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后妃常常与外戚相攀结,造成极大的祸害。然而也有一些贤明的后妃,如长孙皇后,她作为封建开明君主的贤妻与良佐,对于维护社稷,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长孙无忌的妹妹,唐太宗的皇后。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德女性。以身作则长孙皇后在生活上崇尚节俭,她贵为皇后,所用车马、衣服,以够用为度。太宗常常会对长孙皇后谈及朝中大臣的赏罚之事,她说:“牝鸡司晨,国之乱象。我是一个女人,怎么可以参与、干预政事呢?”  相似文献   

3.
长孙皇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作为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不仅参与了唐初一系列重要事件,并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角色,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对于成就唐太宗的人生功业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本文重点论述了长孙皇后在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和构建“贞观之治”这一治世工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见识与非凡智慧。可以看得出,唐太宗的人生功业是与长孙皇后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4.
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把长孙无忌在唐太宗即位前的功劳描述得很大,说他是功第一。受史书的影响,今人同样给长孙无忌以极高的评价。其实,长孙无忌在太宗即位前的主要活动中表现并不突出。他没有显赫的战功,在玄武门政变中也只扮演了信使和定心丸的角色。史书将其地位描述得如此之高,应是受到太宗对他独特的情感依赖关系的蒙蔽,而实际事功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5.
农业的发展关乎一个政权的稳定和强大,古代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包括政治、军事等力量在内的人为因素促成的,而不只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我国古代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是分不开的,"重农"政策往往与富国强兵政策联系在一起,根源于部落之间的争霸战争。"重农"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为督办农事、重农抑商、变革土地制度、耕战政策、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等。在"富民"思想和"重农"政策的指导下,国家制定出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农业文明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收录一首所谓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的拗体七律《春游曲》,前些年被人引用剖析其心态。我认为该诗是伪作 ,因为 :其一 ,文献中没有她作诗的记载 ,说明她不会作诗 ;诗的内容也与她的履历、身份、性格不符。其二 ,她处在唐初时期 ,拗体七律尚未流行 ,这种体裁的作品更不可能由不会作诗者率先尝试。  相似文献   

7.
秦失其鹿,群雄角逐,胜利的果实最终被刘邦夺取。刘邦在楚汉相争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一统天下”,又使“帝业”稳固地发展下去,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儒士在刘邦政权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谓儒士,这里主要指读书人或“通古今,辨然否”的“能任事之人”,用现代语讲,即指知识分子。过去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刘邦是一位憎儒排儒的历史人物,其实这是皮相之谈。不错,刘邦早年是一个“不修文学”、“与人言,常大骂”的无赖。起事后,见戴儒冠的来客竟取下其冠“溲溺其中”,其“不好儒”远近闻名。但是,应该看到,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以及儒士作用的发挥,刘邦逐渐转变了认识。例如公元前207年,刘邦召见郦食其,因知他是儒生,有意坐在床上让两女子给自己洗脚,露  相似文献   

8.
一贞观年闻农民的生活状况,历来被封建统治者过分美化了。唐太宗曾经自夸是“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①吴兢在《贞观政要》中称赞说:此时“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说:二十年间,“公私富给”。③《贞观政要》又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道产生于贞观元年,是唐太宗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改革武德弊政的创举。唐代的“道”的产生与当时行政区别、监察机能和使职设置的需要有关。从贞观三年(629年)起,唐太宗常派御史台官员巡察地方,八年又发使巡省天下,“六条”制度开始实施并逐步完善。贞观诸道使职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一)肃整吏治,清明政治;(二)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造成冤错、影响生产、影响地方长吏正常职能等。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道产生于贞观元年,是唐太宗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改革武德弊政的创举。唐代的“道”的产生与当时行政区划、监察机能和使职设置的需要有关。从贞观三年(629年)起,唐太宗常派御史台官员巡察地方,八年又发使巡省天下,“六条”制度开始实施并逐步完善。贞观诸道使职的社会作用主要是(一)肃整吏治,清明政治;(二)保护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如造成冤错、影响生产、影响地方长吏正常职能等。  相似文献   

