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高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章的人提供一个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的文本内容结构的思维操作模型。“起、承、转、合”的思维模型,最先形成于汉语诗歌的韵脚格律中:第一、二、四句协韵,第三句不协韵。后来作为绝句写作的内容、情感的基本逻辑:第一、二、四句渲染某种基本情调、意思,第三句则宕开一笔,转向另外的情调、意思。这样,强化、渲染那种基础的情调、意思,而第三句则反衬了作品的基础情调、意…  相似文献   

2.
一、段的训练层次性勾勒1.“九义”小语教材对段的训练安排有明显的层次性,即训练的循序渐进性。第五册安排为自然段训练作准备性训练,主要解决四点:①全文几段;②段有几句;③每句意思;④全段意思。第六册正式进行自然段训练,主要解决五大问题:①段有几句;②每句意思;③句与句联系;④分层、层意;⑤全段意思。第七册在巩固第六册训练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意义段的训练,主要是训练两点: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难点“思考·练习”第2题: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说说每层的意思和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二、难点分析第一,小语大纲指出,三年级的学生在阅读时要“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第六册教制侧重对学生进行自然段的训练。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着重要学生搞清一个自然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从第六单元开始,给自然段分层,说每层的意思和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这项基本功训练开始训练的时间不长,学生还未形成能力,因此学习第六单元的带头课(飞机遇险的时候),学生解答此题时仍然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去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的第三大题,出自高中第五册《呆气》一文的练习二。这一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应在什么地方?属什么关系?我们觉得值得讨论。试题第2小题的提示部分讲,“(这个长句)除笫一层外,其余各层都有一个标志意思转折的词。”这就明确告诉考生,这一复句不是转折关系的;这题的标准答案是“然”、“但”,显然出题者否认第一层在“然”处,或在“但”处。  相似文献   

5.
《记念刘和珍君》“思考和练习”的第四题要求说说课文第七部分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句与句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关联词语起什么作用。我认为这一段是一个典型的句组,中心句应该是第三句.其中心意思也应该是“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而“歌颂中国女性的伟大”,则是这个意义的具体说明。句组的内部结构是先分后总,即第一、第二句是分。第三句是总。第一句是具体歌颂中国女性“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从而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说明了她们不是“受人利用的”;第二句是从另一个角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并没有因压抑而“消亡”,从而说明了中  相似文献   

6.
九义六年制小学语文教学难点透视第八册3《中国石》一、教学难点《中国石》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二、难点分析这一自然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在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第二句讲“我”把“中国石”奉为至宝;第三句点明战士们之所以如此喜爱“中国石”的原因。句...  相似文献   

7.
一、这篇课文一共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第一句讲“我们”是怎样的人;第二句讲小学生不仅要爱学习,还要爱劳动;第三句讲小学生应该怎样学习。三句话连起来的意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册语文教参》,在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时,把第二自然段划入第二部分。我认为不妥,应划入第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或部分)遵循“单一性”和“完整性”的原则,它要求一个层次只能有一层意思,并且这层意思要完整。既不能把属于这层意思的一些语段“送给”另一层,也不能把属于另一层意思的某些语段“刮”一点来给这层意思。我们可简析一下《讲话》几个自然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第二自然段——论述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第三、四、五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第六、七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第八、九自然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悼念。从以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如果分层的话,那么,第一、二自然段属第一层(即第一部分),其意可概括为:马克思的逝世造成巨大损失;第三至七自然段属第二层(即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9.
第八册《基础训练3》包括“字·词·句”、“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四个部分。在“字·词·句”的训练中 ,第一题要求学生熟练拼读音节 ,理解成语意思 ,掌握成语 ,不写错别字 ;第二题要求学生先弄懂词语的意思 ,再找出与各词意思相近的词 ;第三题是认识、掌握多义词的练习 ;第四题是修改病句的练习。“听话·说话”的训练内容是说一次实验的过程 ,目的是训练学生在自己动手进行某项实验的基础上 ,把实验过程说清楚。“阅读”部分安排的是一篇介绍手绢的说明文 ,要求学生读懂短文 ,给第一自然段分层。“作文”有两个题目 ,都是要…  相似文献   

