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敬仰语言大师 ,也就极容易养成仰视大师作品的习惯。比如 ,对大师语言的解读 ,就总习惯于分析如何如何美妙 ,而很少想过大师的语言也许存在着某些缺憾 ;有时即便有所感觉 ,也不相信权威的笔下会出现失误 ;更有甚者 ,居然能把瑕疵说得金光灿烂……久而久之 ,连教师都迷失了自我 ,僵化了思维 ,还想引领学生放飞心灵 ,岂不是天方夜谭 ?能不能换个角度感悟大师的语言 ?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或许就是我们的样板。在一次国际音乐指挥大赛的决赛上 ,前两名选手在指挥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一小段不悦耳的演奏 ,也都决不相信眼前的乐谱有错误而向评委欠…  相似文献   

2.
在《论俗语》中,但丁有两个文艺观点十分有价值:一是辩证地看待拉丁语的优点和缺点,并把其优点借鉴到建立意大利民族语言的方案之中。拉丁语曾是意大利的民族语言,但到了中世纪末期,它的缺点十分明显,即过分规范化,使它与日常语言脱节;作为教会用语而成为束缚思想的工具;过分强调语法而十分难学。这些使它走到了尽头。但但丁没有完全否定它,仍主张适当吸收其规范这一优点;二是辩证地看待俗语。但丁认为,各地俗语的优点在于本色、自然、易学。但为了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各地的俗语必须"放在筛子里去筛"。总之,最后建成的这一统一的民族语言,必须是"光辉的语言",既要来自民间,又要规范。综上可见,语言的辩证法如同一根红线,始终贯穿在但丁的俗语观中。  相似文献   

3.
4月27日 晴 忽然间,头脑一阵发晕,我便来到了这里,面前站着两位慈祥的老人。 “我是但丁。”谦逊的弯腰足可其见彬彬有礼,另一位不用介绍便知是浮吉尔了,惊喜之余,我立刻弯腰回敬。  相似文献   

4.
<正>他从小就是个患有严重口吃的孩子。10岁那年,他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话刚出口就遭到满堂哄笑,他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了口吃者的困窘。放学的路上,淘气的同学意犹未尽,仍然学着他口吃的腔调轮番表演,他哭着奔回家,母亲陪着他一起掉眼泪。一天,他看到《圣经》上说:上帝是万能的,只要信仰上帝,什么心愿都能完成。他  相似文献   

5.
一些主要的批评原理总能按照当代的意识形态传播于世,在崇尚理论准则的法国尤其如此。这无疑是因为在法国,这些原理使批评家们深信,他们曾经一度并且同时在参加一种战斗,在创造历史,在例证一种哲学体系。可以说,在过去的十五年间,法国的文学批评已在四个重大的哲学观点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首先是“存在主义”,尽管这种叫法尚有争议,人们通常还是这样沿用的;它产生了萨特的评论作品,例如他对波德莱尔和福楼拜的研究,对普鲁斯特,莫里亚克,吉罗都和蓬热等人的短评,最重要的是他关于热内的著名专著。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现在  相似文献   

6.
7.
但丁的目光     
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采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相似文献   

8.
嘉木 《父母必读》2011,(12):98-107
从宝宝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到咿咿呀呀说着外星球的语言,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在这样的声音里玩很多游戏。玩着玩着,突然发现宝宝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名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9.
夜已静谧,灯下沉思,往事如缕,尽浮眼前。 20世纪80年代初,我有幸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从中国去的人除了在翻译处从事语言工作以外,还有几位在业务部门工作,其中我比较熟悉的有两位:一位来自北京的水利专家,在水科学处(Division of Water Sciences)工作,另一位来自上海,从事教育研究,在教育结构、内容、方法及技术处(Division of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0.
步入教学的大门进行教育教学,需要我们不停地寻找理想的窗口即就是教研教改与教学的佳方。新的课程改革的窗口是用三维创新教学,更进一步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一个人在文化上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能被尊称为民族英雄的话,我看,在台湾工作多年的一个文人够得上是民族英雄了,而且是全中国的。他叫何容。 何容的大功劳是苦苦工作几十年,在台湾普及了“国语”。如今,除了很  相似文献   

12.
13.
结构主义把语言看做是一种结构。按照叶尔姆斯列夫的说法,“所有认定语言即结构的语言学,都是结构语言学”。那究竟什么是结构呢?“结构,就是一种相互关系。”布龙达尔引用了拉兰特给结构概念(应用于心理学)所下的定义。结构应用于心理学,是“以这个词的专门的和新的含义……对于构成一个整体的符号来说,与各要素的简单结合相反,它是由互为条件的各个要素组成的,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依赖于其它的要素并且只能同它们发生那样的关系。”这样,结构实际上就是系统,因为系统正是一个多部分互为条件的整体。根据这一点,能够断定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语感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随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日益显露出来,但是至今缺少理论上令人满意的界定和论证。从语言的出现造成意识心理和无意识心理的定位,以及无意识心理在人的意识活动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入手,可以看到语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无意识,由此,就可能深入探讨语感在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学习两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作为反映语言与人类思维、认知的关系一种方式 ,而不是单纯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 ,它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喻概念”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日常语言隐喻表达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欧洲中世纪最后一个伟大的诗人、《神曲》的作者但丁,一生酷爱读书,当他捧起书时,什么都忘记了。有一个节日的早晨,他的妻子叫他上街去买菜,而且嘱咐他最多一个半小时就回来,但丁走到菜场门口,就看到书摊上摆了一部新书,他拿起来一看,就爱不释手。于是就站着看,谁知一下读了五、六个钟头,直至感到饥火内  相似文献   

17.
方刚 《成长》2007,(5):95-96
词汇构筑着我们的语言,也构筑着我们的观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19.
在全球化的需求和影响下,英语被推动成为一种国际通用语(lingua franca),其非母语使用者的数量已远远超出母语使用者,很多人担心英语的广泛使用以及对英语的推崇会阻碍语言多样性的发展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本文针对此类消极观点提出辩驳,通过分析英语语言本身的灵活性和应用性特征,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激发起的对民族语言的保护意识和对多民族文化特征的承载作用,认为英语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对世界语言多样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消极作用并不明显,反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后两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的学术交流。自1972年中德两国建交以来,两国的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扩展,学习德语的人数也随之持续上升。歌德学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洪堡基金会等学术机构每年资助大量中国学者到德国进行深造研究,但大部分被资助者选择英语作为科学语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使用英语发言、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用英语发表文章。这一现象应当予以关注。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德语作为科学语言地位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讨论全球化语境下英语的统治现象对学术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