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近期收集到一件电报报费收据,65×130mm,盖有1957年8月20日青海贵南双弓形日戳,背面却是作废的普4型欢庆图剪纸邮简的正面,邮资图上加盖“邮资作废”。据刘广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邮资片封简目录》记载,这类邮简于1956年4月停用后,剩余未售的加盖“邮资作废”或“邮电公事”使  相似文献   

2.
读2483页李玉清《邮送电报》一文,很受启发,且作必要的补充。 电报业务规程规定:电报传到收报地点附近邮电局(所)后,改按挂号信件随邮班投送。一般来说,只是从送报员手中转到乡邮投递员手中,送报员在邮送电报登记簿上登记后,交给乡邮员签名签时即可,因为这仅是邮电内部工序转移,从不收费。也谈不上贴邮票。 但在1970—1973年之间,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市县  相似文献   

3.
我和《集邮博览》相识已有30个年头了。伴随她同行,见证了她从单色到套色,从铅印到胶印,一直到全彩,从“丑鸭”到“凤凰”的变迁。第一次见到《北京集邮》是1982年10月,是北京一位邮友寄给我的。这本由北京市集邮协会主办的《北京集邮》创刊号,虽然只有32页,但设置了“邮票百科”、“邮风与邮德”、“邮学研究”、“世界邮坛”等栏目,文章精彩且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于一体,让我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4.
2011年4月17日,想给省外邮友寄几枚当日增发的《中国飞机(二)》邮票实寄封,很早即从乡下赶到城里。早晨的雨非常大,虽然淋个透,但我还是用雨伞尽量保护好胸前的包,因为里面藏有几枚已给邮友写好邮寄地址的信封。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6.
常说送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而获取外邮邮识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浏览外邮目录。笔者近期搞到了最新的2005年版美国SCOTT目录的光盘,大大地“时尚”了一把。现将摸索到的体会与诸位交流。首先得配一台笔记本电脑。我目前用的是DELL公司出品的LATITUDEx300型,光驱外置,故主机重量仅1.35kg,最大好处是携带方便,便于和邮友共同切磋邮识,地点不受限制。如果是台式电脑,则只能一人在家钻研,少了点“分享邮识”的乐趣。  相似文献   

7.
尚立和 《钓鱼》2008,(13):20-23
马建华钓友: 你好! 我是山东栖霞钓友尚立和。 本来想写封信直接邮给你,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因不知你的地址,无法邮寄,而且我也想将这些看法告诉广大读者,一是呼吁认识盲区好钓鱼,二是警戒和鞭策自己,倡导钓鱼界各位钓友,  相似文献   

8.
李近朱 《集邮博览》2011,(11):20-21
写下这个题目,先要作些解释。邮票中有“票中票”的图案,以及此类专题的集藏;而这个“邮外邮”,则是我杜撰的一个词语。说的是和“邮”本不搭界或关联很少的“邮外”领域,竞多方位的运用了“邮”的表现元素。于是,我便给了这个现象一个自创的概念,称作:“邮外邮”。  相似文献   

9.
更正     
我国首位国际邮展评审员梁鸿贵曾在明信片上为我题词“邮谊至上”,表达了老一辈集邮家对邮谊的珍视。每当我看到达张明信片,总联想到那些曾支持与帮助过我的国内外同好,荷兰集邮家德拉马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最近收到延陵邮学会寄来的邮会成立五周年庆典邀请函(图1),该函件采用"映日荷花"普资片双片加印,江苏省邮政广告有限公司发布,编号12—320400—11—0004—000,模切线连接的回函片(图2)采用了新颖的中国邮政"回邮通"业务。该片右上方加印"中国邮政”及“回邮通”标识(图3),印有“无需贴邮票·直接邮寄”字样,文字下方印有条形码和“607014057004”数字编号。  相似文献   

