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的小学生习作,存在种种“被习作”现象,我们期待“学生心灵在场的‘真’倾吐”,期待学生不吐不快、“我要写”的主动习作。为此,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打破习作与生活之间的“厚墙壁”,挖掘生活中的习作源泉;营造习作的情境,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在命题作文及自由命题作文方面,都要留有一方遐思的天空。  相似文献   

2.
赵健  赵磊 《黑河教育》2009,(1):11-11
“无话可说”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要让学生喜欢习作,应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张扬个性的、乐于创造的和谐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写作的心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这样,习作教学才能“拨开云雾见日月”。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3.
秦庆华 《课外阅读》2011,(3):214-215
在习作教学中,“写不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是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天地广阔,教师应帮助学生走进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写”;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勤写日记,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学指导,让学生“会写话”。  相似文献   

4.
一、习作案例教学的构想 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往往采用命题作文,要求学生按教师提供的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而这些题目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因此,无法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写作方法的介绍也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与习作案例进行,往往是把教师对习作的感悟、体会和方法抽象地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对习作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畏难情绪,使习作教学走进一个“假、大、空”的死胡同里,学生常常感到“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这种习作教学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总结出“习作案例教学法”,并运用到苏教版第九册《习作6》看图想象编故事训练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小学的习作教学要坚持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学生的活动,写学生的学习、写学生的活动、写自然、写社会,丰富学生的实践,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和语言积累,并且与各类活动、各科教学紧密结合,要实行课堂习作和在生活中习作“多轨运行”,在生活、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和表达方法,做到“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语文的资源.”的确,语文的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尤其是习作.应该说,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化习作教学就是要寻找沟通生活与习作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所感所悟.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然而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小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面对习作普遍感到“两大难”:一是没材料写,二是有话写不出。而对于老师来说也苦于“难教”,如何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习作,使他们“诗”兴大发,并通过习作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驰骋想象、憧憬未来呢?  相似文献   

8.
现今大多数城市小学生学习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两点一线,路上还有长辈护送,想要“出点格”都不太有机会。因此,一旦遇到习作,很多学生会觉得没有新鲜事可写,对于那些“习作困难户”更是如此,每每拿起笔老半天憋不出一个字来。“写什么”不仅是习作困难生的坎儿,也是习作水平一般的同学犯怵的事儿。难道“金色的童年”真的沦落到如此灰暗的地步吗?并不见得!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2011,(6):17-17
2011年第四期的(《习作:为何而作.为谁而作?》让我面对作文教学豁然开朗。第一,习作教学应从生活需要出发,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写作是交际应用的需要,是情感倾泻的需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的同时体味到“写”和“成功”的快乐。第二,习作教学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同样也是作文语言的源泉。教师在命题时,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这样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习作教学:“习作即生活”,学生有生活为什么写不出表现自己真实生活的习作?这表面看似是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困难,其实,折射出我们习作教学的不足。习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情感的需要,因此小学生习作教学应关注“人”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创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东西就不鲜明、不生动,真情实感乃文章感染力、生命力之所在。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情感体验就能唤醒激活学生的习作之泉,只有让学生的习作之泉充满情感、充满活力,学生的笔才能谱写出动人的诗篇。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的细节,学会体验习作的情感。只要有了生活的积累、情感的体验,学生的习作就会为“厚积而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文难.难作文”,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撕挠腮,皱额锁眉.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语汇太贫乏,尤其缺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的痛苦.收到疗救的功效.我选择了一系列开启学生动笔作文的渠道。  相似文献   

13.
习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多样化的,因而学生的习作也应是多样化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模式上,不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空间,这种做法,就会扭曲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那些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化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作文,还称之为“得意之作”。在新课程的作文教学中,怎样做才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在习作训练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突出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式的习作大课堂。使学生爱写、会写、善写,写出真实的生…  相似文献   

14.
“言之无物”是学生习作时的通病,亦是我的苦恼之处。究其原因,当然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作文素材,无话可写。叶老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可见,习作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作文的乐园,因此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总是这样去做.并从中收获着学生带给我的惊喜。本学期初,我的一次偶然所为,  相似文献   

15.
《童年“偷”着乐》是根据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的相关习作要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入手,用儿童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写童年的喜怒哀乐。在习作过程中,我注意着眼学生生活,引出生活话题,激活生活素材,还原生活过程,分享生活乐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16.
冯齐林 《教育文汇》2014,(21):38-39
“作文难,难作文”,这几乎成了大多数中学生的通病。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皱额锁眉,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尤其缺乏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写作的痛苦,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一定要从平时的积累开始。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作文教学中“积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小学中高学段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但笔者经过深入课堂教材习作指导调查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挖掘不深,一味地强调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的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不多,忽视学生的习作兴趣,造成大多数学生挖空心思,勉强应对写作。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教材习作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支点,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引领他们会写、乐写,  相似文献   

18.
激活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走出“谈作文色变”的困境。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把习作引向生活;新奇的导写,自主的评改,是激活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就明确提出了习作指导应从生活入手。学生习作最要紧的是引导学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颖 《小学语文》2008,(1):76-78
“写一个印象深刻的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习作。这一单元紧紧围绕“作家笔下的人物”铺开,使学生感受了各具特点的鲜活人物形象。本次习作要求“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写人,学生并不陌生,关键是要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捕获人物特点的,正是自己心灵的感动、激动,甚至冲动。因此,只有那些平时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积累生活的孩子,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