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2.
将中西方的家长教育孩子做一对比会发现一显著不同之处:西方的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你太杰出了"、"你很伟大"这样的赞美之词,他们是从来不吝啬的;而中国的家长对这些则可能感到有些肉麻.  相似文献   

3.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4.
当我问几个学生“你认为合格家长应该是怎样的”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现在没有几个家长合格,整天就知道让孩子学呀学。”“作为孩子,你谈谈对合格家长的看法?”我进一步征求学生的意见。于是学生们便提出了几条建议值得我们做家长的思考。不打孩子。孩子希望能在自己犯错误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能与孩子一起找错误,而不是打一顿,来个“皮带炒肉丝”。有一名同学说他数学考了62分,老师要家长签字,几个同学一起回家时,一路上他都不吭声,问他原因,说是今晚要挨打了。另一名同学给他出主意说:“你就装作头痛恶心,上次我就这样,结果…  相似文献   

5.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如何如何胆小,并担心这种状况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他们没有想到许多时候恰恰是他们自己给孩子种下了“胆小”的种子。 恐吓 孩子总有不听话的时候,不想刷牙啦、不想睡觉啦、不想吃饭啦等等。有些家长不是晓之以理,而是用虎狼鬼怪等来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就把你关在门外。”“你不听  相似文献   

6.
孩子为什么总被别人欺负?这样的情形经常出现!你的孩子哭着跑回家来:“妈妈,他们都不跟我玩儿。”“他们都欺负我。”“没人喜欢我。”这样的情况让家长心碎。你看到孩子是那么委屈,你既着急又不解:为什么别的孩子不喜欢他?你隐约地感觉到自己的孩子做了什么事而让别的孩子远离  相似文献   

7.
爱的结晶     
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我是哪来的?”妈妈告诉我:“你是捡来的”中国的家长,一旦孩子问起自己是哪来的,他们就会很不自在,以为孩子想跟他们打听那些难以启齿的事情。事实上,孩子只是对自己怎么来到这个世界感到好奇,家长给一个适合他们年龄的回答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8.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9.
王金战 《家长》2011,(7):35-36
经常接到一些家长的“恐慌”电话,他们表示一到周末或孩子放假就无比惆怅。一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跟孩子交流,因为说多了孩子容易逆反,不说又“看不惯”,有的家长甚至直接说:“我一想到孩子要放假了,我就害怕”;二是很多家长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害怕孩子独自出门有危险,所以干脆把孩子关在家里,但又担心孩子总不出门,性格会变得孤僻。  相似文献   

10.
生了孩子,就顺理成章成为合格的父母吗?答案是否定的。上海市的一项调查表明:约80%的家长不清楚如何获取育儿知识,而激烈的社会竞争更是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紧张型”父母。这一代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他们要的是“自主发展权”。上海市妇联首席家庭教育指导员康惠君告诉记者,亲子教育“亲”的是孩子,“教”的是家长。今天,你要当合格父母,必须换换脑筋了。  相似文献   

11.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位聪明、讲礼貌、成绩优秀的好孩子。而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孩子,仅仅只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环境,或是耐心教导吗?当然不是!西方父母认为,要培养孩子培养成还孩子,就先要把家长培养成好家长。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父母为了孩子是如何从自己做起的吧!第一课: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家长要做到这一点的确有点困难。但是西方好的父母总是会抽出时间来与教育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教育孩子是他们最重要的事。美国的一家著名化妆品公司就把“FAMILYFIRST”(家庭第一)写在员工守…  相似文献   

12.
偏爱差生     
婷婷:孩子上学后,家长们都比较关心孩子在班级里的排行榜。而在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和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学生,学校习惯称这些学生为差生。怎么对待差生?我请来了南山一小的教师们,他们的口号是“偏爱差生”。差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家长朋友们,你是不是也正在为自己孩子是差生而苦脑?噢,你可要注意听听他们怎么说,如果能从中学那么一、二招,我就开心啦!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有苗不愁长”。的确如此,不知不觉间,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可一上学,有的家长认为愁事来了——为管孩子学习而发愁。于是孩子一上学,家长也开始了漫漫陪学路。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头上,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身上。早上送孩子出门时反复叮嘱:“要听话,好好学习。”中午坐在饭桌上边吃边问孩子:“今天学的啥?听懂了吗?”晚上孩子刚看一会儿动画片,就急忙催促:“快去学习吧,你都看了多长时间啦?”等孩子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又忙不迭地拿出搜集来的各种测试题放到孩子面前……这些家长只要看见孩子在玩或看电视,就忍不住要干涉…  相似文献   

15.
很多家长刚过中年就感慨人生无常,动不动就拿自己的不幸去鼓励孩子:“我这辈子没出息,就看你的了。”“我的命不好,我要有你现在的条件,我保准┅┅”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希望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理解,但家长不能因此而忽略自己的形象及孩子的感受。我们知道,家长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家长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家长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供养者、监护者,他们还是孩子做人的榜样,行为的表率。孩子们高尚的品德、聪明的头脑、强健的体魄、美好的心灵、勤劳的习惯等都源于家长的教育和影响。所…  相似文献   

16.
所谓“反比”,即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达到激发孩子上进的目的。应该说,适量地运用“反比”不是不行的。但如果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因为事实上“过量”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应引起警觉。有些家长在传媒上看到同龄孩子的优秀事迹,特别是介绍他们丰富的知识和杰出的才华时,往往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他是你的同龄人,可他已经这么优秀了,而你呢,我看你连他的一半都没有。”或者这样说:“你瞧,人家的条件那么差,可学习这样好,你呢,正好相反,条件不知道要比他好多少,可学习却一团糟,不知道你都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7.
时尚扫描     
中西家教的几点比较教养方式中国更重视“传道、授业、解惑”,重视说教式的自上而下的管束教育,有尊长爱幼、守规矩、服劝导的传统。西方则主张开放式的实际锻炼,尊重孩子,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比如,美国家教强调“给孩子开门的钥匙”,而不是“替孩子开门”。美国人有一种共识:成人不要总是说教、命令孩子,而应“Stand behind,don’t push”(站在后边,不要推)。美国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词是“Try”(试试)。他们永远站在孩子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用你的眼睛去观察!”比较思路中国家长更多地是…  相似文献   

18.
启事     
学贵多问,是中国古人的治学之道,意思是说,学习要多提几个为什么.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一些家长往往重视的是分数,而忘记了更应该重视的是学习方法.据说美国家长询问孩子学习情况的第一句话是:“你向老师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我们某些家长总喜欢问孩子得了多少分.本来是中国老祖宗留下来的治学格言.现在却被一些人遗忘了,所以有必要重新提倡“学贵多问”.  相似文献   

19.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20.
来园时,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活动室,我就会热情地迎接,并从家长怀里接过孩子:“你今天真漂亮。”“你真能干,自己走着上幼儿园的。”“你今天早饭吃什么呀?”让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有一份好心情。因为我想让孩子明白:老师是多么爱他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