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意识形态,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中国“软实力”的视角,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软实力”的地位、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提高中国“软实力”意义、以提高中国“软实力”为目标,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途径等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过程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体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来看,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不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从理论渊源或思想来源上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及哲学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实践的维度来看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升华的过程;从理论主体视角来看,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断探索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过程。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再到中共中央新的领导集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西到中”、“从传统到现代”、“继往开来”、“以史育今”6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都随着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进步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谱写中国化时代化崭新篇章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原则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理论与实践发展、把握历史主动的智慧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守正”,体现在了诸多方面,从大历史出发牢固坚守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问题导向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基础上坚持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作出了深刻诠释与典型示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典型示范,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深远变革。守正创新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的鲜明品格,也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根深叶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贯穿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鲜明的思想主题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创新,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关键都在于坚持与时俱进。在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与时俱进的建设步伐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从实践上看,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指导思想上看,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作为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不仅体现为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发展逻辑中。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发展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地位和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通过对法的起源、法的本质、法的作用的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法学是真正的科学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法学又是不断发展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必将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回应学生的文本之问、现实之问、未来之问3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即以对经典文本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回应学生关于当代世界变化的“现实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奥秘的探寻,回应学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之问”,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发展史上,邓小平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根本原则的视角对“实事求是”作出了完整意义上的阐释和创造性的运用,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真正上升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命脉的高度,把“实事求是”发展为解放思想、真理标准、实事求是“三维结构”的有机整体,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有序化,从根基上拓展和夯实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深厚根基和不竭源泉。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面临诸多新形式、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面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变革,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应该突出和把握“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代问题”、“回到现实世界,回到人本身”等基本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时代”与“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说新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就是要不断提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文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破除对“三种”教条主义的迷信。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三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能在西方开花、向中国嫁接进而在中国结果。这里试从文化与历史的角度对“中华文化的西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的趋同性”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明确“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传入及其发展的影响”及“重新整合方法论 ,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中首提的“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栉风沐雨铸就光辉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伴随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了从第一次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百年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逻辑愈加深刻。这一理论显露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把握、对人民至上价值遵循的矢志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赓续与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觉贡献。深入学习“两个结合”重要思想,首先,从内在学理上探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其次,细致剖析每一个“相结合”及“两个结合”的丰富意蕴;最后,从整体角度辩证地把握“两个结合”不同的内涵侧重与紧密的内在联系。要坚持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在深刻把握中国具体实际中,作出了“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阐释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视角。从历史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理论逻辑看,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两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新发展成果;从实践逻辑看,中国共产党深入贯彻“两个结合”理念,在回答发展“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认识真理的道路愈来愈宽广。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必然要在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严密的科学思想体系中,既有基本原理,也有具体结论。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而具体结论则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当然,基本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的理论品格。“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 的理论体系,这是在系统地研究当前国内外形势特点和研究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基础上,完整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得出的基本结论。“三个代表”思想是从理论品格的内涵上又一次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是一个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从纵向看,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存在着不断的思想位移:革命时代,时代化引领中国化和大众化;建设初期,大众化引领中国化和时代化;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引领时代化和大众化.从横向看,当代中国面临的中西文化碰撞、古今思想交汇和新旧马克思主义并存决定了时代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三化”建设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方可人 《文教资料》2013,(19):70-7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主义”碰撞、交流与斗争中建立与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胡适作为非马克思主义者,固然是他所坚守的“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积极建设者与传播者,但是他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贡献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是应该给予客观公正评价的。  相似文献   

18.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都是为我们做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从创新发展到今天,靠的是一代一代的同时又是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坚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向新的阶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9.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题转换论”者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要转变到“建设”上来,实际上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毫无二致。“主题转换论”者所要实行的在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上的“转换”的根本错误,是在于未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其实质是用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起码是为资产阶级所欢迎的思想体系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丰富的历史事实证明了“主题转换论”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