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精品图书三属性书业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精品图书时代已经到来,精品战略已成为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何谓精品图书?笔者认为,精品图书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属性:1.文化积累性精品书在内容方面一定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读者反复推敲,具有深刻内涵的精华之作;在思想价值方面,应当是人类进步的写照,具有前卫的思想和高远的见地;在知识性方面,应该具有比其他图书更为丰富的文化、历史或科学知识含量。如果是科技图书,应当反映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或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科技发明和发展;如果是文艺作品,应该是国内外…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看待电视剧的主流与非主流 通常所说的主流与非主流是就意识形态而言的,而对于电视剧这样的通俗文化来说,主流与非主流的定义与标准界定起来似乎很难明确,这里暂且将主流电视剧定义为“精品”。所谓“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目前为止,能称得上“精品”的电视剧应该说是屈指可数,而非主流电视剧并不是说它的立意不够高尚或表现手法不高明,只是娱乐与消遣的成份大些而已。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绝大多数作品应该归纳在这其中。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陈列展览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陈列展览精品的评价标准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必须研究探索的现实课题。把这些浅显而又深刻的问题搞清楚,对于我们提高陈列展览质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拍好戏,出精品,已被越来越多的电视人所重视和接受。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算精品,它有没有个具体标准?电视剧制作单位怎样实现这一要求呢?日前,笔者走访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北京中北电视艺术中心、中国电视剧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一年来有哪些优秀电视剧?  相似文献   

5.
精深 精湛 精良--评析中国电视剧的八次轰动效应(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审视,从近20年创作播出的数百部电视剧中,选取8部在各时期引起轰动效应的精品进行评析,从而管窥中国电视剧的成功之路和成功经验,意在揭示电视剧精品战略工程是服务于观众,抵制外来文化冲击,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红高粱》就是近年来产生的一部文艺精品。该剧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将电视艺术与文学经典完美结合,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较强。在山东、浙江、北京、东方四大卫视黄金档热播后,四大播出平台收视齐齐破一,网络播放量三周突破25亿,一举刷新电视剧网络播放记录。凭借原著和电影的影响力.《红高粱》广受观众青睐。纽约中文台跟播  相似文献   

7.
有不少电视剧爱好者希望知道:学习电视剧创作从哪里入手?创作电视剧和创作其它文艺作品有些什么不同?这篇文章集中讲一讲电视剧创作的来龙去脉。我国电视剧走过的路学习电视剧创作,需要了解我国电视剧发展的来龙去脉。在世界范围里,早在卅年代就出现了电视剧雏形。在我国,电视剧是伴随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反复播了好几遍。因为剧情有味道,观众很多,其中大概也有不少贪赃者。我希望他们不要若无其事看热闹,倒是应该照照和珅这面镜子。 电视剧不消说是文艺作品,里面有些人物和情节可能历史上没有。但是,刘墉和和珅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和珅特贪钱财也确是真事。乾隆死了以后,嘉庆皇帝马上抄了和珅的家,赐和珅上吊,保个  相似文献   

9.
目前,描写廉政建设,反腐倡廉的文艺作品,是不是多了?我认为不是。这和党中央所倡导的还相差甚远,还有距离。现实生活中存在这种事实,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来塑造这方面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因为反映现实是文艺工作者的永远主题。问题是这方面的精品太少了,不是过于浮浅,就是太理想了。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出的《省委书记》就有这样的感觉。这个电视剧的主线是描写大型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故事,伏线是反腐倡廉。按说这个现实题材是不错的,合乎当前的国情。作家选取这样的题材来描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看完以后,…  相似文献   

10.
当今电视剧的一种主要创作倾向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流行,而且大行其道地充斥于电视屏幕上。从最近湖南卫视播出的《孙红雷系列》《王姬》系列,到近时播出的《保卫爱情》系列,以及省内其它频道播出的《欲望》《豁口》《姐妹》等无不是平民化创作风格的蔓延。我国是电视剧生产大国,电视剧作为电视文艺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长期以来占据了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1.
李芳 《视听界》2014,(3):110-112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电视剧的创作,是精品电视剧创作实践中的主题化阐释,其核心是"精品",是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统一。就文艺范畴而言,精品是指在精神层面和影响力上能直指人心的,并且寄寓了时代意义、人文关怀和核心价值观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精神产品。电视剧精品则是指思想深远,有丰富的信息量和文化含量,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相似文献   

