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的爱欲追求,是主人公从宗教阴影下走出来的积极超越,自我超越和对历史的超越。它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禁欲主义一致,是呼唤社会文明进步的艺术表现。克洛德的爱情追求,由于他不可能彻底脱下身上的圣袍,难免陷入人性复苏与圣职羁绊的尖锐矛盾。宗教与人性的根本对立,克洛德超越历史的叛逆行为,决定了他的追求既不被民众接受,又为社会观念所不容。他最终不肯放弃救世主的方式.当然得不到爱斯梅拉达的爱情。但是,克洛德以性欲为主的爱情追求,是对人性存在的合理肯定;其悲剧行为,深刻揭示了宗教与自我生存状态的荒唐。其进步意义,不在于克洛德做了些什么,而在于他以什么为起点,他的行为方式对旧社会秩序有一种什么样的震撼。  相似文献   

2.
名著《巴黎圣母院》旨在控诉“宗教的桎梏”。克洛德·浮罗洛在宗教境遇中的人生悲剧 ,深刻地表现了宗教对于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主旨。而这一点在以往是未得到足够重视的。  相似文献   

3.
克洛德身份复杂:自然身份是“人”,社会身份是“副主教”。这导致他人格中本我和超我发生对立冲突,而最终本我战胜了超我,不仅毁灭自身,而且毁灭他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同时也启示我们思考人类如何避免这种悲剧来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暗含悲剧而又内涵深刻的女性形象,这些鲜活的形象引起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她们在男权文化下被迫害凌辱,在不幸的爱情中妥协退让,在人性的欲望中压抑沉沦。张爱玲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刻画,探讨人性的弱点,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痼疾,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和唤醒女性意识的深刻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人性和神性矛盾的角度分析《荆棘鸟》中拉尔夫的人格裂变, 并且探究了造成这种裂变的根本缘由主要来自宗教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自身个性弱点。以对比的手法对拉尔夫人格悲剧进行思考———人性的扭曲远远超出了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展示, 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挖掘了带有普遍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哈代的<苔丝>展示了这一时期英国社会的真实画面,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宗教思想.小说叙述了苔丝在面对悲剧命运时,对上帝的信仰经历了由困惑到失望最后到绝望的三个阶段,体现了上帝已经渐渐丧失了在人们心中作为正义的守护神的地位,对上帝崇拜的的宗教思想已被一种适应于人类和社会的进货论思想所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悲剧意识是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绝望所造成的。在楚国大厦将倾之际,在个人无法力挽狂澜且又深具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情况下,坚持美政理想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其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由悲剧命运造成的悲剧精神是对死的价值的尊崇。屈原超越丧失生存的兴趣且又无价值的死来证明个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与其空虚无意义地活着还不如死得其所的人生出路。他这种为了信念("信仰")而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亦受荆楚原始巫文化(宗教)的影响。笔者认为屈原对于人生出路的思考、宗教的认识是不同于佛教的。  相似文献   

8.
王姝  齐兵 《华章》2011,(31)
尤金·奥尼尔最为美国现代悲剧之父,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戏剧.他把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蕴含在悲剧人物的心灵世界中,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变化及命运彼此交融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戏剧悲剧性形成的根源,进而深刻探讨《榆树下的欲望》这一奥尼尔戏剧中的经典之作中所透漏出的人性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克洛德和蒙太尼里两个神父形象共性与个性的比较,论述了神父的反抗心理,肯定了人性对宗教的反叛精神,揭示了宗教的表现形式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0.
雨果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多个悲剧角色,悲剧色彩笼罩着小说全篇。《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四个代表不同阶层的男人与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之间的悲剧故事,格兰古瓦利用她保命,菲比斯贪图她的美貌并玩弄她的感情,克洛德因无法占有她而逐步毁了她,只有卡西莫多守护她至死。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迫害死在了绞刑架上。作者借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充分提现了命运和人性的悲哀。论文通过阐述爱斯梅拉达短暂一生的悲剧经历,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克利里家女孩梅吉与拉尔夫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详尽描述了澳大利亚的地域风光和人情风俗,探讨了社会环境和宗教意识等问题。人物行为和命运的必然因果关系:违背上帝意愿,并将遭受命运惩罚,是作者麦卡洛对宗教、基督教的传承和肯定。修女和拉尔夫们对金钱的崇拜体现了宗教的虚伪性。通过痛诉宗教虚伪性和天主教禁欲主义,考琳·麦卡洛提出对宗教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鸣凤与四凤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天使”型人物,而她们的结局都十分悲惨。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地位、性格缺陷、思想缺陷等。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还需要从性别、阶级等级和文化心理角度来探究。  相似文献   

13.
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哈代小说的命运观念。一是其命运观念的来源:他小时候受到来自母亲及祖母方面的重要影响,儿时的种种记忆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二是哈代所受的文学教育中,古希腊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作品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的悲剧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同样具有的浓郁悲剧色彩、人物命运的无可逃脱、浓重的宿命感等等,却都让读者感受到悲戚、痛楚与难以言传的无可奈何和命运极端的不合理;三是追寻哈代小说悲剧命运观念的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黑暗、贫富悬殊,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使无数贫苦农民破产,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哈代不由得去相信命运,那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使他成为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小说《药》中,深刻而又全面地描写了辛亥革命,并全方位、多侧面地以革命者夏瑜的悲剧命运揭示出民众与革命和革命党人的隔阂及民众的愚昧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使得夏瑜这一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 is good at writing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tragic conflicts between the new south and the old south.A Rose for Emily i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telling a story about a descendent of the declined aristocrat--Miss Emily’s tragic destiny.The text primarily analyses the causes of Emily’s tragic destiny.She is the victim of three aspects:patriarchy of the south,cruel social reality and smashed love.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悲剧与命运观关系问题,一直受到文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则以解读经典文本《俄狄浦斯王》为例,从新的角度,阐述命运观与悲剧的关系,正视悲剧中命运观的艺术性存在,并揭示出存在于文学样式中的“命运”的独特含义。从形式的视角说明悲剧是一个具有必然性的完整的命运幻象,并剖析悲剧精神用命运形式来表达的原因及其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踏着悲剧氛围走来的。殊途同归的悲剧主题首先源自女性书写者的创伤记忆和女性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所积淀的心理痼痰。女作家们以女性所特有的尖锐、激愤与性别意识,叙写了在社会变动和个人觉醒中的女性生存处境,敏感地表现了知识女性在奋力挣脱旧式的人身和精神锁链的同时又陷入新的异化状态时面对的痛苦、绝望的抗争等复杂心理状态。女作家们以悲悯的目光和强烈的自省意识,揭示了女性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北方农民奴隶般的生存状况和苦难的命运遭际,小说流贯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意识。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对于女性命运的探索与关爱上。  相似文献   

19.
从纳西索斯神话看“声音”的现象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神话里的爱情悲剧不胜枚举,而艾寇与纳西索斯的命运在揭示"声音"的现象学价值方面却具有独特的意义."声音"是主体存在的证据,声音只有在被听见时才有意义,而不说话的纳西索斯与只能重复别人话语的艾寇,都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在"说"与"听"的互动中凸显的"主体间性",是爱情的可能性基础.失去了这一基础的艾寇与纳西索斯,注定永远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小说,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不幸女性。在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中,萧红在刻划女性人物的深刻性和真实性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深切地关注和思考所处时代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萧红在揭示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时,也注重挖掘这些苦难女性心灵深处的闪光点和人格魅力。她笔下的女性充满着独特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