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第一部一经译介到国外就得到广泛认可并进入商业渠道的著作。作为莫言小说的首席翻译者,葛浩文对于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高粱》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汇,使人物性格更加生动具体,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这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个不小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本中对方言词汇翻译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葛浩文的处理方法及策略,以期为以后的方言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红高粱》不管是作为小说还是电影都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虽然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取材于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但是两者却有着诸多的不同.运用西方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研究方法,在时空畸变视角下,从结构方面比较两者的不同,探索电影《红高粱》的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意境、主题、叙事技巧、人物形象四个方面出发,追随莫言在《红高粱家族》中对于红高粱的世界里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探索的过程,概括出那里的人们在苦难面前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形态,感悟其迸发出的强大精神力量,展示了红高粱的世界里生命力的蓬勃绽放状态,从而对莫言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价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1984年9月,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的莫言,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大学梦,然而,“军艺”的学习也成了莫言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刊载于1986年《人民文学》第3期的《红高粱》给莫言带来了极大的声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文学思潮对其的争相命名,构成了《红高粱》最耀眼的一道光芒。论文以80年代文学生成的视角,具体考察《红高粱》诞生的过程,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红高梁”现象中,厘清《红高粱》的创作意图以及莫言与80年代高潮迭起的军事文学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其创作困境、策略以及其与80年代文学思潮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百年孤独》是众所周知的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它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莫言的家族小说《红高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然而《红高粱》不是《百年孤独》的单纯翻版,渗透着许多中华民族独特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韦继兰 《初中生》2009,(8):24-25
巩俐在扮演电影《红高粱》中的女主角一炮打响后,引起了世人的注目。在香港《红高粱》首映式上,有位香港记者问她:“你对自己的相貌如何评价?”  相似文献   

7.
莫言有感于现代“不肖子孙”“种的退化” ,在《红高粱》中着意高扬祖辈们元气充沛的生命强力 ,作为建构民族品格不可或缺的精神基因。与之相应 ,《红高粱》在艺术上表现为感觉的狂欢 ;儿童视角的选择 ,叙述者“我”的设置 ,异彩纷呈的意象的展示 ,共同构成了《红高粱》卓异的艺术风味。  相似文献   

8.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五部组成。他在本书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辈们,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发生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般的爱情故事。  相似文献   

9.
作家声音     
正莫言再谈《红高粱》:依然看到年轻时的创作激情"电影《红高粱》已经拍了32年了,回头再看这部电影,依然能够感觉到当时一帮年轻人的创作激情。"莫言日前在山西举办的吕梁文学季上如是说。当晚,莫言现身贾樟柯发起创立的首届吕梁文学季,并在由西安电影制片厂修复的4K版本《红高粱》放映前夕,与观众互动交流。此番修复后的电影《红高粱》,也是  相似文献   

10.
肩扛硕果走出“第五代”《红高粱》里已没有了充当历史代言人的圣哲,也没有了民粹派式前过分虚妄的信念,电影语言上也不再去有意操练大众接受的通俗模式。《红高粱》以一种夸张的民歌格式去展示一种主导社会思绪并参与强化这种社会氛围。《红高粱》在“第五代”之外发展了另一种达成大众心理认同的方案。《红高粱》以触目的形式主义强化了角色身上个性  相似文献   

11.
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组成的《红高粱家族》可说是莫言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引起了广泛的阅读和研究,本文从"我父亲"这个形象入手,对童年视角、父亲形象和成长历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开辟莫言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收获》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作家叶开说:"莫言的作品大多喜欢,而我最喜欢的是《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在叶开看来,莫言的书中,对社会不公正的抨击最具代表性的是《天堂蒜薹之歌》,对人性尊严的呼唤如《蛙》。如果是第一次读莫言的书,叶开的建议是《红高粱》。有评论说,年轻的一  相似文献   

13.
由青年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荣获第38届“金熊”奖后,很快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身显殊荣的《红高粱》虽然还没成为“过淮之橘”变为枳,但各个层次的审美主体通过各自的审美观照,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反应。其中褒贬不一,众说纷纭,呈观出一种“审美争鸣”的喧闹。德国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之一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序论》中说过:“凡是未曾提高到整体观念的人,便完全没有能力判断任何一件艺术作品”。所以只有通过对《红高粱》做严肃的、整体的审美观照,以确定其审美价值倾向和审美价值,才能做出对《红高粱》的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浅论《红高粱》的文化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高粱》作为莫言的成名作,创作于八十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文化大碰撞时期,代表着当代知识分子人文主义精神实践的一部分,浸淫着厚重的文化蕴含。《红高粱》中所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具有主体体验的功能,乡土文化对于西方来说充满了神秘性,另外,母题的传承与创新使得作品更具故事性。对《红高粱》文化的阐述,有助于读者从宏观上对莫言作品有一个更为深刻的文化认知。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模因翻译论的理论概述,探讨《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作者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白鹿原》中民俗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民俗文化负载词、精神民俗文化负载词、社会民俗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民俗文化负载词四类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分析民俗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模因传播的意义,对陕西民俗文化翻译和传播有所启示,有利于加快陕西民俗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暴力描写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他们借暴力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对暴力叙事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红高粱家族》到《酒国》再到《檀香刑》等作品都有暴力元素的呈现,文章主要立足于《红高粱家族》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暴力描写的分析,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正>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贯穿于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中。国内学者如张培基、束定芳、肖家燕等人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对文学作品中的概念隐喻的翻译模式思维等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并存在一些空白领域。本文以国内作品《红高粱》和国外《费城》对比,探索概念认知翻译的异同。红高粱家族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红高粱》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这是外国读者难以理解其文本  相似文献   

18.
张兴娟 《考试周刊》2011,(50):25-2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是具有新时期文学转型意义的一部作品,它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界限,表现出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技巧,并开创了中国小说叙事的新纪元。本文从叙述主体和叙述视角两个方面对《红高粱》的叙述技巧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生》2013,(Z1):43
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为电影《红高粱》,主演:姜文、巩俐。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改编为电影《幸福时光》,主演:赵本山、董洁。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独到之处,无论是书中典型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对各种景物的描写,都使用了多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手法,由此使得整部小说的可读性更强。基于此点,本文从语言变异、色彩语言以及多种语言并用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红高粱》的语言文化与创作,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