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要彻底改变现行中小学教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状况,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注意下面三点: 一、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四大精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相似文献   

2.
“并轨”高校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张发林,赵宋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轨”制度的实施,随之而来的是转换办学机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是“并...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了培养出大批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为了加速中学数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我们从94年上期开始  相似文献   

4.
交通成人教育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祝炳发上海海运学院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成人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也同时由国家指令性计划培养分配即“统包统分”模式向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转变。这种转变促进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大学生档案:一是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二是使  相似文献   

6.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要在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毕业生就业等环节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7.
高职教育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用人机制和用人要求发生的变化,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技术型创新型人才上来。因此,实习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针对石油高职教育中的校外生产实习教学,对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技术型加创新型”石油人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校外生产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全面综合素质教育的提法已为广大教育工…  相似文献   

8.
独山子硬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当前,经营机制的转换、三项制度改革的举措。“下海”经商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人才管理机制也必须随之转换,要尽快把过去的一套管理机制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机制。我们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也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为建立新的人事管理机制而努力。 一、人事管理干部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 高等学校人事管理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在当前形势下,主要应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相似文献   

10.
阳信县建立职教新体制山东省阳信县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树立职教观念,改输送“飞鸽”人才为培养“永久牌”人才,确立“三龙”目标,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新体制。阳信县为实现“三龙”目标,积极建立起适应...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一项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英明次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促进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等进入市场。为此,作为直接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成为当前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强调指出:“必须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干部,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抓紧做好。”①“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②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上以经济实力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一定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是领导人才能力和素质的竞争。从国内发展看,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领导干  相似文献   

13.
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并行不悖的。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强化自己的教育功能,与其他学科教育一起形成合力,尽快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来。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按步就班的大学浯文教学是无能为力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主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达此目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调整,或有所改进、改革,以便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在效率致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因此,课程的内容、目的、方法,都需要有突破性的改进、改革。”笔者亦认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改革,其重点是:第一,建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第二,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机制;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性环节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工人阶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进一步加强职工教育,努力提高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技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重大的变革中,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同样,对高等院校在培养人才的素质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作为培养下一十世纪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根据上述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越来越高。我校作为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必须面向市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探索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正是一种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良好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以计划为主向市场为中心的经济体制变革中,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校德育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要从具有超前的社会功能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全面地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德育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首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关系;其次,要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能够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来。市场经济下的德育工作,首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有充分的认识。市场经济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经济运行模…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奋斗。在这个重要时刻研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他还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意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同样,严峻的事实也摆在我们的面  相似文献   

19.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人才匮乏,中专学校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的中等“技术型”人才。在当今市场经济时期,机电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王国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而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那么,作为直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