的最终目标。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对等的过程。直译法、意译和替代法是在遵循翻译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达到来源语与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隐喻的认知本质、情感隐喻的认知共性以及概念隐喻翻译的基础上,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了情感隐喻翻译的问题,提出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把握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映射的方式来实现英汉文化的认知对等,从而帮助隐喻翻译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就是意义从源语到目的语的再现。而意义的形成与人的认知关系密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翻译逐年增多,还形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但从译者的认知能力来探讨译文质量的研究还不多。文章从认知视角、认知结构和认识逻辑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认为译者的双语语言文化认知能力和逻辑能力对译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决定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过程中,达到原语语篇同靶语语篇之间的对等是至关重要的.从语篇语言学角度出发,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翻译过程,并试图找寻有效的翻译教学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师生都应具备语篇和对等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际间语言符号的转换行为,其本质是在两种语言符号的"所指"间达成对等。这一语际转换行为涉及原语语码意义化和译语意义语码化两个主要环节。本文在讨论翻译的语际转换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对这两个重要的认知环节展开讨论,以揭示其认知理论基础和内在的运作机理。  相似文献   

14.
Moment inPeking的中文译本虽已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学者们仍对译作质量存在不同的看法。为了较客观地反映译作质量,语域分析法被运用到Moment in Peking两中文译本研究中。两译本分别从语场对等、语旨对等和语式对等的角度与原文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与张振玉的译本相比,郁飞的译本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与原文的语域对等,成功转换了原文文本的社会意义。同时,语域在翻译研究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有力证明,这对翻译工作者、翻译批评者及翻译教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多义词,要在译入语中找到与源语对等的词实非易事。此时,就需要译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便于使译文达到最大程度上的对等。文章就以翻译 The Making of Ashenden 时遇到的问题为基础谈论翻译过程中语境重构对确定词义和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赵静 《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10):104-107
翻译学研究需要借助其他相关的学科来辅助研究。文章以Mona Baker的篇章中的语用对等为基础,从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两个方面入手,具体讨论在语篇语言学的视角下,如何翻译才能达到语篇中的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17.
翻译对等问题一直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因此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来研究翻译对等是很重要的。本文从言语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要尽可能地实现语篇、语境、文化上的对等,以实现译文在多个项面的对等,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语义学,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探讨双语词典译义的认知机制,指出翻译与思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说明双语词典译义并不仅仅是寻找对等词,而是在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作用下,实现对源语语词的概念结构在目的语中的重构。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译义模型,并用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译者常常会遇到译入语与译出语不对等的问题。其中,首先遇到的词汇层面的不对等问题。因此,如何准确地确定词义,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译入语与译出语之间的准确转换,对于译文质量来说尤为重要。英汉互译中词汇层面不对等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特定文化有关的词的不对等、译入语概念在译出语中没有词化、译入语与译出语在语义区分上不同、词义冲突以及译出语缺少上义词或下义词。笔者就以上现象进行归类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连贯在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表明语义的关联性和语篇的整体性。本文指出除了传统的语义连贯、结构连贯之外,提出新的概念——语篇的认知连贯,认为认知连贯是语篇的超文本特征,属于认知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调整和认知补充两种模式。翻译过程中这两种方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