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恽逸群同志(1904—1978),江苏武进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从三十年代起先后在上海、香港等地的新声通讯社、《立报》、《生活日报》、《译报》、《导报》、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任职.抗日战争胜利,进入解放区后又在新华社华东总分社、《大众日报》、《新民主报》担任领导职务.建国以后,担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华东新闻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新闻政论写作,笔锋犀利、见解卓越;同时,潜心于新闻学的研究和新闻教育工作,著有《新闻学讲话》一书(1947年7月冀中新华书店出版).这个《讲话》是一本仅三万余字的小册子.在当时  相似文献   

2.
<每日译报>的前身是<译报>. <译报>于1937年12月9日创刊,由夏衍主持.当时上海已经沦陷,所有的中文报纸,除汉奸的<新申报>外都被停刊.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方便报道有关抗战的消息,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便创办了这份专门刊载译文的小报.  相似文献   

3.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 ,同时也是以译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本文从《时务报》的办报方针、译报的来源、译报的内容、译报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对其译报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加深对《时务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国际新闻界》2012,(6):107
《成舍我新闻学术论集》于2012年5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成舍我文选,包括新闻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和早期作品十二篇(包括新闻作品、诗作和译作等)。第二部分为当年北平《世界日报》、上海《立报》和《香港立报》的总编辑、总经理、主笔、副刊主编撰写的短论的汇集。第三部分为"成舍我先生  相似文献   

5.
创刊于1935年9月的上海《立报》,是一份四开小型报,它独辟蹊径,出奇制胜,在报业林立的上海一举成名。作为小型报的《立报》,它后来居上,在发行上曾打破自有日报以来的最高销售纪录。该报不仅在上海新闻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同时还书写了我国新闻史上亮丽的篇章。为此,笔者拟对《立报》的成功经验及原因进行比较全面而细致地分析,以供当今媒体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闻学大词典载:恽逸群,中国新闻记者、报人、新闻教育家,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39年,曾先后任《立报》、《译报》、《导报》总编辑;1949年后,任上海《解放日报》副社长、社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华东新闻学院院长.  相似文献   

7.
《译书公会报》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译文专刊,属上海译书公会之刊物。该刊主要译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五国的政治、外交、经济、工业、军事、医学、物理、化学和商务等领域的论著。本文从《译书公会报》的译介范围、译介内容、译者基本情况、编译策略、政治立场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在翻译史上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冯晓婷 《新闻世界》2011,(5):132-133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便是译报,《时务报》的《东文报译》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东文报译》关于各国的译报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从日本传入的知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9.
为《立报》立功的“顾竹轩案” 1935年在上海创刊的《立报》,是个影响很大的小型报。虽然只办了两年多即迫于战火,于1937年12月停刊,但销数竟达14万份,开当时报界的最高记录。《立报》拥有如此多的读者,是由于它的政治态度比较好、内容丰富、编排新颖等多种原因,但《立报》开始受到读者欢迎,却不可不为一件社会新闻记上一功。  相似文献   

10.
他注定了与报纸结缘。1979年元月,上海港务局宣传处新闻干事董文俊,受局党委指派,负责筹办《上海海港报》。虽说当年的董文俊已有近十年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大报刊撰文的资历,但却从未办过报。有人说,办报是一件受苦受难的差事,而办企业报则是苦差中的苦差。初创《上海海港报》时仅他一人。采、编、排、校全由他包干。经过几周的伏案拼搏和数不清的不眠之夜,一张很稚嫩的《上海海港报》终于闻世了。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新闻晨报》和《新闻晚报》从发行速度、开拓区域及灵活性三个方面人手,对两报已有资源进行了整合优化:一是发行竞速,利用户外看板滚动插放两报新闻。该户外看板为1.6米高、1.4米宽的直立有机透明板。分布在上海15个中心商圈,每天两次滚动插放两报当日要闻,突破了原有的报刊发行界限,提高了对受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1993年3月,中国大陆新闻史上第一张彩色对开日报《东亚运快报》在盛会来临之前创刊。隆重的首发仪式在上海的象征地外滩召开,东亚运组委会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龚学平出席仅式并第一个为彩色《快报》义务售报。这一新闻事件本身立即成为不胫而走的热新闻。《快报》的诞生,轰动了上海滩,震动了新闻界。漂亮的创刊号在人们手中传阅、传阅。主办这份报纸的不是实力雄厚的大报,也非谙熟体育的中央级专业报;填充大陆新闻史一项空白的,是上海青年报一批敏感,活跃、富有开拓精神的报人。青年报人抓住了机遇  相似文献   

13.
陈英士是辛亥革命酝酿与发动时期重视舆论宣传的革命党人之一。他从1908年秋筹办《大陆新闻》起,到1916年夏被袁世凯爪牙暗杀为止的8年间,先后共创办或资助过《中国公报》《民声丛报》《民主报》《民立报》《太平洋日报》《新汉报》及《上海民国日报》等多家报纸,但他在“二次革命”失败之后,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党报《五七报》,为当今《中国新闻事业史》等专著所未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上海公安文化丛书之一的《穿越橄榄林———钱承飞作品选》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1月出版,社会学家邓伟志为该书作序。钱承飞系上海法治报交通安全周刊编辑部主任,本书收入他近几年各种题材、样式的新闻作品50余篇,尤其是交通法治类的新闻作品写得很有特色,有的曾在上海  相似文献   

15.
苏雪峰 《新闻传播》2010,(2):115-115
《北京晚报》是北京都市报晚报的领军报纸,《新民晚报》在上海独步晚报市场。研究《北京晚报》和《新民晚报》的社会新闻,对于了解京沪两地的文化内涵,了解两地的办报理念,寻找在两地办报的无竞争空间和借鉴两报的社会新闻报道手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05,(1):32-32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去年11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在北京、天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同时面世。该报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主办,是中国第一张跨地区、跨媒体运作的财经类报纸。  相似文献   

17.
《译报》创刊于1937年12月9日,为避免日寇迫害,假托是外国人所办,其实由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和江苏省委领导。夏衍、梅益、王任叔、张宗麟、林淡秋等同志负责编印。创刊后被查禁。1938年1月21日改名《每日译报》再度出版。  相似文献   

18.
去年,是《长安报》的“丰收年”。我报10篇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在全国、省、市好新闻和好论文评选中获奖。说起获奖作品,编辑记者议论纷纷:荣誉,有《新闻知识》的一半。我报创刊于5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停刊,1987年复刊。10多位编辑、记者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尽管大家办报热情很高,但是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实践经验,因此,形势逼着我们走在职学习的路子。我们把全国多种新闻理论刊物作以比较,认为《新闻知识》雅俗共赏,既有专家们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2013年《新闻实践》发生了哪些变化?2014年《新闻实践》为什么要变身为《传媒评论》?改版后的杂志如何发展?……围绕这些问题,在2013年12月26日举行的《新闻实践》2013年度编委会上,浙报集团总编辑李丹与来自全省11家市级党报以及30多家都市报、专业报、县市报的社长、总编们展开探讨,并提出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七年末,上海新闻事业处境艰险,由于在形势变化条件下新的斗争方式的采用,中国新闻史上展开了别开生面的一页.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突然出现了一份四开小型日报——《译报》.这份报纸所有的新闻报道和文章,都是从各国报刊书籍中翻译出来的.在精编的原则下,各稿短小精悍,战斗力特强,确是一件创举.这份报纸的出现,是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的.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发动"芦沟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