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生》2007,(3)
一个留学英国的少年,一个在家守望的父亲,通过电子邮件及网上聊天的形式,记述了留学一年间,一个家庭、两代人如何一起设计儿子的未来?为什么要选择到英国勤工俭学?如何降低留学成本?以及办理入学申请、签证、护照等各个环节手续的操作过程和具体思考。从中可以感受到一个父亲对远在英伦的儿子殷切的盼望,也可以看到一个少年从少不更事到独立于世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07,(6)
志达:你好!今晚,我与房客谈了一会儿,他提供了其姐姐的电话号码,你可以跟她联系。他姐姐到英国一年多了,住在伦敦郊外,从电话号码上看,离你那儿不远。他姐姐很能干,刚去英国时,什么活儿都干,在超市搬运、扫厕所等,现在在餐厅里负责几张桌子,工资和小费加起来,一月能挣800多英镑。她上午学习两小时,下午坐火车去打工,凌晨一点回来,很不容易,真像一个"狂打工"。在打工的事情上,你可以向她请教。她很聪明,学习英语也很有办法。还有,你要注意你出机场时的落地签证,时间是多少,要提前续签。而且,银行要求存单上有5000镑,这点很重要。你在购物上务必要节省,除了生活必需品,不能再买其他东西了。  相似文献   

3.
《留学生》2006,(5)
小时候背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心里不甚了了,不以为然。长大后步入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社会也发展到"言而无信"的程度(只通电话,没有信件),于是越发不理解书信何以与黄金同价?去年启程去英国之前,一直安慰自己:不是第一次出国,英国以前也来过,我又深爱英国文化,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虽然学习艰苦,学习之余还要打工,但还是可以好好地享受留学生活。现代通讯  相似文献   

4.
家书抵万金     
“家书抵万金”。这吟颂了几百年的诗句,我真正体会到其真谛却是在读大学时。在网络化、信息化,人与人交流快餐化的今天,每每回想起当时的感动,仍然激动不已,内心充满温暖与幸福。  相似文献   

5.
家书抵万金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我成为了"飘一族"。几年的飘动生活使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许生活本身就是多姿多彩的,正是这样生命才会有意义。在为了所谓的幸福而追逐的几年里我虽然得到了很多,可是也失去的很多,然而有些时候却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6.
家书抵万金     
有人说:“新兵信多,老兵事多”。当兵第一年,初次远离故乡和亲人,几乎每隔三五天就会把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思念倾注于笔端,把自己生活、训练的酸甜苦辣向父母倾诉。每个星期,辗转千里而至的家信,也总如一掬温和的泉水,滋润我焦渴的思乡之情,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正>在过去,交通不便,也没有发达的邮政系统,要把一封信送到收信人手中,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信,连接着写信人和收信人,或传递重要的信息,或寄托绵绵的思念,它在很多历史事件中都曾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在家人或爱人间传达着彼此的牵挂。  相似文献   

8.
9.
我总觉得,我和苏霍姆林斯基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孩子的父亲,我也是;他是老师,我也是。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生交汇,我的体验才会如此真切。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一书总共选取了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儿子的二十二封家信,其中谈及了学习、劳动、生活、理想、做人、真理、美、爱情、友谊等诸多话题,这些话题的探讨对我们平时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都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在这些信中,苏霍姆林斯基大量提及的词汇是"劳动"。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贫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凤庆县洛党镇象庄村抗日烈士王之豪同志的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了十四件有关台儿庄战役的“平安家信”、两件当时邦平镇公所出具的“抚恤给予令”和1084团长常子华签发的《免除兵役义务证书》等历史遗物.这些历史遗物对补充证实滇军作为一支地方抗日的中坚力量在台儿庄战役上的某些具体历史细节,对诠释抗日烈士忠孝两全的高贵品质,对研究70年前云南滇军参加抗日战争的历史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夜临了故乡的月不舍光上了送我到今朝透过沉睡的窗月在望透了华帐娘在望又现了流水轻船的悠扬他伏着水停了他写着船住了怕负了千里外到了遥远的异乡一片目光千里外的目光@彭建华$民航广州中专96导航班~~  相似文献   

