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俄国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家日记》中,塑造了一系列的"问题女性形象",并借此表露出自己对当时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女性问题、犯罪问题等)的观点。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女性观充满了矛盾性,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比较法国作家雨果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基督(东正)教徒,都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角,关注"小人物",倡导自由、尊严、博爱、使命。但他们的文学风格却是完全迥异的,一个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一个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一个以宽广的视野记录着社会全景,一个却以深邃的笔锋刻画着人心全像;一个宣扬世俗的人道主义,一个却崇尚宗教式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3.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自杀现象进行较为系统、细致解读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思想形态、美学形态、生命形态进行概括性阐述.其主要表现形态为癫狂与毁灭、虚无与神秘,产生了异样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这个秘密",并穷其一生精力要发现"人身上的人"。但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中在表现人的主题时所体现出的强大个性及生命存在价值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是分裂的、异化的、怪诞的、荒谬的、甚至是虽生犹死的,人的心灵是无所依托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所有这些,使他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的定位,表现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主要的理论成果便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体裁,他称之为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借以音乐的多声部形容复调小说中的多个声音的共现是巴赫金小说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单声部小说,人物思想成为其描述的重点,人物的语言与作者的语言具有同等的价值,他们互不融合且相互对话。  相似文献   

7.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宗教大法官”一章涵盖了作家最主要的创作思想和宗教意识,是作家本人一生宗教思想探索的缩影。宗教大法官对《圣经》中魔鬼试探耶稣的三个诱惑进行重新解读,围绕着“自由”主题展开有史以来人类对上帝最激烈的质询。沉默的基督与宗教大法官的形象有着鲜明反差,在对大法官的思想认识、两种苦难观及伊凡作为大法官传说创作者重点剖析的基础上可以界定大法官的敌基督身份,窥探作家复杂的宗教思想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三方面入手,略论鲁迅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允许鲁迅本体的多元化存在,但论析鲁迅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能悖离鲁迅其人的实际及其应有的文化地位。“真”是鲁迅精神、思想、人格、文品的升华和精髓,也是我们最应珍视的鲁迅“文化遗产”。不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鲁迅都应是20世纪中国文学第一人,他的意义又从来不是纯文学的,而是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社会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是最初向中国读者介绍匈牙利文学的翻译家,其中他最关注的匈牙利诗人是裴多菲.鲁迅对匈牙利文学的译介过程,与他本人译介外国文学的心路历程相互呼应.他选择把裴多菲的作品介绍到中国,而不是其他作家;他选择匈牙利此类"弱小民族"的文学译介,而不是当时已经资本发达的英美国家文学.如此初衷,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一 1931年12月27日,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一文中自述其早年接触外国文学之情况时说;“看外国的短篇小说,几乎全是东欧及北欧作品,也看日本作品。”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也说:“鲁迅自从办杂志《新生》的计划失败以后,不得已而努力译书,和其第周作人开始介绍欧洲新文艺,刊行《域外小说集》,相信这也可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他们所译偏于东欧和北欧的文学,尤  相似文献   

14.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鲁迅     
鸢尾花 《阅读》2023,(Z3):80-83
<正>由丁荫楠执导,濮存昕主演的传记电影《鲁迅》上映于2005年,影片撷取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为背景,重现鲁迅居住在上海并于此病逝的相关事迹,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和关心爱护年轻一代的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鲁迅的思想犹如一个广袤浩瀚的大海,他的伦理思想是汇成这个思想海洋的一条重要河流。鲁迅有完整的社会政治观、哲学观、历史观和艺术观,也有一个在社会政治思想所制约下的,由其哲学思想所指导的内在连贯的伦理思想体系,因此,他同样有完整的伦理观。鲁迅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专职伦理学家,但他却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鲁迅的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从宏观角度看,鲁迅毕生为改造旧中国而思索、而创作、而奋斗,对于根深蒂固的所谓旧文明,对于上流社会的堕落和造成下层社会的不幸的社会制度以及维护这一制度的包括旧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始终不遗余力地予以揭露,以争取一个美好的,理想的未来,这本来就是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思索和实践。从具体的道德实践讲,鲁迅曾经反复不断地揭露和批判封建阶级与资产阶级道德家的伪善,他主张不尚叫嚣、  相似文献   

17.
鲁迅开拓了清代讽刺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讽刺"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背景、特征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是对《儒林外史》的研究考证,奠定了《儒林外史》的历史价值。同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艺术手法加以评价和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20.
雅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认真按照雅安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和举办为期两个月的校长脱产培训。在培训期间,.学校精心组织校长们外出参观江浙一带中学的办学情况。通过九天的外出考查学习,共参观了四所学校,它们分别是浙江省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实验中学、江苏省泰兴市全国闻名的洋思中学。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深感我们自身的学校与华东地区学校比较起来差距之大。他们无论是办学思想、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等;无论是校园的硬件配置,还是学校软件管理……都走在时代的前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