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迟玫 《传媒》2002,(3):26-26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内涵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换句话说,就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
媒介技术创造新环境,新环境与人的适应性之间存在间隙,因此人们在面临媒介新环境时最先感受到的往往是痛苦,人体的神经系统选择“关闭”以阻塞痛苦,就形成了所谓的“那喀索斯自恋”,引发一系列诸如麻木、梦游、幻觉、焦虑等“心理病态”症状,而破解之方蕴藏在对媒介的深刻理解中.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和冷、热媒介理论,提供了探析这一症状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10):45-50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经常被人错误的翻译成"媒介即信息",这是因为混淆了"讯息"和"信息",同时也没有准确理解"媒介"的含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区分"讯息"和"信息","讯息"就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信息"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如果我们从符号学视角来理解"媒介","媒介"也相当于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因此,"媒介即信息"是不符合符号学规律的,这就相当于认为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就是符号携带的意义;而"媒介即讯息"是符合符号学规律的,因为"媒介"和"讯息"都是符号的可感知部分。并且,从符号学视角理解"媒介即讯息"可以揭示出该理论的深层涵义,即人类的感知、意识、情感、思想不是由单一的媒介技术决定的,而是由作为符号的媒介及其所构筑的符号环境所影响和限定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媒介即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国 《新闻界》2005,(6):138-139
麦克鲁汉有一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他是就媒介与一般信息的关系而言。本文作者沿用麦克鲁汉的这个说法,提出“媒介即艺术”,当然,这是就媒介与艺术的关系而言。其实,如果“媒介即讯息”能够被认同的话,那末,“媒介即艺术”这一提法也有其合理之处,那是由于艺术的对象是人、社会和宇宙,艺术也在传递讯息,只不过它与新闻、宣传等传递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当然,媒介与艺术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我们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强调艺术与媒体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意在强测媒体对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到传播和接受的深刻影响。提出“媒介即艺术”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视,意在引起人们对媒介与艺术关系的重新审视。过去,人们对某些艺术与承载这一艺术的媒介有过深入研究,比如对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的关系研究就很深入。  相似文献   

7.
马锋 《青年记者》2017,(31):58-60
媒介的“座驾”特性 “媒介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物理工具和手段,它受制于人,为人类所左右”的观念,饱含了人类的极度自信甚至自负.在1960年代,这一观念被麦克卢汉当头一棒: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尼尔·波兹曼甚至悲叹:“机器曾经被认为是人的延伸,可是如今人却成了机器的延伸.”如何理解技术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蓝艳华 《出版参考》2013,(15):30-31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  相似文献   

9.
来源: 北京广播学院潘青山教授在《另类的媒介小众形象》一文中提出了媒介小众这一概念。 内涵: 潘青山教授指出,一般研究意义上的媒介小众是指对于其在主流媒介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媒介讯息和形象,是缺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的媒介理论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论断和媒介四定律的论述,在当代社会有现实意义。网络媒介发达的今天,媒介面临形态变化和内容的道德批评。本文结合其理论,就当下的媒介形态文化进行道德批评。  相似文献   

11.
信息即逆熵--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常的概念中,物质是不能被称做信息的,媒介却都是物质.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就是无从理解的荒诞言论.本文另辟蹊径,从最能揭示信息本质含义的"信息即逆熵"角度来解读麦克卢汉的媒介讯息论,最后得出"媒介即讯息"普适于电力媒介,但并不能推广到印刷等媒介领域的新颖结论.  相似文献   

12.
李京丽 《新闻界》2008,(1):78-80
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是两种新的市场现象,也是两种营销模式和媒介发展趋势。对这两种关联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后发现,媒介终端化和终端媒介化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实质是在新媒体营销背景下,媒介和终端在经过市场价值裂变过后,各自功能和地位发生变化,从而引发的一场市场话语权的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13.
广告如何充分利用受众“眼球”?从广告媒介自身属性人手思考.不失为方法之一。根据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强弱,广告媒介可分为主动媒介和被动媒介。所谓主动媒介,是指媒介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非常强,能够把其承载的广告讯息主动地推(push)给消费者,不管他们愿意不愿意接受,如电视、广播等受众完全可以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此类媒介所传达的讯息.在不自觉中受到广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唤起了蛰伏在个体体内的发表诉求,使被压抑的发表愿望获得宣泄的自由.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即意味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对社会内容的准确表达".由于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它自然会引起社会变革并影响公众观念.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介融合时代期刊编辑如何借用传播理念把握主动权,提出编辑应掌握的技能和具备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郑敏 《新闻传播》2013,(12):11+13
西方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是讯息"这一观点。"媒介即是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指出,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1]  相似文献   

16.
2010年2月10日,国际奥委会将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以下简称为青奥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的南京市。而2010年至今青奥组委会先后开展了会徽宣传、口号征集宣传,吉祥物宣传,志愿者招募宣传等活动,采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宣传方式,打破以往以宣讲会,传单,标语等传统媒体宣传的方式,走出橱窗,大型液晶显示屏等宣传地点的局限。青奥会媒介宣传努力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充分利用二维码、人人网、微博等新媒体成本低,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的特点开展宣传工作。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本文抓住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媒介需求来研究南京青奥会媒介宣传效果以及探讨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媒介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者卡斯特尔1认为媒介的多样性可以让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更广泛的选择,并且直面一个新的动态通信体系.他提出的讯息即媒介,讯息的特点塑造媒介论断与大师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信息相对峙.  相似文献   

18.
麦克卢汉继承并发扬了伊尼斯的媒介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简要梳理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内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走向成熟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步提出阶段.《机器新娘》是麦克卢汉对当时社会流传的广告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著作,流露出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早期观点.他从印刷媒介出发,解读了近60种广告图片,抨击了新技术对社会大众的裹挟和规训,批判广告中泛滥成灾的性与暴力暗示,强调社会大众需要对新技术、广告持有批判性接受的态度.①他认为专业化与工业人携手步入了机器建构的虚幻世界.新技术将人们从体力劳动的束缚中转移到技术控制生活的牢笼中,人创造机器却被牵制在机器周围.每一种社会形象背后都是一种技术力量,新技术凭借强大的工业力量撕裂了正常的生活,建构了新的生活空间、个体角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一、新旧媒介的相对优势是二者竞合的法则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芝加哥论坛报公司总裁杰克·富勒曾提出媒介具有相对优势的观点:“每一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他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他认为新旧媒介的相对优势决定了媒介之间的竞争法则,因此媒介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取决于媒介共生环境中对自身相对优势的定位。  相似文献   

20.
以互联网技术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及印刷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正日益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眼球经济、媒介至上的语境下,学术界关于中国媒介的研究也呈逐渐升温的趋势,各类运用新方法、新理论、新材料把脉媒介运作的著作不断涌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时下学术界对于媒介批评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领域,但由于理论原创能力的欠缺、媒介批评意识的不自觉以及对于不同时期媒介宏观把握的天然难度,使得不少媒介批评研究的著作尚未能真正深入当下中国媒介生态的现场,其批评的有效性、阐释的力度尚存在不少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