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技短讯     
记忆让视觉成形 无论在科学家还是在诗人眼里,眼睛都像一架精确的照相机,向大脑提供细致入微的快照,从而形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丰富视觉印象。 可最近,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个比喻过于诗意了。我们的眼睛向大脑传递的,只是大千世界一些简略而概括的轮廊和印象,这与我们鲜活的视觉印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 3月 29日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给出了从视网膜到大脑之间的 10- 12个“输出频道”中所传递的信号。那是一个被高度简化和抽象过的图像。研究人员认为,大脑是凭借记忆,才将这些信号重新组合起来,还…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浮在静止水面上的花粉会不停地漂移?为什么水会在100摄氏度沸腾变成蒸汽?为什么液氦在超低温时不再具有粘性?这些疑问曾困惑着二十世纪初世界上一些最优秀的大脑,但今天它们已经不再是问题,因为统计物理学已经给出了完备的答案。作为现代理论物理的支柱之一,统计物理研究多体系统(包含极大数量的粒子或组成单元)的平衡和非平衡性质,  相似文献   

3.
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这种刺激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人们就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它是人的重要感官之一,是人观察世界、认识自然的窗口.简单地说,当外界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通过眼睛折光系统折射成像在视网膜上时,大脑对它产生的感知为人的视觉.  相似文献   

5.
人的眼睛就其结构而言跟照相机相似:眼球中的水状液、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的折光系统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底片.众所周知,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的,那么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也是倒立的吗?若是倒立像,视觉为何又是正立的呢?  相似文献   

6.
科海拾零     
科海拾零大脑对物体形状进行区别的机制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1996年6月宣布已经成功地阐明了大脑中能够对映入眼帘的“物体形状进行区别”的机制。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体的视觉信息是传送到大脑颞叶的。在这之后,在大脑的枕叶就对物体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但...  相似文献   

7.
开心乐园     
1比细菌还小的东西是什么?2世界上哪里的海不产鱼?3为什么暑假一定比寒假长?4小赵买一张奖票,中了一等奖,去领奖却不给,为什么?5青蛙为什么能跳得比树高?6世界上什么东西以近2000公里/小时的速度载着人奔驰,而不必加油或其它燃料?7什么时候有人敲门,你绝不会说“请进”?8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9什么路最窄?10有一样东西,你只能用左手拿它,右手却拿不到,这是什么东西?谜语世界1毫升、吨、伏特(打一电视台简称)2今岁今宵尽(打一历史名词)3东西南北燕分飞(打一字)4中文英文都第一(打一体育赛事)5…  相似文献   

8.
鼓励发现     
正本清源,所谓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其特殊性在于:主体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而是一种主观成果———文本;认识的途径不能是其他感觉器官,而只能是眼睛。即必须通过视觉,直接从语言文字中发现、选择和摄取信息,输入大脑加工处理。常人如此,语文教学更应...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现代摄影影像最终由摄影机具完成,照相机最鲜明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客观描述和辨别事物的能力,它所呈现的事实自然容不得半点质疑.纪实影像是永恒的视觉凭证,它有力地证明人、物、地点及事件的瞬间姿态和曾存在的空间.但影像从生成的那一刻起就因是否能赋事实予以意义导致受众对影像的真实性产生歧义,从传播学的角度,就纪实类影像的歧义性进行分析,提出规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因为有了感觉和知觉,人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从而为进行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打下基础。而在人的各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及空间时间知觉)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人从环境中获得的大部分信息(约80%)是通过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色彩感知觉(即色觉)在视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的实验还给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些事实;那些对色彩有敏锐感觉的儿  相似文献   

