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说明都是写作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教材中“议论”这章历来是大学写作教程中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训练比较重要的章节。由于“议论”本身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再加上“议论”对议论本体要求较高,造成了“议论”教学的客观困难。“议论”是大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他们表达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很有必要让大学生掌握更扎实的“议论”表达能力。我带着“啃骨头”的心理,尝试了几年“议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和鼓励。在组织“议论”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徐红钢 《语文天地》2013,(11):33-36
“议论场”的视域:议论的发起者;议论的接受者或批评者;议论的内容和语境。这些要素构成了议论场,它与议论的解释和评价密切相关。议论场决定了论证模式,论证模式决定了议论言语的特征,可以称之为“议论句链”。并且,议论场还将决定议论文阅读的方式。笔者还提出了一个“评论模式”。本文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对《师说》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3.
“议论”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要安排“议论”这一环节?怎样使初中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议论?“议论”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做法海安县李堡中学周庆钟我运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改革已有两年多了,我对教法中让学生议论这一重要环节有着深切的体会。“议论”确实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得到充分的暴  相似文献   

4.
与某君谈文,请教口头议论与辩证思维的训练问题,他说——早些年,曾把作文讲成“写话”,意思将是:话录成书面,便是文章。我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常抱怨“议论难”,“不会议论”,殊不知他们整天同议论在作伴。不妨出个口议题:议论在口语中的百分比。实际生活中,和颜悦色的促膝谈心,脸红脖子粗的大声抗争,或对某同学论长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议论与议论文章的议论区别何在牛殿庆,周采霞做为一种写作表达技巧,刘熙庆先生给议论这样下的定义:“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①刘忠惠先生是这样下的定义:“议论,即说理、评断...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议论     
诗歌创作要用形象思维,不能象散文那样直说,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诗歌能不能发议论,议论和形象思维是什么关系,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过去有些诗评家认为,诗“切忌议论”,说一发议论,就没有诗味了。自宋代严羽提出反对“以议论为诗”的观点以来,应和者不乏其人,明王世贞就说,诗歌“一涉议论,便是鬼道”。清方东树也说:“以议论起,易入陈腐散漫轻滑”。在他们看来,议论和诗歌毫不  相似文献   

7.
在明确了“适当议论”议什么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掌握各类用于议论的词语。 中考作文的“适当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灵活多变,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集中式 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叙事、描写,议论集中在一个部分进行,多数安排在结尾。有一篇中考作文《真情》,前600字用于叙事,结尾90字集中议论,深入挖掘所叙事件对“我”人格的影  相似文献   

8.
《大纲》要求对初三学生“着重培养议论能力”,使之能“写一般议论的文章”。但我感到,议论文写作训练若到初三才起步就显得迟了。最好是初一起始阶段,就注意利用记叙文中的议论因素,对学生进行一些初级阶段的训练。初中记叙文中的议论因素,大体有这样三种情况: 一、首尾议论。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篇议论,点明“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的原因,是“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结尾议论,则是概括了总理的崇高品德,深化了一件珍贵的衬衫的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我让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9.
<正>“话头”,是指“谈话的头绪”,或“打开话题的言谈”。李芳杰《说“话头”》一文从语言学角度将“话头”定义为:“经常位于句子或段落前面,后面有较大停顿,用于引出某种观点、议论或事情的以动词收尾的言语片段。”她还对“话头”进行分类,并指出“话头”的三大作用:1.引出观点或议论,主要是引出作者/说话人的观点、议论;2.作句子或句群、段落的形式标志;3.在句与句之间起一定的关联作用,使被连接的句子组成一个句群。该文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语言学的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0.
大周末与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常听到不少人在议论这样一个话题,大周末究竟该干些什么,干什么最有意义。有人说,休息好,玩好是第一位的,因为忙忙碌碌一周了,理应如此,有人认为,朋友相聚,热热闹闹,了却一桩桩难以实现的团聚梦,也在情理之中。总之,人们谈论最多的大体上跟“玩”、“乐”、“聚”分不开。但时间一长,笔者又听到一些人在议论,原来这老玩儿  相似文献   

11.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2.
谭献《复堂词话》称誉蒋春霖为“倚声家杜老”,此说在近现代词史上影响极大,几成定评。就学术观点而言,“倚声家杜老”说并非空穴来风,是否成立,尚值得深入探究。然而,在阶级斗争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蒋春霖及其《水云楼词》却受到不应有的贬低和曲解,因为他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不少学者对蒋春霖“倚声家杜老”一说或武断否定,或淡化回避,对《水云楼词》缺乏细致精微的品鉴。本文将蒋春霖、杜甫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在比勘他们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推证彼此文学思想、政治立场的潜在联系,进而抉发“倚声家杜老”说的合理内核。并剖析蒋春霖不能配享草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叶璐  徐宁 《巢湖学院学报》2005,7(4):126-130
新闻评论又称"言论".它的主要功能是要塑造和引导社会舆论,就是通过作者对新闻事实、新闻话题的分析,议论和说理来发表意见.主持人个性化评论在新闻评论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在地域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创新,尚须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5.
西汉散文,尤其是西汉的政论散文,在书写内容和话语形态上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为其后的散文开启了写作形态上的规范。讨论西汉政论散文,不可忽视贾山《至言》对于西汉初年以及西汉中期散文的影响。这种影响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论说的内容促动了“过秦”思潮的发展;语言表现手段促进了西汉政论散文写作形态的变革;引事取譬的方式促进了西汉散文用事方法的变化。虽然贾山《至言》的影响力远不如西汉一些重要的散文家大,但其首开范例之功,却不可埋没。  相似文献   

16.
"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是晏几道的知心朋友、诗词大家黄庭坚对小山词的精妙评价,并屡被引用。而关于它的具体含义,至今尚无满意的解答;其实它应该是指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语言上的清词丽句,第二是结构上的曲折顿挫,第三是声韵上的清壮响亮,第四是声调上的抑扬顿挫。  相似文献   

17.
对于明清之际小说评点的研究, 或侧重于对其评点源流的探寻, 或关注作者在评点中表现的文学观念, 评论者总会不自觉地以严格的文学批评或文学创作为标准来要求或评判小说评点, 这样的评论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忽略了明清小说评点的本真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评点的叙事学分析, 并引入西方新批评来展开平行讨论, 以此观照小说评点的独特形态并尝试解读评点家们的“文心”。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一种常见体裁,它引领媒介的主流舆论,分析复杂的社会新闻事件,影响和设置着大众的议论话题。但从其现状看,比较突出的现象是,文章中往往包含了太多的说教因素,缺乏以情感人、以理悦人的从容和气魄,缺少幽默、调侃等豁达的因素,往往不易被大众接受。如何让新闻评论更易于被人接受,本文围绕新闻工作应保持贴近群众的要求,结合李长春同志提出的“三贴近”原则,从新闻评论语言的五方面创新着手,谈谈新闻评论语言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9.
古今<<虬髯客传>>研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料匮乏与研究方法的简单单一、相对落后,制约了对《虬髯客传》的突破性学术研究。在古今研究家所持的三大主要说解中,“文人游戏”说对历史真实与虚构真实辩证关系认识不足,并不成立的“侠义”说起了严重误导作用,“士”之政治人生追求说有待完善。应对古今《虬髯客传》研究进行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0.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