10.
《珊瑚》是第四册最后一组课文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起着低年级词句训练向中年级段的训练过渡的“引桥”作用。因此,教学时应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思维第一段,讲了珊瑚美丽的色彩和奇怪的形状。由三句话组成,讲了两层意思。第1句和第2、3两句之间属于因果关系。“大海退潮了”是因,“海面上才露出美丽的珊瑚”是果。因为大海退潮了,所以海面才露出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年五月《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社会杂观”栏,后由作者编入《二心集》,现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这里只就教材中提出的三个思考和练习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思考和练习一,要求“熟读课文,划分层次”。关于本文的论证层次,诸家看法不一,有的分作三层(一段为一层,二、三段为一层,四、五段为一层;或一段为一层,二段为一层,三、四、五段为一层),有的分作四层(一段为一层,二段为一层,三段为一层,四、五段为一层)。我认为,就整个文章的布局来看,以划为两大部分为宜。第一部分(一段)叙述论战原由,引出梁实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这一奇观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比较“渐渐地”“慢慢地”和“轻轻地”在句中的不同意思,并能选择其中的词语造句。  相似文献   

13.
这道题讲的是怎样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共有四句,每组三个句子.第一组的第一句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常用的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他各组的第一、二句都分别与这两种句式相同,只是用来表示肯定和否定的词语不同罢了.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第三句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三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两种形式学生平时见得不多.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这道题,一要多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句意;二要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各类句子的异同.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第三句.1.学习第一组的第一、二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典型表达形式.先指导朗读,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相似文献   

1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高考一个比较固定的考点,每年必考,出现率为100%。其考查形式一般为三种:一是四项中同一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二是不同虚词比较用法的异同;三是四组八句,每组内两两比较,辨析其用法的异同。以第三种形式居多。考生在答题时往往只依据虚词在该句中的意思,而该句的意思多数考生搞不准确,从而导致答案准确率不高,做错的情况严重。笔者多年从事高三备考工作,就这个考点的答法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以05年全国各省部分文言虚词题为例,将本人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广大考生及同仁。1、下列各组句子中,…  相似文献   

15.
“从中心句切入法”是中心阅读法中的一种。就是从中心句入手 ,层层推进 ,串联全篇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 ,重点突出 ,能让学生深入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有脾益 ,基于这一点认识 ,我是这样教学《落花生》一文的。一、默读课文 ,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并引导学生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 :“那么 ,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句中关键的词语是“体面”。“体面”的意思是表面的虚荣和漂亮。因此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是没有用的人。全句的意思是 :人要…  相似文献   

16.
辨析近义词的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是个难点,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情况,合理地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案往往是可以化难为易的。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十二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中,同时出现了“陆续”、“继续”、“持续”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在教学中,如果只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字面辨别——讲清意思——放在句中区别”这三个步骤去辨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并序〉》一诗中焦仲卿别母殉情时有一句“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此句课文中的注解值得商榷,特别是将“直”字解为“意思是身子骨硬朗”。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笔者查阅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修订本,1996年版)及相关资料,综合“直”字的古今意思,无非有以下几种:1、会意。小篆字形,从L(yi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横”相对;引申为正直;公正;不偏私;爽快,坦率等。2、动词,伸直,挺直,面对,…  相似文献   

18.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难点及分析小学语文第三册《画鸡蛋》一课,主要是写达·芬奇经过老师的教育,从小苦练基本功的事。文中老师教育达·芬奇的话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话中的“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这两句话对刚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的局限,加之话中的第一个“形状”还包含有大小,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意思,所以,理解这两句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呆气》一文第一段,在援引曾子、孟子的话,谈“勇气”和“正气”之后,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呆气”的评论,课本原文是: 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