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恩格斯晚年分析和研究了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新认识和新理论,对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年恩格斯对拉萨尔的机会主义、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恩斯特的"跳蚤"青年派、布朗热的复仇主义、布伦坦诺的讲坛社会主义、洛贝尔图斯的资产阶级庸俗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捍卫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去世后,为了丰富马克思主义,给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他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与策略作了深层思考,提出了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系统构想,阐明了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政府基础和反对机会主义问题,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成果,启迪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启迪了中国共产党正确开展两条路线斗争,加强了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10-119
在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的理论语境中,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视点。恩格斯晚年的历史唯物主义通信并没有修正和抛弃他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解读,经济决定论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内核。恩格斯晚年进行了一种形式上好似"闲棋冷子"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但这一研究不仅丝毫无损于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主题,而且恰是与这一主题深刻关联的,因为正是这种这种本质上隶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为马克思哲学改变世界的主题提供了逻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晚年的恩格斯面对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新形势,深入思考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形势与策略,系统构想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性。这些新思想都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无产阶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特点,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8.
面对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恩格期从两个方面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方式,一方面指出: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是“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另一方面,恩格斯依然强调“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即通往新社会的惟一大门”。恩格斯的这些探索对20世纪东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深远的影响,2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暴力革命的路径继续探索,用暴力手段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取而代之的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本文称这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制度代替”方式。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则沿着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的路径向前探索,并建立了适合西方国情的理论框架,本文称这种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价值代替”方式,这两种方式将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晚年书信中重新阐述并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与内涵,在承认经济基础第一性作用的前提下,重点阐述了上层建筑第二性反作用与相对独立性,提出"历史合力论",指出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性规律与偶然性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肯定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的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任务更加紧迫与明确,更加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与引导。再读恩格斯晚年的唯物史观书信,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提出了许多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新理论:首先论述了建党的必要性;党纲是党的标志,制定党纲必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党的纲领能否实现,取决于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在强调集中领导的同时,阐明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的意义;阐明了机会主义的实质、特点、活动规律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最后,学习恩格斯:始终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场合都不能发表离开党的立场的见解,为党的工作奋斗终身,坚信共产主义必胜。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用毕生精力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即从理论形态、制度形态、实践形态、方法论四个方面研究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晚年十分强调时代发生的变化,十分注意纠正对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绝对化”理解的倾向;恩格斯晚年坚持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不是为了维护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权威性,而是为了保卫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面对当时欧洲经济学的不同流派和不同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恩格斯主张要作细致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反对采取简单的否定了事的方法;恩格斯认为,边际主义最根本的就是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很多科学的和合理的成分,从而动摇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产生了边际主义对传统的经济学的反动,导致经济学“庸俗化”的滋蔓。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格斯晚年在他的一些论著和书信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精辟论述。我们侧重分析和梳理恩格斯晚年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关论述,以此加深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特别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科学社会主义对以往历史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作了一个终结,而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基本上是一致的,但随着社会状况的新变化,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有了一些发展。本文着重阐述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晚年对于社会发展方面问题的独到见解,是他一生思考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结晶.在恩格斯晚年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斯敏锐地观察到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和股份公司的兴起等一系列资本主义新现象;社会历史条件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活动也应有所转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斗争新形势,恩格斯对无产阶级的斗争策略进行了灵活的调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恩格斯不但没有放弃共产主义信念,反而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晚年的陈独秀仍然是一直信仰社会主义,主张实行社会主义的,并不曾放弃、否定,所坚持的是生产力发展,实行民主政治的社会主义。在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而只能采用资本主义的办法,尽快地发展生产力来为实现社会主义做准备;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陈独秀主张在经济上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则应实行"大众民主"。  相似文献   

17.
面对 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恩格斯从两个方面探索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方式。一方面指出 :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进行合法斗争是“一件新的武器———最锐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另一方面 ,恩格斯依然强调“无产阶级不通过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夺取自己的政治统治 ,即通往新社会的惟一大门”。恩格斯的这些探索对 2 0世纪东西方的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 0世纪东方的社会主义运动沿着暴力革命的路径继续探索 ,用暴力手段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 ,取而代之的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本文称这种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制度代替”方式。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则沿着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普选权的路径向前探索 ,并建立了适合西方国情的理论框架。本文称这种代替资本主义的方式为“价值代替”方式。这两种方式将在 2 1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中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制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于自然生态的颠覆性:颠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既有关系,人类的自然生态问题得以肇始并愈来愈凸显;阐发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根本诱因的制度性:自然生态问题虽然体现了现代工业发展的某些共性,但人类自然生态问题的根本诱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制度的超越性:人与自然可以通过"提升"达到"和解"并最终实现"和谐",首要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提升"即变革社会制度并以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9.
《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它首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首创意义的观点,对马克思后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这篇文章,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以人口增长必将快于生活资料增长为理论依据,试图说明社会中总会存在部分过剩人口,并宣扬无产阶级的贫困与过剩都由人口原理所决定,以此为资本主义制度作辩护。为捍卫无产阶级的生存和发展权,恩格斯从人口增长、生活资料、社会救济和立法三个角度对人口理论展开批判,指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无产阶级贫困和人口过剩的根源,打破了马尔萨斯人口绝对过剩的神话。马尔萨斯将人口问题简化为人口和生活资料比例失衡问题,而恩格斯对人口理论的批判却启示我们:现实的人口问题是人口与资源危机、人口与需要满足和人口与分配不均等众多问题的复杂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