12.
高航  方箫 《新闻传播》2007,(8):33-33
许多文艺作品都有原创和再创。原创即“原生态”的作品,它是再创的根基。再创即改编、移植、二度创作。再创可以深化主题,再现精品,或者各呈异趣。  相似文献   

13.
铁凯宏 《新闻窗》2014,(2):67-68
所谓文艺节目的精品意识,就是人们对高质量、高标准的文艺作品在意识形态中的认知和认可意识。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欣赏各类文艺节目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强,作为创作生产文艺节目的部门、团队或个人,应该以此为事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接连问世。小说、电影、电视剧、绘画,许多创作人对此产生兴趣,推出一部部“精品佳作”来,都说是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时代和那些个人杰鬼雄。而在笔者看来,这些作品,还没有哪一个能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出楚汉之战非凡的社会和历史价值。至于人物塑造,更谈不上成功。个别的,甚至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专在情爱上作戏,质量低下。  相似文献   

15.
一、电视精品的正确定义精品的提法在新闻界已经不是个陌生的名词,1996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都提出“精品年”的口号。可见,新闻从业人员也已深刻地意识到只有树立精品意识,强化精品观念才是大众传媒树立权威形象,从而达到示范作用和普遍渗透的有力途径。电视是一种典型的展示媒体,因此,电视精品的定义有别于其它媒体对精品所下的定义。首先,它应该具备一切文化精品的内在规定性:即作品内涵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通俗地说,也就是电视节目在质的方面应该给人带来真、善、美的享受和陶冶,它在生产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渗…  相似文献   

16.
凡举传世之作,无不是以具有持续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为依托的。艺术形象是可以感觉到的思维,是表现创作者审美追求的载体,也是欣赏者目光注视之处。当我国电视剧生产呈直线上升趋势时,也进入了呼唤精品的时代,而精品是由那些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构建而成。从这个观点出发,艺术形象生命力的问题是电视剧创作的一个本体命题。当前,让我们从这个本体上进行探索,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电视剧艺术形象也和其他艺术形象一样是无法离开接受者而独自完成审美过程的。在审美活动中,艺术形象始终处于人化了的空间之中,需要借助媒体…  相似文献   

17.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时刻》与《焦点访谈》节目,分别于1993年5月1日和1994年4月1日开播,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它们开辟了电视评论节目的一个崭新时代,也给各地的许多电视台做了一个漂亮的示范动作。此后,各地都办起了类似的节目,而且都纷纷将它列为电视台的标志性栏目。有人还提出“东方时空”节目应该有一个信用卡的概念,意思是从这里出去的节目没有次品。显示了大家对此类栏目共同的期望。现在讲电视要出精品,似乎主要是指电视剧,“五个一工程”的评选,就是一个甄别确定精品的过程。如果说新闻节目也要出精…  相似文献   

18.
将精品战略进行到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精品图书,至少要具备这样三个条件:一、它必须能够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它必须是高质量的;三、它应该是人民群众欢迎的、喜爱的。  相似文献   

19.
蒋小平 《传媒》2021,(11):18-19,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台")是走在全国前列、有重要影响的省级广电媒体.长久以来,江苏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和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秉持"责任塑造形象,品质成就未来"的办台理念,始终把电视剧创作生产与播出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履行主流媒体责任,在电视剧创作播出领域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围绕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坚持早谋划、早布局、早实施,坚持"好主题+好品质+好影响",持续抓精品力作的生产与播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20.
浙江具有建设电视剧大省的良好基础和优势。浙江的电视剧生产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从1978年的第一部黑白片电视剧《约会》开始,陆续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精品力作,如《新闻启示录》、《女记者的画外青》、《中国神火》、《喂,菲亚特》等。近几年,浙江的电视剧生产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相对繁荣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