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西欧文坛弥漫着一种怀疑悲观、忧郁厌世的情绪,被称为"世纪病"。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中国五四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孤独忧郁、悲观绝望的文学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五四文学中出现的"多余人"形象与十九世纪初西欧文坛上出现的"世纪病"患者群像的渊源与流变,揭示世纪末思潮对五四文学的深刻冲击。  相似文献   

2.
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早在欧洲古代文学中已出现,但作为文学思潮则形成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回顾欧洲文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伟大的文艺运动,受到卢梭的影响有多么大,说来是惊人的”。(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 本文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写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两方面探讨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一、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号。但它却是卢梭最早提出的。卢梭主张从丑恶现实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他在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他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能够更新人类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乡村。作者用贵族子弟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中国文坛万象纷呈 :种种的标“新”立“后”,既宣告着向旧世纪的告别 ,又试探着向新世纪的迈进 ;此伏彼起的文坛“热点”,难以慰藉文学的孤寞悲凉与离愁别绪 ;在沉沦与救赎的喧嚣中展开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却仿佛举行着一场文坛的“末日审判”。这是世纪末特定的时间段赋予文学的特殊情态和内质 ,可称之为文学的世纪末情结。从这一角度也可以理解 90年代文坛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之后,就以一种流动的文学形象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转型时期。处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备受社会影响,他们在传统的坚守与现代的反抗中形成了二重性格,成为中国式“多余人”。本文将对巴金笔下的李冷、觉新和汪文宣的矛盾性格进行探析,从而发掘此类“多余人”对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 五四时期,“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这百多年来在西欧活动过了的文学倾向也纷至沓来地流入到中国。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新古典主义,甚至表现派,未来派等尚未成熟的倾向都在这五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露过一下面目。”而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中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在五四时期和三十年代形成两次“涨潮”。  相似文献   

6.
庐隐的小说散发着“五四”时代的浓郁气息。由于时代、社会的原因,加之作家本人经历、个性,乃至文学修养、艺术趣味等方面的因素,庐隐的小说以其忧郁的情愫,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9.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首先在欧洲出现的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它以众多的作家、作品,澎湃的热情,绚丽的色衫,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直至十九世纪中叶,随着各国劳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西欧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革命性日趋消亡,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才逐浙代替浪漫主义文学,但是,浪漫主义作为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至今尚未丧失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19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的影响,颓废的心理情绪较广泛地存在于“五四”文学之中。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颓废”的差异。“五四”时期的颓废情绪不是西方颓废情绪的简单翻版,而是深深地带有本土文化心理特点,其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态为:哀怨与飘零,苦闷与忧郁,孤独与绝望。  相似文献   

11.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在西欧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涌升起一股迅猛而又崭新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它以炽热的激情,飞腾的想象,瑰丽的形象,自由的格调而一反伪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给整个文坛吹进一阵清纯明快的气息,给文学创作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既孕育于自己的现实时代之中,是一定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也是根植在古来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上,是在一定文学传统基础上产生的新流派。1789年,一场急风骤雨般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席卷全欧洲,催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和民族解  相似文献   

12.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世界文学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基础上发展到近代,出现了许多新变化。一方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发展,仍对文坛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出现了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文学,形成一股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潮流。与此同时,在欧美文坛上,沿着19世纪象征主义文学这条线索,相继出现了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文学流派,汇成一股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在它产生不久,即对我国有过影响。“五四”以来,它们中的一些流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由于中国的社会条件和西方不同,中国正在进行挽救民族危亡…  相似文献   

14.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派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曾经是个禁区,80年代初逐渐兴起,80年代中期曾一度走红,但又很快跌落。90年代开始,它又“改头换面”在文坛上出现,渐有回复之势。世纪末,现代派前景如何?本文以商品经济发展走势为主要参照,以新时期现代派文学的沉浮变化为依据,分析文学纳入市场后的变化,并根据两个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出世纪末的现代派文学从格调看是“积极的现代主义”,从形式看是“新现代主义”,从审美需要看是“泛现代主义”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颓废主义思潮笼罩着欧美文坛,代表着典型的“世纪末”情绪.与其比肩的自然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也共同参与酝酿了苦闷、彷徨、悲观和唐颓的世纪末绝望情绪.王尔德的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刻画了世纪末人物的典型画像,小说中主人公烦躁不安、精神混乱和道德败坏,是当时欧美社会人们生存方式的写照.浏览近年的中短篇小说,会惊讶的发现,一个世纪后的中国当代小说,在举步跨入21世纪的门槛时,同样萦绕着“世纪末情绪”.文学进入90年代后,在走进世纪末的同时,也更深入地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由于小说不可能宏观地洞察生活,只能从微观的每一个国人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价值天秤的倾斜,大中型企业和下岗职工的生存困境,金钱唆使下的道德沦丧,经济秩序混乱下的腐败,对西方生活方式的盲目追求等,都使社会的病态情绪,在当今中国文坛上仍然挥之不去.正如作家殷慧芬所言: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写“另类文学”之风,因其表现形式的“庸常”而迎合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媚俗心态。从“另类文学”中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人文精神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青少年的前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零余者”形象的世纪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20世纪学史上,“零余”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学现象。世纪之初,受西方世纪末情绪影响以及现实环境所致,出现了一系列“零余”形象;30、40年代学中,主要有团居旧家庭中的“生命空壳”、大革命退潮后的幻灭及民族压迫与斗争中的彷徨三类形象;80年代中后期一群都市“顽主”表现了中国转型期整个社会无所适从的焦灼心态。人知识分子价值观破灭,苦闷彷徨;世纪之末,新生代在物的世界中感受到零余处境,产生了欲望的焦虑,和世纪之初的“零余”在“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上都有着不同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莫里哀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喜剧家。古典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于十七世纪的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其他一些国家,并在欧洲延续了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才逐渐衰落下去,最后为浪漫主义文艺思潮所取代。古典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拥护王权;崇尚理性;奉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来);重视艺术形式,把体裁分成等级。“三一律”(时间一致、地点一致和情节一致)  相似文献   

20.
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从世纪之初的“五四”时期所涌现出来的文学社团及其作家、诗人,不难看出,无论是反帝反封建运动,还是文学革命,无论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新文学的创造者,大都是以教师为主导、青年学生为主体力量的,使校园成为革命文学的摇篮。而1976年的“四五”天安门诗歌运动,如一声春雷揭开了新时期当代文学的序幕,使校园文学社团又一次蓬勃兴起。如果说世纪之初的校园文学是产生阶段,那么世纪末的校园文学则成熟壮大起来,有了自己的名分与阵容,不仅成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力军,更是教育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