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走向社会大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实施以课程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社会大课堂建设,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成为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语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利于语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对现行的语教材进行适当的挖掘、慎重的筛选、合理的变通。比如,在阅读中可以挖掘写作素材等。这样,会使教学更有效率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参加社会大课堂的学习已经成为北京地区中学生的必修活动。对于社会大课堂基地资源的开发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本研究立足于社会大课堂中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探究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力图以课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活动中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和探究学习提供了课程资源,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广阔平台。因此,依托各学科教研员的教学专业支持,社会资源基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有为中小学课程教学服务,才能具有生命力;同时要研究制定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指导教师有效地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实践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5.
6.
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是物理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展览、科技馆、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受到良好的科学教育,除了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之外,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部分权利下放给学校和老师,那么学校和教师就有权利研究编写出有具体特色的校木教材,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将基地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学科的资源转化策略。对应教材内容转化课程资源资源基地中的资源有些可以与教材直接对应。如在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农业工具的演变》一课中,关于农业工具的演变,教材中呈现了不同历  相似文献   

9.
《教师》2016,(15)
课程资源是学生和课堂之间有效连接的桥梁,包含了与教学有关的多种资源。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从儿童社会生活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综合性课程。在传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思想以及教材局限性的影响,更多地将教学重点放在教材、大纲以及教参上面,而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挖掘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0.
肖凤霞 《学周刊C版》2014,(9):139-139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人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8年9月,北京市启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社会大课堂工作的推进不仅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广阔的实践天地,也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众多的资源单位,我们首先明确的是并非所有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并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然而,在日常的听课和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习惯于以往课程执行者的角色,课程开发意识不够,尤其是对区域内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即使偶尔利用到身边的课程资源,往往也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良 《考试周刊》2009,(18):198-198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和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新思想品德课强调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念、体验、内容出发,选取学生关注的生活话题,把它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从2007年酝酿,2008年9月1日正式启动。这一工作使学生可以跳出封闭的教材和课堂,与自然、社会有机交融,这对于密切教育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完善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提出:“课内书面作业不少于8分钟。”“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法,经常随机地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而小练笔是课堂读写结合练习最有效的方式。在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练笔的资源,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挖掘教材文本资源,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肖德生 《甘肃教育》2020,(3):152-152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有教材资源、课堂资源、课外活动及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等,积极挖掘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材、课堂、课余活动中挖掘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具备一双会观察、会发现的眼睛,就会有许多全新的,难以预见的课程资源,等着我们去挖掘和使用。而这些不尽的资源,才可能成为教材合理的补充,更极有可能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形成综合素养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马泰田 《时代教育》2012,(9):157-158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与完善,中小学美术课程越发的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取得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同样的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如何充分发掘和提高中小学美术课程中资源是我国中小学必须正视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地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小学美术课程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一大特点是课程资源的变革,即教材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作为语文教师要有灵活运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能力,从而构建动态的语文课堂。一、捕捉课堂生成的资源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是非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创新的。教师要敏锐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学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能迅速地捕捉不断生成的资源,加以提取、筛选、整合,并把这些不断生成的资源转化成新的教学内容。例如:一位教师上公开课,一切准备就绪,正要上课时,班上一位女生突然大叫:“虫!虫!”原来这位女生的书本上有一只壁虎。老师见此情况,想上前抓,可又害怕后退了两步。这时一位男  相似文献   

19.
课程化成为社会大课堂的一个发展方向,需要把大课堂的资源应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文章探讨了学区如何依托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社会大课堂课程化研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语文”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渗透,和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风,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了秉承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个亮点,语文教材中一单元一次“综合性学刊”的设置,是对语文课本学习的提升与拓展,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