11.
拜读《集邮博览》2005年第4期刘化刚先生《“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文章后深受启发。在笔者的脑海深处,对刘先生提到的两种“邮票”似曾相识。记得大约是1996年期间,曾收集到一些本地使用的“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于是翻箱倒柜,居然把它们找了出来。为了弄清它们的用途及使用时间,多次到相关单位进行了解,有了一定的收获,现介绍给大家。“会计邮票”和“电报邮票”的种类及印制单位我所收集到4种“邮票”,均是贵州省思南县农业银行专门印制的,由思南县印刷厂印刷,用纸为50  相似文献   

12.
多年前,在《国粹邮刊》上读到张赓伯写的《施家铎》,印象非常深刻,施家铎的影子时时在脑海萦绕浮现,挥之不去。这倒不是心疼他把早期珍邮包起藏于枕底,致使珍邮粘结一片。我痛惜这位“未来的邮坛大将”青年夭折,壮志未酬。我很想知道,这位寂寞无闻的集邮青年,生前除了买邮藏邮之外,是否也曾研邮和写邮?当时,我除了张赓伯写的“小传”,施家铎的集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珍邮     
立健 《上海集邮》2002,(6):45-46
湖南王新生问 常在各种邮刊邮报上看到“珍邮”两字,我知道中国邮票中确实有很多珍邮,有些还是世界级的,但我只集新中国邮票,故很想了解新中国邮票中哪些才算得上是珍邮。 答 在答复这个问题前,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珍邮(或称“珍品”),大多数集邮者认为珍邮就是价格特高的邮票,这种看法虽不算错,但不够全面。人们  相似文献   

14.
乐在集卡中     
到2003年,企业拜年卡发行整整十周年了,对于收集企业拜年卡的邮友来说,是该好好庆贺一下。进入20世纪90年代,邮市几次走入低谷,打折票铺天盖地,某日我收到一邮刊,内容就是企业拜年卡(当时叫“企业金卡”),我当时不知此为何物?就去函向其请教,经其介绍和启发,我开始走进了企业金卡的收集行列。因“金卡”的发行刚刚开始,且发行品种又不很多,很快就集齐全。因当时的“金卡”印量都很大,往往一种卡占了好几个组号,收集组号又成了我收集的目标。随着同各地邮友的交流,组号也集得差不多。为便于收集交流,我出了一份交流刊物《青岛邮苑》,是用电脑打字  相似文献   

15.
四、民刊的作用大量的民间邮刊的出现,传播了邮识,宣传了邮品,促进了集邮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了年轻的后起之秀,促进了海峡两岸民间交往。我从1981年为民刊写邮文,大小总有百家,其中能坚持到现在的,只有几家。集邮界有名言“集邮者青  相似文献   

16.
朱军 《上海集邮》2009,(7):22-25
一些出现在邮票图案中的封、片,构成了异彩纷呈的“票中封”。目前,票中封的定义尚不明确和规范。简单地说,“票中封”就是“封”在邮票上。这里所说的“封”应该是具有一定邮政意义的各种实寄封片、贴有邮资凭证即将邮寄的信封,还应包括邮简、明信片、纪念封等。  相似文献   

17.
肖高键 《集邮博览》2010,(10):80-81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国际形势一派大好,集邮交友也不仅限于国内各省市,还发展到与外国邮友的友好交往,互通信息交换邮品,增进邮谊。在那个时期,我也曾收到过英国一位"邮友"的来信,要与我交朋友并要我给他寄一些中国的邮票邮品。  相似文献   

18.
近代电报在中国的崛起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机,电报通讯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西方侵略势力伸向中国,电报也尾随而至。据马士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的《年表(1853年——1912年)》:“1871年6月3日海底电报线通至上海”。“1880年11月谕准设立陆路电报线”。“1881年12月1日第一条电报线(上海到天津)开放。”  相似文献   

19.
邮刊多了,作者自然就多。有的作者邮识渊博,读其邮文可学到不少邮识;即便读到的是某些作者集邮生涯中的一些趣事,也可从中获益。但也有少数邮文, 明显带有“编”的成分,让读者不敢相信他所经历的事是否真的出现过。前不久,我就读了这么一篇文章,描绘的是作者自己收集纪9中面值为500元信销票的经历。现抄录其中一段供大家品味,看是不是有点违反常规。  相似文献   

20.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