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鲁迅的杂文<一个"罪犯"的自述>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文中所引的自述,是一篇北方阿Q的自供状,可看作是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有力印证、翻版或补充,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论文还在鲁迅校注的基础上,对生涩欠通的自述文本作了新的补充校正和疏通,方便了读者阅读.  相似文献   

2.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祝欣  李迎春 《红领巾》2005,(6):103-105
近80年来,对经典文本--鲁迅小说&lt;伤逝&gt;的解读呈现不断变化的态势.早期的文本研究大多从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出发,而梳理最近10年的学术研究文章后我们发现,解读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叙事学、接受美学、精神分析、文化批评、女性主义等多种西方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都被论者用于文本分析,论者的学术思维日益拓宽.尤其是性别视角的引入,使&lt;伤逝&gt;的研究向文本的原意更接近了一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文艺民俗美学的视角,对鲁迅小说之民俗美予以探析.鲁迅小说从民俗视角设置和推进小说的情节,表现出民俗视角的叙事美;鲁迅小说着力表现社会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并始终把人物置于其赖于生存的民俗环境,通过对民俗生活及文化心理的描写,捕捉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动因,真实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灵魂;鲁迅小说还特别重视并善于把握民俗事象的意蕴,从而使作品具有厚重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张慧馨 《文教资料》2008,(11):18-19,60
约翰&#183;多恩具有极强的个人特质和诗歌才能,是一位能够表达矛盾情感的杰出大师.本文基于克林斯&#183;布鲁克斯的“悖论“理论,以托勒密天文学为依准,对多恩爱情诗歌集&lt;歌与短歌集&gt;中的悖论进行研究,集中分析了三个悖论,即:圣与俗,一与多,生与死,并强调指出多恩爱情诗歌中悖论的“连环性“.  相似文献   

6.
周小飞 《文教资料》2005,(25):188-191
本文通过对威廉·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事形式与所揭示的人物意识的分析,指出<喧哗与骚动>中作者从四个叙事角度成功通过不同侧重点的叙述形式向读者展示四个不同的意识世界.这样小说中的叙事形式与意识的重合使读者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文本意义的阐释中去.  相似文献   

7.
<伤逝>中子君的命运是一种怪圈式的文化悖论它表现为新文化与积淀的负价值旧文化的激烈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悲剧式的.这种积淀在子君等女子中的负价值文化包含三个层次依附人生积淀、旧礼教积淀和虚幻世界积淀.  相似文献   

8.
回忆性散文是统编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文体。对回忆性散文的咀嚼品读应关注“回忆性”这一文本特征。通过探讨《秋天的怀念》这一经典文本中呈现的“细节悖论”,关注时间流逝形成的回忆视角对作者写作产生的影响。回忆视角下形成的“细节悖论”可作为回忆性散文教学的独特角度。  相似文献   

9.
林志浩先生在<鲁迅传>里,以<闲话>和<并非闲话(二)>为例,重新评价了鲁迅与陈源的立场和态度.本文从文本入手,剖析了双方论争的文章,认为林先生的结论尚有再思考的必要.文章还从文化接受和政治追求的差异等方面,论证了他们论争的缘由,从鲁迅讽刺攻击性语言的特点,论述了鲁迅的"骂人".指出陈源害怕革命、蔑视民众和对帝国主义妥协软弱的立场、态度均表现得十分鲜明,鲁迅先生的批评当是无可指责的.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自然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教育.但在&lt;爱弥儿&gt;中,爱弥儿并不“自由“,他处于教师的权威控制之中.这就是“卢梭悖论“.本文对卢梭悖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卢梭那里,权威和自由的悖论为正义至上所消解.  相似文献   

11.
朝鲜通信使又称通信使、遣日韩使、遣日使,是1607年至1811年时李氏朝鲜派往日本江户幕府的使节。从1392年开始,朝鲜宫廷就派遣使者前往日本。从1607年至1811年间,朝鲜共派有12个通信使团前往日本。柳相弼的《东槎录》便是对1811年最后一次使行的记录。从中可以发见诸多朝日情状,如朝鲜方面吏治腐败,朝鲜通信使行路的艰险,日本的房屋建筑、山水景观、居民装束衣着、民风民俗、节日庆祝、饮食音乐等地物风俗。此记录也展现了朝日的交好,朝鲜通信使对日本文化的态度和自豪感等。对于深入了解当时朝日历史人文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立足于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民俗描写来透视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持的文化哲学观,打破仅仅将鲁迅当作一个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刻板印象,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鲁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鲁迅对民俗文化中生命力高扬的部分持体认和肯定态度。其中,儿童的经验视角和成人的叙述视角对民俗文化的不同情感取向造成了两者在文化哲学观上有限度的契合和张力.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文化现代性意义的生成。鲁迅对传统民俗落后一面的批判,立足.最也在于“立人”说关照下的生命力萎缩造成的国民性缺陷。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以浙东地区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吴越民俗文化为鲁迅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无数具体生动的素材和大量的人物、事件原型。鲁迅在吴越民俗文化中心生活了二十余年,吸吮了吴越民俗的养料。在他的小说中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吴越风俗民情画,表现出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及对故土人民深深的爱。可以说没有吴越民俗文化这股清泉,就浇灌不出鲁迅这棵文坛的参天大树。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背景下的鲁迅成长切入,探寻鲁迅的文化之根、精神渊源及其文学创作的越文化底蕴.论著将有关“原鲁迅”的思考,从日本留学前期推前到鲁迅青少年的绍兴生活,并凸显了越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现代性价值.论著体系架构清晰,视野宏阔开放;研究注重学理,新见并呈;且展示出颇为自觉的创新意识,可贵的问题意识与责任意识.堪称越文化视野中对鲁迅的全面纵深透视之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故事新编》中民间叙事策略的现代开掘入手,从民间叙事角度观照下的历史选材和民间故事叙事结构的大胆扬弃两方面具体分析鲁迅在创作中对传统民间叙事艺术的灵活运用及超越创新的表现,侧重探讨民间精神和民间文化对鲁迅人生观及艺术创作观的积极影响,探寻鲁迅先生以民间叙事艺术为策略建构历史题材小说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这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叙述了传统女性生存的悲剧性故事,揭示了这一悲剧的根源是男权文化对女性生存的宰制。男性文化以拒绝的方式置女性于无我的他者性生存,在拒绝的接纳这一悖论的生存中男性文化对女性的霸权地位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一拒绝的接纳成为作品中女性生存命运叙述的基本逻辑,使作品在叙述中获得了文化反思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档案有官方档案和民间档案之分,前者受人重视,而后者常被忽视。民间档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皖西民间档案是对六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多样化的记载,在传承六安独特历史和厚重文化方面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对六安市推行文化强市战略和加强皖西地方文化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9.
《寻根"腊罗巴:昌宁彝族民俗文化考察"》一书以梳理昌宁县彝族"腊罗巴"民俗文化的源流脉络,突出保山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以翔实的内容,丰富的史料、流畅的文笔、生动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昌宁彝族"腊罗巴"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而又独具地方特色的丰富民俗文化;从立足西南边疆地区彝族民俗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资料详实,系统性强;视角新颖,综合多学科研究方法;分析细致,论说精当;行文简洁流畅,通俗易懂等五个方面谈谈拜读该书后的一些心得,以待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分析吕骥先生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文章内容与结构,并以"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原则"和"方法和民间的范围",以及"应该研究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