12.
这篇小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对父子的形象。他们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声不响"。特别是那个男孩,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无论是他钓的那条王鲑盖点把他拖倒的时候,还是他突然被那条鱼拖入深水区,一下子被水没了项的时候,包括最后他终于抓到了那条鱼,艰难地"走走停停",吃力地把那条大约14公斤的王鲑抱上岸的时候,他都没有说一句话。父亲说:"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沉默不语,意味着他拒绝别人的帮助,意味着他在咬紧牙关,努力坚持。一个倔强勇敢的男孩形象就在这种一声不响的沉默中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8岁的比利问父亲:爸爸,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  相似文献   

14.
8 岁比利问父亲:爸爸,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 父亲答:那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问:但是电视上说核查员在那里什么也没有找到。 答:伊拉克人把这些武器藏起来了,我们的政府知道入侵比核查更管用。 问:如果那里有这些武器,为什么在我们进攻的时候,他们不拿出来使用呢? 答:不拿出来就是为了不让人家知道他们有这些武器。他们宁可被杀死,也不自卫。 伯呢? 问:一个国家的人民怎么会宁被杀 答:因为它的政府是我们的朋友。死,也不自卫呢? …  相似文献   

15.
<正>精彩再现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8岁的比利问父亲:爸爸,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父亲答:那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但是电视上说核查员在那里什么也没有找到。答:伊拉克人把这些武器藏起来了,我们的政府知道入侵比核查更管用。问:如果那里有这些武器,为什么在我们入侵的时候,他们不拿出来使用呢?答:不拿  相似文献   

17.
儿童之所以幼稚,是因为他们总是在不该说实话的时候说了实话。  相似文献   

18.
8岁的比利问父亲:爸爸,我们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父亲答:那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但是核查员在那里什么也没找到。答:伊拉克把这些武器藏起来了,我们的政府知道入侵比核查更管用。问:如果那里有这些武器,为什么在我们进攻的时候,他们不拿出来呢?答:不拿出来,就是为了不让大家知道他们有这些武器。他们宁可被杀死也不自卫。问:一个国家的人民怎么会宁可被杀死,也不自卫呢?答:他们的文化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宁可被杀死后进入天堂,要记住萨达姆是残忍的统治者。问:他有多残忍?答:他对人民严刑拷打,滥杀无辜。问:我们在巴格达干什么?答:我们…  相似文献   

19.
8岁的比利问父亲:爸爸,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入侵伊拉克?父亲答:那里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但是电视上说核查员在那里什么也没找到。答:伊拉克人把这些武器都藏起来了,我们政府知道入侵比核查更管用。问:如果那里有这些武器,为什么在我们进攻的时候,他们不拿出来用呢?答:不拿出来就是为了不让人家知道他们有这些武器。他们宁可被杀死,也不自卫。问:一个国家的人民怎么会宁可被杀死,也不自卫呢?答:他们的文化与我们的不一样,他们宁愿被杀死后进入天堂。要记住萨达姆是一个残忍的独裁者。问:他有多残忍?答:他对人民严刑拷打,滥杀无辜。问:我们在…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平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能影响人好长日子乃至一生。这篇不足八百字的短文,鞭辟入里地说明了这一道理。作者抓住一个闪光的细节,即玛莉娅脸上的那颗黑痣,又配搭一个合乎情理的人物:牛津大学教授。那不是一颗美人痣,而是一颗十分难看的黑痣,所以招来人歧视的目光,小女孩自己也痛苦不堪,只好埋头书海,“才能抛却萦绕于四周的那些冷漠眼光和可怕的孤独感”。然而,此情此景,却被那位牛津大学的著名教授看在眼里。教授说她那颗黑痣,“就是她日后卓然不凡、超群脱俗的标志。”教授的话是富于哲理的: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