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莎剧意象的研究中,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许多意象和意象群都以对立组合的形式,成双成对地出现,形成一组组自然对称的意象组合。这些意象相互对照,相互作用、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形成莎剧意象独特的内在和谐与统一。雨果称道这位擅长运用对称对比手法的大师说:“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有白昼和黑夜”,“莎士比亚的对称,是一种普通的对称,无时不有,无处不有;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照。”这是永远存在的正反,这是最基本的对照,这是永恒而普通的矛盾,这种对立对称是那么贴切自然巧妙和谐,谁也不能分割和去除,谁也不能替代和否认。在此我们把它视为莎剧意象区别于其它诗人、戏剧家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其他莎剧改写者,查尔斯·马洛维奇虽在创作视角上受导演思维的影响,但其著名的"马洛维奇的莎士比亚式"作品则是一种"马洛维奇+莎士比亚=莎士比"模式下的后现代改写创作。虽然他在改写时以莎剧为源文本、创作元素及意义参照点,但他所追求的却是对原莎剧的延伸和超越。就其改写过程而言,他所实践的是一个"弑父"式的再写之旅,而非导演改编者所追求的对莎剧的再发现之旅。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代表作《哈姆雷特》中包含着丰富的圣经意象。本研究从该剧本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圣经意象,对主要汉译本在翻译这些意象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各大译者在处理圣经意象时,倾向于采用直译策略,但直译出来的圣经意象能否在读者中引起共鸣,存在着很大疑问;个别译本则采用意译,其译文虽然较为容易为读者接受,却无法传递圣经意象的色彩与味道。要解决这一两难困境,本研究认为,莎剧圣经意象的翻译除了应优先采用直译策略之外,还需要辅以对莎剧所处文化语境的整体移译;只有这样,一些看似由作品文本翻译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4.
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一生共写了37部剧本,这些剧本不仅在当时震撼了英国舞台,也在后来震撼了世界。莎士比亚的朋友本·琼生当时就预见到,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三个多世纪过去了,莎士比亚研究仍然经久不衰,且已成为专门的学问——莎学。时至今日,全世界仍有难以计数的莎学专家,惊异於莎翁无与伦比的天才、陶醉於莎剧难以言喻的魅力,纷纷从哲学、心理、伦理、美学,语言等多种角度加以精细入微的分折研究,真可谓“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语)。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近年来成为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重点考察了莎剧与圣经版本的关系以及莎剧中丰富宗教内容的来源。不仅表明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影响,更力图说明他主要受哪些圣经版本的影响;同时还深入到莎士比亚时代的宗教礼仪,考察莎士比亚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圣经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词汇研究是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词汇研究对莎剧评论和莎剧翻译有着重要意义.对20世纪中后期英美莎士比亚语言研究中的词汇研究进行考察,发现莎剧中的词类转化、创新词、喜剧性用词错误等方面有诸多特点,实例也说明词汇研究在莎剧翻译中确实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深受基督教影响,作为基督教重要母题之一——罪在其作品中有充分的体现。本文试从莎剧的四个类型出发,探讨罪在莎剧中的表现:它或者成为莎剧的重要题材,构成莎剧内在的情节结构,成为剧情发展的关键环节;或者作为莎剧戏剧效果实现的重要手段,大大增强了莎剧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弗·施莱格尔的浪漫主义莎评在世界莎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浪漫主义文学主张中将莎士比亚戏剧视为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对莎剧艺术成就的认识是世界莎学宝库中的不朽遗产,对我们认识莎剧的艺术价值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曹利群 《新读写》2012,(7):42-4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上学的时候读过剧本,后来看过同名的歌剧,再后来又看了黑泽明根据莎剧原作改编的以日本历史为背景的电影。然而3种感受都有隔了一层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台湾莎学的发展是在梁实秋、虞尔昌、颜元叔、朱立民等学者的努力下发展起来的。梁实秋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虞尔昌补译了朱生豪未译完的莎士比亚历史剧,合成一套完成的《莎士比亚全集》在台湾出版。近年来,台湾除了出版了多种台湾译者莎作译本外,还出版了多种大陆翻译的莎剧译本和《莎士比亚全集》。颜元叔和朱立民主要从事莎士比亚评论和研究工作,彭镜禧等人的莎学研究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台湾的莎剧演出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台湾莎剧演出主要以话剧和京剧为主。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莎学交流也日渐频繁。  相似文献   

11.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的喜剧人物之一。他身上所体现出的矛盾性格一直以来都是莎剧研究中令人兴趣盎然的话题。本文从作者角度出发,对福斯塔夫形象进行了探讨,认为,福斯塔夫这一形象得以不朽的深层原因在于,他身上所蕴涵的思想反省意义和莎士比亚的心灵是和谐一致的.他是莎士比亚用来表达其内心隐秘情感的一个手段,拥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莎剧中"悲"情感意象基于身体体验构成意象图式,经隐喻投射形成"悲"概念隐喻,体现出人物情感和状态的变化。本文探究莎剧"悲"情感隐喻的内在机制,考察莎剧"悲"概念的认知思维方式,深入解读"悲"。研究发现,"悲"情感隐喻与人体的感知体验密切相关,其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悲"情感意象具有丰富的隐喻内涵,主要传达人物的悲伤、哀伤与悲痛。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作品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对象,学者们拟从不同角度来挖掘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本文则从圣经文学角度,运用影响研究的方法来透视莎剧中所包含的艺术特色:一、莎剧所散发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基督教信仰的融合;二、莎剧中对圣经典故、意象及隐喻等的借用,鉴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笔者在本文中仅做简述。笔者想藉此类研究使人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莎剧中所蕴藉的深刻寓意。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在其戏剧创作中为他的人物写下了大量的演讲辞。演讲在莎剧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本文论述了莎剧中的演讲语言艺术,提出演讲是莎氏戏剧思想的喷火口;情节的推动力;语言的锤炼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意象”入手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意象”在《哈姆莱特》中的特点与表现 ,认为莎士比亚剧中的“意象”是一种丰富而又类化的主导意象 ,具有冷静、含蓄、生动、形象的特点 ,是一种基于现实的想象 ,在体现“莎剧”的独特魅力上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译介是中国莎学史的重要一环。王元化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译且评、洞见了莎士比亚的人性艺术、对中国的莎剧演出提出了建设性的参评。王元化并非一开始就认可莎士比亚,缘于张可、马克思等因素的熏介,他逐渐喜欢上了莎士比亚。王元化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着特定时代的历史烙印,又与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紧密相连,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莎士比亚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传播与接受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戏剧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一种动力,其戏剧剧本为当代电影改编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对莎剧改编的可行性及现状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列举的中西经典改编电影版本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呈日趋繁荣趋势,演出形式以话剧为主,兼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高校的演出构成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典化的重要一环.但是,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从事莎剧演出的学生戏剧艺术素养相对欠缺,表演手段贫乏,演出缺乏表现力,随意性较大等.高校校园莎剧演出的繁荣,近年来已经成为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高校校园莎剧的演出质量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夏洛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笔下最著名、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引起评论家的广泛注意,成为莎评史上长期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人物.莎评家和莎剧演员对这个人物形  相似文献   

20.
莎剧中引用了很多古希腊罗马神话意象,这些意象在莎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位名家译本的比较分析,试图探索这些神话意象的理想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