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总结了心理学视角下有关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早期儿童道德发展研究侧重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随后出现了道德功能与道德品质两个新焦点.当前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新取向,主要包括婴幼儿群体的道德研究、道德自我与人格的研究和文化对道德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建构的。道德行动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制约,道德自我的建构和社会生活世界息息相关,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实践和话语中建构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再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继《论道德自我》一文之后,从道德教育心理学中存在的理论缺陷以及新儒家诸人关于道德自我议论中的问题出发,论证了从心理学上研究道德自我的缘起和意义;进一步分析论述了道德自我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道德自我发展的类型差异的社会意义;此外,还用较多的篇幅论述了道德自我修养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文化思潮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文化运动,它对包括心理学等诸多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作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及组成部分,实现了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的衍变.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而文化建构主义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建构的关系.文化建构主义开启了一种新的心理科学观、理论观,大大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西方德育心理学研究的新主题:道德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分析了西方道德心理学中的道德同一性思想来源及其模型,并对道德同一性进行了界定,认为道德同一性的形成发展被人格、家庭结构与实践机会影响,进而提出了道德同一性的社会动力观。研究将对探讨当前未成年人的道德同一性和建构当代青少年道德自我有着特别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教学是一种心灵的注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属于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它离不开教学文化的滋养.从文化心理学来考察,教学文化具有心理品格,它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统一和师生的心理差异上.教学文化主体的心理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和谐包容的教学文化环境的心理需要;对健全人格和自我价值彰显的心理需要;对探究兴趣和成就动机满足的心理需要.教学文化主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包含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建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构和特殊的代际文化关系建构.  相似文献   

7.
羞耻感作为一种高级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自我形成以及道德行为中产生的一种指向自我的痛苦情绪体验.中西方对于羞耻感的阐释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羞耻感的含义更为宽泛且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行为自我控制羞耻感.作为道德自我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个体通过趋利避害、模仿学习、主动自我建构而习得的道德自我受到羞耻感的直接影响.因此个体就必须要正视羞耻事件的情境及自我道德观念,自查反思自己的行为,改变从前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标准.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过分遵服于规则、创造力下降等一些负面影响.在教育实践中,羞耻感的教育对于个体品德的培养、道德自我的建立有着很好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我认同与道德自我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如何成为我们人格的一部分?本课题认为,在当下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把自我认同加入道德领域加以研究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也是未来我们道德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目前自我认同中的道德危机与道德自我教育应对谈了一些认识。旨在对探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自我建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试论当代教学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教学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变革与建构、擢升与超越受到社会因素、师生主体因素和教育理论发展因素的制约。教学文化不仅受到政治、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师生的教学观念、文化素质、个性心理和道德情操的制约。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教学文化提供了绵延不绝的理论滋养,促进了教学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扩大,彰显了教学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并为教学文化建构规定了价值取向,指明了教学文化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标志着心理学文化取向地位凸显的文化心理学正式出现。它在研究方法论、研究内容方面带给了传统心理学以新的发展。本文拟论述文化心理学的兴起背景、内涵,及其与跨文化心理学的异同、目前的理论建构和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心理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建构论认为心理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没有本体论的基础。它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社会建构论关注了文化的作用,对于消除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倾向有积极的意义,从认识论上讲,社会建构论主张从对文化的意义和更为实用的角度认识理论观点的作用,对于建设一个应用倾向的心理学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社会建构论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的观点也受到严厉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道德自我和情绪体验在个体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认知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较为忽视情绪因素对道德自我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和品德心理学的新近研究表明,情绪体验对学生的道德自我认知、道德自我情感和道德自我调控具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心性心理学"摆脱了模仿、复制和跟随西方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是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论构建.它的核心内容由心理文化、心理生活和心理环境三部分构成."新心性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研究的变革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心理学原始性理论创新的先河,推进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进程,更新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打开了实证心理学自我封闭的边界,标志着中国心理学正在从依附走向独立.  相似文献   

14.
虽然传统文化心理学在消除和弥补主流心理学的不足,以及解决主流心理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由于它在处理文化与心理这一关系时存在着诸多局限,因而无法取得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然而尼斯比特等人在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表明文化心理学要真正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就必须克服自身的局限,通过与当前主流心理学的整合实现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发展心理学方法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变青少年心理发展研究的薄弱局面需要从方法论上进行变革,应运而生的文化发展心理学反映了这样一种趋势。本文就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前提性认识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发展心理学视角探讨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文化发展心理学强调人的心理机能发展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心理发展是主体在文化实践中的不断建构。分析心理发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理解心理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并且通过类型比较和心理表征意义分析,揭示青少年心理发展状态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幼儿园建设之本,育人文化是办园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儿童社会化是儿童从自然人逐步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是形成个性与自我、外化于人际交往、习得幼儿园规范,进而内化于社会道德与责任的过程,最终能适应幼儿园、适应社会.因此,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应是幼儿园育人文化的必然价值落脚点.当前幼儿园育人文化存在品牌创建架空、文化内容偏置、教育实施失衡等问题.基于儿童社会化视角,幼儿园育人文化的价值回归,应立足于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外在给予和内在生成两方面,通过儿童社会构筑、幼儿园规范规约习得、儿童主体意识形成、道德与责任内化等实现育人价值,最终促成儿童社会化.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情境下,自我认知结构在青少年前期(小学)阶段的特点.研究对象需要完成一份带有独立型或互倚型自我建构启动的“二十句陈述测验”(TST)的自我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境维度上,个人自我所占比例均高于关系和集体自我,维吾尔文化情境的学生关系自我高于集体自我,汉文化情境的学生集体自我高于关系自我;两类社会文化情境下的维吾尔族小学生在部分自我评价维度上有差异;关系自我维度上家庭、同伴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自我有差异;集体自我内容的几个维度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过程,它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文化选择与文化批判。高等教育系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有重要地位,高等教育注定要承担起文化批判的职责。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教育通过语言、价值、过程和知识等来确保文化的再生产,乃至经济和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因此,从文化在生产视角下分析高等教育文化的批判功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公平合理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公平成为了教育领域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带来了“网沟”和困惑,在受到年轻人追捧的同时,也存在交流障碍和低俗公害两大问题。对网络语言既不要一棍子打死,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从而使网络语言在和谐文化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我是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核心.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道德自我"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涉及道德自我的缘起、道德自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道德自我发展的相关理论,包括同一性理论、性格类型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卢文格的发展类型理论.当前的道德自我发展理论主要是从认知角度出发构建的,实际上道德自我是心理和行为两方面的统一,今后需不断深化道德自我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