11.
12.
时势造就出周瑜、鲁肃、吕蒙等大批皖籍人,他们在那个时代里,为东吴开拓,佐定江东,制定务实的国策,灵活的外交以及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那时期的精华,今天瑰宝。  相似文献   

13.
西夏,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所建夏州政权算起,迄至1227年亡于蒙古,历时347年(881—1227)。较之同时代的辽(916—1125)、金(1115—1234),宋(960—1279)诸朝,可谓长治久安了。清朝学者赵逢源便云“河西李氏自思恭授(?)于中和,仁福析珪于乾化,传至元昊,跋扈鸱张,僭称尊号,凡十世而降于蒙古,自古偏偶窃据,享国传世,罔有若是之历年多者。”西夏之所以能够立国长久,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其中西夏统治阶级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大量擢用汉族士大夫(即知识分子)从而扩大了西夏统治阶级的基础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不妥之处,还望方家不吝斧正。  相似文献   

14.
从德、识、才、学、体五个方面看,十八学士都是唐初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1]他们在史学、经学、诗歌、训诂、宗谱、书法、典制等方面都颇有成就,对唐初文学的影响甚为深远。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史学方面,史料搜集详实、力戒辞藻华丽等治史方法对后世极具借鉴和警戒作用;经儒学方面,以《五经正义》和《经典释文》为代表,其经儒学成就对唐初文学观念、文学思想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诗学方面,虞世南、褚亮诗歌成就斐然,其诗歌创作为摆脱齐梁遗风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天师道对封建政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师道影响封建政权的原因大致有三:道教思想理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神道设教",天师道渗入封建政权;天师道的法术为其影响政权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6.
洪森从1985年以来,虽然任职有变化,但一直掌握着柬埔寨的实权。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洪森审时度势,也努力解决柬埔寨三十年来的战乱问题,对红色高棉的政策从拒不承认,彻底消灭到承认其为过渡时期权力机构的组成一方,初步实现了民族和解。在王国政权建立后,面对红色高棉抵制大选,重返丛林的局面,采取了消灭和分化的政策,推行全面民族和解,致使红色高棉发生分裂、残杀,最终使红色高棉成为历史,柬埔寨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虽然它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抗日战争中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后来党领导的政权建设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民民主的政权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启示。 一、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解放战争,但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芦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产党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将苏区的工农民主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将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从敌人手中夺回大片大片的国土,到1945年日寇投降前夕,除原有的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外,又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块的抗日根据地。凡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方,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相似文献   

18.
唐代史臣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提出的"论畋猎"管理观念对会计文化建设的贡献在于四个方面:"清道而行,犹戒衔橛"就是格外谨慎;"以瓦为之,必不漏矣"就是防患未然;"甚须折衷,从容讽谏"就是处事得当;"偶属尘昏,自今为诫"就是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9.
洪森从1985年以来,虽然任职有变化,但一直掌握着柬埔寨的实权。这一时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流,洪森审时度势,也努力解决柬埔寨三十年来的战乱问题,对红色高棉的政策从拒不承认,彻底消灭到承认其为过渡时期权力机构的组成一方,初步实现了民族和解。在王国政权建立后,面对红色高棉抵制大选,重返丛林的局面,采取了消灭和分化的政策,推行全面民族和解,致使红色高棉发生分裂、残杀,最终使红色高棉成为历史,柬埔寨迎来了难得的和平。  相似文献   

20.
朝鲜半岛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天然的地缘关系决定了朝鲜半岛对日本有着亘古亘今不变的战略意义。但是,深刻的历史恩怨和现实利益的冲突,使日朝关系长期处于复杂、敏感和脆弱的状态之下。因此,"对朝政策"成为了战后日本每一届政府"亚洲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将把日朝关系置于东北亚政治框架中进行探讨,并对日本民主党政权的朝鲜政策进行梳理及分析,阐明其政策基调及风格,进而提出符合我国战略利益的政策建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