11.
陈燕 《广西教育》2013,(37):21-21
空间主要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而空间观念则是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大脑表象,对于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培养,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用数学思维构建世界模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教学实践摸索与探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重视识图画图。深化空间表象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学习中,经常需要记忆许多毫不相干的地理事象,给大脑的记忆增加了负担。在实际教学中,我利用“情境设置法”,大胆想像,借助谐音,将不相干的地理事象联系起来,进而编制歌诀,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现举几例,以飨读者。1.我国储量居世界首位的矿产资源有钨、锑、锌、钒、钛、稀土等6种;居世界第二位的有锡、钼、煤、汞、磷等5种。情境设置:(《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袭人的对话)贾宝玉:吾(钨)的(锑)心(锌)烦(钒),太(钛)稀里糊涂(稀土)啦!袭人:为什么?贾宝玉:因为林(磷)妹妹(煤)喜(锡)欢木(钼…  相似文献   

13.
1、科学家们认为,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________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2、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______结构各不相同。3、生活在水深1600米上下的鱼类完全没有视锥细胞,其整个视网膜都充满了________。4、原来,冬虫夏草是一种叫“______  相似文献   

14.
客观来说,出国留学对每个人乃至每个家庭都是,一个重大决定。我在咨询实践中常常提醒学生(或家长)应该首先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出国?我期望从留学中得到什么?我为留学将要付出的代价值得吗?我现在适合留学吗?  相似文献   

15.
在特定语境中.汉字作为一种信息符号,刺激视觉感器.其鲜明的语音、语义及语形特征,引起中枢神经兴奋,激活读者既有的认知图式和经验图式,其外在世界的力(物理)与内在世界的力(心理)在形式上同形同构或异质同构,在大脑生理电场中高度同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的失业问题相当严重。其发展的潜在趋势锐不可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但为什么失业问题如此严峻?原因究竟在哪儿?本文用详实的数据,客观的态度,从人口、体制、结构、素质等方面,对失业的成因进行了深刻地剖析。  相似文献   

17.
教学研究的方法论,从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认识。如果从教学研究活动的要素构成来看,我们认为一项教学研究至少要涉及到这样的七个问题:为什么研究(Why?谁来研究(Who)?研究什么(What)?怎样研究(How)?何时研究(When)?何地研究(Where)?研究得怎样(However)?一项教学研究,如果能够清楚地回答(或解释)上述七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就认为(从方法论角度)这是一项“好”的研究,而且简称这种研究方法为“5W2H”教学研究法。如果用这种“好”的研究的标准来衡量一下我们见到的一些研究,他…  相似文献   

18.
信鸽往来     
问:2002年高招英语试卷单项填空第24小题是这样的:Themotherdidntknowtoblameforthebrokenglassasithappenedwhileshewasout.A.whoB.whenC.howD.what此题的答案是A.who。为什么要选A呢?有没有选D.what的可能呢?(江苏无锡陶悦)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句子的语境,母亲从外面(譬如从办公室或从市场)回来,发现玻璃被打破了(Themothercamebackhometofindtheglassbroken.),这时她脑子里想的一定是谁把玻璃打破了(Whobroketheglass?)。因为玻璃被打破时,母亲并不在场,她自然不知道该责怪谁(Theglasswasbrokenw…  相似文献   

19.
1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的方法。(1)从课题着眼 ,据此发问。如《茅以升立志造桥》 ,为什么要立志造桥?怎样立志造桥?“立志”能省去吗?又如《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夺?怎样夺?能去掉“飞”字吗?(2)揭示矛盾。即把课文中看似有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海底世界》中“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 ,海底依然很静”一句 ,既然“澎湃”又何来“宁静”?从而使学生理解《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的“奇”。(3)辨别差异。即辨别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段落所表达的含义的不同。如《小英雄雨来》“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我们的祖国”这…  相似文献   

20.
模糊语言在典范公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外延清晰、内涵确指的词语.大都概念具体.表达精确;又发现使用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词语,虽然意思模糊、抽象.表达印也准确恰当.这是为什么7事实k.‘“在现实物质世界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客观【: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模糊事物、模糊概念,反映到人的大脑里,就相产生了模糊性思维;作为人类思维信息载体的语言具有模糊性,当然就有根有派了。应该说:“模糊性既是思维的自然属性,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美]查德《模糊集合》)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正确使用精确语言或模糊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